
團一起.協助每一位靈魂過好生活
一、本章學習重點摘要彙整
- 掌握精神分析學派的關鍵理論架構,包括潛意識、人格結構、心理性發展階段等。
- 理解重要術語定義與理論關聯圖像化模型。
- 熟悉經典與延伸理論對治療應用、卡牌象徵的啟示與關聯。
二、主要理論概念
1.潛意識與意識結構:
佛洛伊德將心靈分為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潛意識(unconscious)三層,各自有其功能並對個體行為產生深遠影響。(1)結構說明
- 意識(conscious):
- 指當下能被直接察覺與思考到的心理內容,例如此刻的感受、想法及正在感知的外在訊息。
- 僅佔整個心靈的一小部分(位於冰山水面上)。
- 前意識(preconscious):
- 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包含那些不是當下在意識層,但通過回憶、思考便能容易提取或浮現的記憶和經驗(如自己小學老師的名字、特定舊事)。
- 前意識內容屬於容易進入意識但通常暫時不在意識中的心理素材。
- 在典亞集與四安禪的歸類分享中,前意識有點類似於佛學所說的第七意識,也可以歸類為我們這一世的內在小孩。
- 潛意識(unconscious):
- 心靈最大、最深層的部分,包含了被壓抑或遺忘的慾望、衝動、情感、創傷經驗及未被覺識的記憶。
- 這些內容雖無法直接進入意識,但會以象徵、夢境、錯誤行動、症狀或其他間接形式表現出來,是許多心理衝突與症狀的根源。
(2)功能與意義
- 潛意識中壓抑或未被意識察覺的內容,會影響個體的思想、行為和情緒,甚至造成夢境、口誤、神經症狀等現象。
- 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三者之間存在動態流動,潛意識內容有時會因外部刺激、防衛鬆動等,透過前意識浮現到意識層,被個體覺察、處理和整合。這也是所有療癒方式會讓人開始有改變的主要關鍵。
- 「冰山模型」是最常用來形容此三層結構的視覺隱喻,突出意識之小與潛意識之廣大。

- 冰山水面上方即意識,水面下較大部分為潛意識,本我在潛意識深處,自我夾處意識與潛意識間,超我跨越全部但偏向意識與前意識。
(3)本段小結
潛意識並非單純的被動記憶倉庫,更是動態的心理能量場,在個體的行為、症狀和人格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而精神分析學派就是以探索並理解潛意識對個體生活的影響作為治療與理論的核心。
2.人格三元結構
- 本我(Id)
生而具有,追求本能快感與滿足(如性與攻擊),依循快樂原則行動。 - 自我(Ego)
處理現實與本我、超我間的拉鋸,追求現實原則,負責調節衝動與適應外在世界。 - 超我(Superego)
內化父母及社會道德規範,扮演良心與內在審查者,是道德與理想自我的來源。
- 本我(Id)

- 三者互動:本我衝動—自我平衡—超我規範,形成心理能量流動與衝突。
- 左側為「本我」(Id):衝動(如慾望、攻擊)
- 中間為「自我」(Ego):平衡調解。
- 右側為「超我」(Superego):規範(內在道德、良心)。
- 箭頭從本我指向自我:代表衝動推動,也就是底層的驅動力。
- 另一箭頭從超我指向自我:代表道德壓抑自己的行為。
- 自我與外界的互動則在兩端壓力下找到平衡點。
- 三者動態互動,引發心理能量的流動與內在衝突。
3.心理性發展階段理論
包括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每一階段均有其發展課題,未解決者會形成固著,影響成人性格與心理困擾。
心理性發展階段理論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關於人格發展與心理成長的核心架構,認為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會經歷特定的心理性需求和課題,若未妥善處理或被過度壓抑,可能導致所謂的「固著」現象,進而影響成年後的性格特質與心理狀態。
(1)精神分析五個心理性發展階段與核心內容
▋A.口腔期
- Oral Stage,0-1歲
- 主要快感區域在口腔,嬰兒透過吮吸、咀嚼等口腔活動獲得快樂與安全感。
- 發展課題在於信任感的建立(尤其是與母親的依附關係)。
- 固著現象可能表現為成人的依賴性、過度依賴口腔行為(如抽煙、咬指甲),或缺乏安全感。
▋B.肛門期
- Anal Stage,1-3歲
- 主體快感來自肛門區域的排泄控制,對如廁訓練有重要意義。
- 發展課題在於自我控制與自主性的發展。
- 固著現象可能導致成人過度控制、偏執於秩序或過度放縱、混亂等性格特質。
▋C.性器期
- Phallic Stage,3-6歲
- 快感集中於生殖器,孩童開始覺察性別差異及產生性別認同。
- 發展課題涉及戀母情結(男孩對母親的愛慕及對父親的競爭)與厭惡衝突的解決。
- 固著現象會影響性格中的權力欲、對他人關係的態度及自尊心。
▋D.潛伏期
- Latency Stage,6歲至青春期
- 性驅力趨於潛伏,兒童專注於學習、社交與同儕互動。
- 發展課題為建立自我能力與社會技能。
- 此階段固著現象較少,但如果社交技能缺乏,可能影響日後的人際關係。
▋E.生殖期
- Genital Stage,青春期至成年
- 性驅力重新興起,朝向成熟的性關係與成人社會角色發展。
- 發展課題是整合前各階段課題,達成成熟的愛與工作能力。
- 固著可能導致人際關係困難及心理困擾。
(2)重要名詞解釋
▋固著(Fixation)意涵
- 意指心理能量未能順利完成某階段課題,部分停滯在該階段的心理發展,導致特定心理特質或行為模式的形成。
- 固著不一定全然負面,但過度固著或未解決的內在矛盾會造成心理困擾,如焦慮、強迫行為、依賴性人格等。
(3)理論意義與應用
佛洛伊德的心理性發展理論強調童年經驗對成人心理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解人格結構與心理病理生成的框架。臨床上透過分析個體早期經驗與固著狀態,有助於揭示心理衝突根源,促進調節整合與心理成長。
4.防衛機轉
自我為調適壓力,運用否認、壓抑、合理化、投射、昇華等防衛方式保護自我,過度運用則導致不成熟或適應障礙。
▋第一級:自戀型
▉ 否認 (Denial)
- 說明:拒絕承認現實的痛苦事實,以避免情緒壓力。
- 正向表現:面對短期壓力時暫時忽略負面情況,爭取冷靜時間。
- 負向表現:無視健康問題或忽略重大困難,導致惡化。
▉ 扭曲 (Distortion)
- 說明:扭曲現實情境,以符合自己的需求或願望。
- 正向表現:將困境解釋為機會,激勵自己行動。
- 負向表現:過度美化或歪曲現實,導致錯誤判斷。
▉ 誇大 (Projection)
- 說明: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或特質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減輕內心衝突。
- 正向表現: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辨識自己的情緒,增進自我覺察。
- 負向表現:認為他人對自己不滿或敵視,破壞人際關係。
▋第二級:不成熟型
▉ 內射 (Introjection)
- 說明:將他人的價值觀或行為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通常出於自我保護或恐懼失去支持。
- 正向表現:內化良師益友的價值觀,提升自我成長。
- 負向表現:接受負面價值觀,導致自我壓抑或焦慮。
▉ 仿同 (Identification)
- 說明:將他人的行為或特質模仿成自己的特質,通常出於情感連結或追求認同。
- 正向表現:模仿積極榜樣的行為,促進自我改善。
- 負向表現:過度模仿他人,失去自我認同感。
▉ 退化 (Regression)
- 說明:面對壓力時退回到較幼稚或早期的行為模式。
- 正向表現:使用幽默感緩解壓力,促進情感釋放。
- 負向表現:過度依賴他人或表現出幼稚行為。
▉ 幻想 (Fantasy)
- 說明:透過幻想逃避現實的壓力或困難。
- 正向表現:想像未來的目標,激勵自己努力行動。
- 負向表現:沉溺於幻想,無法面對現實挑戰。
▋第三級:神經型
▉ 反向作用 (Reaction Formation)
- 說明:掩蓋內心的真實情感,表現出與其相反的行為。
- 正向表現:面對內心恐懼時,努力表現出堅強和自信,激勵自己。
- 負向表現:壓抑內心情感,無法真實表達,導致內心衝突。
▉ 轉移 (Displacement)
- 說明:將情緒從原始目標轉移到較安全的對象。
- 正向表現:將憤怒轉化為對運動或藝術創作的熱情。
- 負向表現:將怒氣發洩在無辜者身上,傷害他人關係。
▉ 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 說明:用看似合理的理由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以減輕內疚感。
- 正向表現:分析失敗原因,作為未來改善的依據。
- 負向表現:找藉口逃避責任,推卸錯誤。
▉ 理智化 (Intellectualization)
- 說明:過度使用理性分析以避免面對情緒或壓力。
- 正向表現:用邏輯分析問題,幫助解決困境。
- 負向表現:無法面對情緒需求,導致冷漠或疏離。
▉ 壓抑 (Suppression)
- 說明:將痛苦記憶或情感暫時壓抑,以便專注於當下任務。
- 正向表現:暫時忽略負面情緒,集中精力完成工作。
- 負向表現:長期壓抑情感,導致情緒爆發或焦慮。
▉ 抽離 (Isolation)
- 說明:將情緒從記憶或事件中分離,以減少痛苦感受。
- 正向表現:將壓力事件理性化,避免情緒失控。
- 負向表現:無法處理情緒,表現出冷漠或無感。
▉ 轉化 (Conversion)
- 說明:將心理壓力轉化為身體症狀。
- 正向表現: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增加工作效率。
- 負向表現:壓力導致身體症狀,如偏頭痛或胃痛。
▉ 抵銷作用 (Undoing)
- 說明:透過一種行為補償或「抵銷」另一種行為,減輕內心的不安。
- 正向表現:為冒犯他人的行為道歉並彌補,修復關係。
- 負向表現:過度補償,導致壓力持續。
▋第四級:成熟型
▉ 幽默 (Humor)
- 說明:透過幽默感來緩解壓力或化解困難。
- 正向表現:用輕鬆的方式面對壓力,改善氣氛。
- 負向表現:用過度嘲諷掩蓋內心情感,疏遠他人。
▉ 昇華 (Sublimation)
- 說明:將負面情緒或衝動轉化為積極的行為。
- 正向表現:將憤怒用於運動或藝術創作,增加表現力。
- 負向表現:過度依賴昇華,無法處理核心問題。
▉ 補償 (Compensation)
- 說明:彌補自己缺失的部分,透過其他行為達成平衡。
- 正向表現:將自卑感轉化為努力學習或工作,提升能力。
- 負向行為:過度補償,忽視內在真正需求。
▉ 利他 (Altruism)
- 說明:將注意力放在他人需求上,以減少自身的壓力或痛苦。
- 正向表現:參與志工服務或公益活動,幫助他人也治癒自己。
- 負向表現:完全忽略自己的需求,導致身心疲憊。
5.夢的解析
佛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願望的偽裝表現,透過夢境的分析可以了解潛意識深層的心理內容,這對診斷和心理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線索。
(1)夢的核心理論
- 夢是無意識願望的滿足,特別是那些在清醒狀態無法實現或被壓抑的慾望。
- 夢中的願望為了通過心理的「審查」機制(如超我道德監控),必須經過複雜的偽裝與轉化,這個過程稱為「夢的工作」(dream-work)。
- 夢的工作包含四種主要過程:
- 濃縮(condensation)
多重意象集結成單一夢境符號。 - 轉移(displacement)
心理意義從重要事物移向無關緊要的象徵。 - 象徵(symbolism)
夢中使用象徵來隱藏真實願望。 - 潤飾(secondary revision)
夢境內容被重組,呈現流暢連貫的故事模式。
- 濃縮(condensation)
(2)夢的意義與運用
- 夢境是通往潛意識的「捷徑」,幫助揭示深層心理衝突與未被察覺的慾望。
- 解夢幫助案主覺察潛意識內容,促進情感釋放與內在整合,突破心理障礙。
- 夢境象徵和代碼式的表現形式需透過聯想與夢工作理解,非表面字面解釋。
- 在精神分析治療中,夢的解析常作為探索無意識、促進心理覺察與療癒的重要工具。
夢不僅反映個體的心理慾望,也隱含情感、經驗與人格特質,若能深入理解夢境內容,可能有助於全方位認識個體的心理狀態與需求。
三、常見術語統整與定義簡述
- 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
自我用以調適焦慮與壓抑衝突的自動性策略。 - 投射(Projection)
個體將自己無法接受的特質歸因於他人。 - 壓抑(Repression)
將痛苦或威脅感受驅逐至潛意識,不易察覺。 - 移情(Transference)
案主將過去情感複製於諮詢師的動態。 - 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
諮詢師對案主情感反應之覺察。
四、延伸理論補充
1.榮格集體潛意識
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論,是他對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重大延伸與發展,強調除了個人潛意識外,還存在一個人類共通的深層心理結構,被稱為「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
註:集體潛意識可以理解為冰山圖旁邊的海水。
(1)集體潛意識核心概念
- 集體潛意識是超越個人經驗的心理層面,包含人類祖先遺傳下來的普遍心理原型(Archetypes),這些原型是普遍存在於各文化、歷史和族群中的心理圖像和象徵模式。
- 原型不是具體形象,而是心理結構傾向於產生特定象徵,例如:
- 自我(Self)
代表心理整合和個體化的中心。 - 陰影(Shadow)
代表個體無意識中被壓抑的負面或未知特質。 - 阿尼瑪(Anima)與阿尼姆斯(Animus)
分別象徵男性心中的女性面向與女性心中的男性面向,反映內在異性特質與心理整合。
- 自我(Self)
(2)個體化歷程(Individuation)
- 個體化是榮格心理學中重要的發展概念,指的是個體逐步整合意識與潛意識中不同心理層面,達到心理的完整與成熟。
- 這個過程包括認識並融合陰影、自我、阿尼瑪/阿尼姆斯等原型,促使人格達到平衡與和諧。
- 個體化不只是自我實現,更是深層心理結構的動態互動過程,是成為「真我」的心理成長歷程。
(3)理論與實務意涵
- 集體潛意識理論強調文化間普遍的心理結構,解釋了神話、宗教、藝術中共通的象徵與主題。
- 在心理治療中,透過分析夢境、幻想與象徵,人們能與集體潛意識的原型對話,促進深層心理轉化與成長。
- 榮格心理學提供了比佛洛伊德更宏觀且包含文化意義的心理動力說明,豐富了心理學的理論與治療視野。
2.卡牌象徵學
卡牌象徵學在心理學中特別是精神分析與榮格心理學中,扮演著一個橋樑的角色,透過圖像與符號的象徵,幫助個體探索潛意識並促進心理覺察與調節。
(1)卡牌象徵學的理論基礎
- 受榮格「原型」理論影響,卡牌上的圖像被視為集合了原型象徵的心理符號。這些符號包含普遍且跨文化的人類經驗,如英雄、陰影、母親形象等,能激起內在潛意識的共鳴。
- 佛洛伊德理論則著重於卡牌象徵所喚醒的個人潛意識中的願望、衝突與情感,透過符號的投射,讓被試者得以間接表達壓抑的心理內容。
(2)卡牌在自我探索與心理調節的應用
- 卡牌作為一種視覺化且具象化的工具,提供一個安全的心理空間,促進個案自由聯想與內在感受的表達。
- 透過解讀卡牌圖像,個案可以對自身心理狀態、內在衝突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有更深層的覺察。
- 諮詢師可藉由觀察個案對卡牌的反應、故事建構與情感流動,捕捉潛意識動力,增進調節的深度與效率。
(3)象徵學與心理學整合的價值
- 卡牌象徵學使抽象的心理內容具體化,降低表達障礙,提高心理探索的可及性及互動性。
- 融合精神分析的夢境與象徵解讀技巧,使卡牌應用不僅限於占卜,亦成為輔助心理治療、個人成長及表達創意的有效工具。
- 其靈活性使其適用於不同心理學派及多元文化背景,有助於促進跨文化心理諮商的溝通與理解。
透過卡牌象徵學,心理治療不再只是語言交流,更是一種多層次、多感官的內在探索歷程,激發潛意識的智慧和療癒力量,成為現代心理學與諮商實務中重要的輔助方法(see the generated image above)。
3.佛洛伊德至現代的發展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自誕生以來,隨著臨床經驗累積與後繼學者的深化與擴展,理論範疇逐步由原先強調本能驅動,轉向更加關注內在的人際關係、認同結構與自體整合的心理動力過程,形成多元豐富的現代精神分析學派。
(1)理論發展與主要分支
▋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
- 由梅蘭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唐納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等人發展,將精神分析重心從内在本我衝動轉向早期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客體關係」(即人際關係)經驗。
- 強調嬰幼兒如何透過對重要他人的心理表徵建構自我結構,內在化的客體關係決定個體日後的親密關係模式與心理健康。
- 客體關係失調被視為許多心理疾病的根源,治療則致力於建立良性、穩定的移情關係,促進內在關係結構的修復。
▋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
- 由海因茲·科胡特(Heinz Kohut)創立,著重於「自體」(self)發展與統整的重要性,認為心理健康的核心是自體結構的完整與穩定。
- 強調「自體客體」(selfobjects)那些被內化、支持自我的重要他人,對自體發展的支持作用。
- 對於自我功能的弱化、自體分裂等問題提出理解和治療策略,強調通過共感療法恢復自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感。
(2)理論焦點的轉變
- 從佛洛伊德強調的本能驅動(性本能、攻擊衝動)轉向關係動力,認為人類核心需求包含被關注、被認同與情感連結。
- 更加重視嬰兒依附經驗、認同形成、自我統合等過程的作用,揭示心理發展的社會性與互動性面向。
- 對心理治療的影響是拓展治療焦點,不僅是揭示隱藏慾望,更關注增強自我功能與修補重要人際關係。
(3)現代眼光的多元整合
- 現代精神分析融合心理動力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發展,拓展治療技術與理論基礎,促進跨學科交流與應用。
- 臨床實踐中,治療師更強調關注個案自體功能、自我調節能力與關係品質,兼顧深層動力與當下經驗。
- 此趨勢促使心理治療不斷深化,兼容多種理論及實務模式,朝向整合性心理治療方向發展。
五、本章節參考資料與文獻彙整
- Freud, S. (1900).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Freud, S. (1923). The Ego and the Id.
- Jung, C.G. (1964). Man and His Symbols.
- Laplanche, J., & Pontalis, J.B. (1973). The Language of Psycho-Analysis.
- Mitchell, S.A., & Black, M.J. (2016). Freud and Beyond: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
六、本章練習題
1.主要題目
- (1)察覺防衛機制運作練習
- 試回想最近一次感受到壓力或不安的經歷,並思考自己是否有運用如否認、合理化或投射等防衛機制來對抗情緒?
- 如何透過覺察這些機制,改變反應模式,進而更成熟地面對壓力?
- (2)童年經驗與行為連結探索
- 思考自己有哪些行為、性格或情緒反應可能源自童年某個發展階段上的固著(如過度控制、依賴或情感壓抑),這些模式如何影響你目前的人際關係或自我感受?
- 有什麼方法可以逐步調整或整合這些部分?
- (3)夢境與內在探索實踐
- 回憶近期的夢境,試著書寫夢中關鍵象徵或情節,並以自由聯想的方式連結當前生活壓力或心理狀態。
- 透過夢的解析,是否能帶來新的自我覺察或解決困難的靈感?
可以先想一下剛剛看過的,再看下面的參考答案喔~
以下答案並非標準答案,只是個參考,幫助我們有一個方向協助自己轉化
2.參考答案
(1)察覺防衛機制運作練習
參考答案範例:
最近遇到工作壓力時,發現自己傾向性先「合理化」沮喪,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問題,不是真正失敗。也有時會「投射」,覺得同事對我很挑剔,但後來察覺這反映了我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和不安。透過這樣的覺察,我開始嘗試正面面對內在的焦慮,接受自己不必完美,也向信任的朋友表達壓力,進而減輕負面情緒,提升面對挑戰的彈性。
(2)童年經驗與行為連結探索
參考答案範例:
回想發現自己在人際關係中過度依賴伴侶,情緒容易受對方影響。透過了解,這或許與肛門期未有充分自主性發展相關,固著於安全感需求。過去的親子互動中,控制與被照顧的雙重經驗形成了這樣的依賴模式。為調整,我開始練習獨立做決定與安排生活,培養自己的興趣,並在情感交流中保持界線感,逐漸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與依附平衡。
(3)夢境與內在探索實踐
參考答案範例:
近期夢見自己在迷宮中尋找出口,感覺焦慮且迷茫。經由自由聯想,想起工作上面對多重任務感到不知所措,以及內心深處想要解脫壓力。夢境象徵迷宮代表複雜的心理狀態與困境。透過此夢的解析,提醒自己該善用時間管理技巧,放下無法控制的事務,並尋求支持,這帶給我行動的啟發與舒緩焦慮的方向。
(4)若是需要專業的諮詢師協助引導自我覺察,也可以預約我們的服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