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這大概是學生最常聽到的訓斥,也是從未被認真教導的課外知識;黑板明明畫著數學公式,桌面卻擺滿稍後要測驗的英文課本和咬了半口的吐司夾蛋,試圖填滿時間的漏洞,可一心多用只換來滿江紅的無奈,為什麼有同學早自習萎靡不振,夕陽西照反而神采奕奕,有人下課時八方吹不動,有人上課時動如脫兔,「注意力」到底該怎麼使用呢?
注意力如同電腦的內存,每執行一個程式,便向資源庫索取相對應的記憶體大小,而越複雜的指令,需出借越大的空間,越大的空間代表電腦效能逐漸被降低,換句話說,「多工」並無法節省時間,反而會讓資源耗損在多重任務間的切換,最後,我們就只能執行簡單的重複性行為,例如刷抖音,因為它就是被製造出來,滿足短時間的刺激。
數位裝置如毒品,逐漸竊據我們的生活,但嗎啡曾經也是救命的藥物,本書作者瑪珂博士是人機互動專家,她從許多實證研究中發現,我們對注意力的解讀,其實存在著不少的誤解和迷思(如下表),若能按著大腦的運作方式,除了工作效能會顯著提升,數位焦慮的狀態也能趨緩不少,另一方面,不同的人格特質,面對網路誘惑時,也存在著不同的應對機制,但千舉萬變不離其宗,如何建立自控能力?如何培養能動性?可以系統性的分為四個步驟。
步驟一:後設覺察
藉由自我詢問,辨識當下注意力資源的存量,學習有意識地察覺時間正在流逝。
步驟二:提前思考
想像目前的行為,會如何影響未來發展,該如何計畫接下來的活動。
步驟三:自我調節
建立結構,改在零碎且固定的時間內進行重複性行為,例如車程,中場休息等。
步驟四:反省校正
按照注意力曲線搭配不同的任務,穿插空白的時間,讓情緒可以獲得平衡。

在這人人皆喪的時代,與其說時間過得飛快,不如說我們生活地不夠認真,據研究,人們平均每47秒切換一次螢幕,卻每日花費將近10小時關注各種形式的媒體,YouTube觀看量前十名都是不到5分鐘的音樂頻道,主流影視的鏡頭切換縮減到平均3秒,囫圇吞棗,食怎能知味呢?「不光是你在瀏覽網路,網路也在瀏覽你。」某個角度來說,這本書在幫助我們逃離深淵的同時,也在為我們尋找擁抱健康幸福人生的方法,讓Z世代的Z,成為熱情的ZEAL。
想看更多每週書句,歡迎到IG搜尋:@marginecho
本文首刊於:https://news.readmoo.com/2025/07/14/250714-attention-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