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自己活一次,因為這是你的人生,只願意,人生就會值得。
蔡康永 / 如何出版社 / 2018、2019、2024 /

我看的這三本的封面
推薦給:
❦ 喜歡蔡康永的人
❦ 想看看蔡康永給你"為自己而活"的建議的人
蔡康永先生在台灣應該算是家喻戶曉的一位人物吧?!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很特別的人,因為他的成長背景,以及我曾在YT聽過他上節目訪談時所述說的個人想法等等;他會出這一系列的情商課,是不是,因為,他也想為自己活一次?因為這是他專屬的人生,只要他願意,人生就會值得,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
他接住自己,並且復原了,他把修復自己的美好過程與想法,用書裡的文字,希望能療癒有同樣難題的人。他用幽默的筆調,暱名明星的故事來舉例說明,跳脫心理學專業書籍的學術死板,但功效一樣,都是要講一些心裡的感觸。
讓我們一起一窺他的20件心裡的感觸吧!
- 我以前以為心理醫生在醫治憂鬱症時,是把憂鬱給拔除,再把患者用正面力量給武裝起來,但這是一個誤會。
心理學家Hal Hershfield 與 Jonathan Adler 曾一起調查了四十七位憂鬱症患者接受心理治療的過程,他們很意外地發現,這些患者並沒有減少憂鬱,只是變得能夠面對自己的憂鬱。也就是說,本來喪失胃口與味覺的人,漸漸嘗得出苦與甜,而不是被弄成只嘗得出甜,卻嘗不出苦。 - 我們常聽人喜歡勸別人:「你要把心打開。」卻從來沒過有人勸別人:「你要把心關上。」
這不合理,門要是隨便打開,豈不是什麼亂七滿糟的東西都可以跑進來? - 當爸爸媽媽對小孩說「你真的把我惹火了」的時候,爸媽是理直氣狀的承認自己是有情緒的,而且情緒很大。而情緒這麼大的大人,緊接著責備小孩的下一句話卻是「你這個小孩為什麼這麼不聽話?」
責備對方「不聽話」的意思,是「我可以有情緒,但你不可以有。」
小孩不但要親身體驗爸媽的情緒,還要同時抺除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教育,就是在告訴小孩:情緒是一種特權,想有情緒?等你也熬成了大人了再說吧! - 美國首席大法官John Roberts,曾受邀對畢業生演講,他對畢業生說:「希望你們三不五時,就會被不公不義的對待……希望你們遭到背叛……感到孤單……遭遇不幸……」
他當然不是被黑暗勢力派來詛咒學生的,他只是提供一個好懂,但常被忽略的原則:沒有黑影,你就感受不到亮光;沒有黑影,你就會把亮光視為理所當然。
這就是「失去」所帶來的「得到」。生活必須一邊失去,一邊得到;一邊成長,一邊邁向死亡。 - 我主持節目時,常會問來賓一些很無知的題目,一方面是很多事我真的無知,另一方面,來賓輕易解答了我的困惑,會感覺他幫助了可憐的我,接下來TA會懷著慈悲的心,對我很和氣。
- 很多人誤以為,在陌生人面前展現完美的自己,才能引起對方的注意,搏得對方的好感,這是誤會。交朋友跟買東西不一樣,人不一定會想跟一個感覺無瑕疵的人做朋友。
我知道有些人喜歡逞強、不喜歡示弱,習慣這樣的人,不妨回想一下,到目前為止, 逞強為你帶來的是什麼?又令你失去了什麼? - 相信了範本的存在,之後就是面對一連串的失落。失落倒是沒關係,失落就是學習的時刻,只是不少人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說服自己根本不需要活成範本的樣子。
- 我們這一輩子能夠跟爸媽相處的時間,通常遠比不上我們跟同學、同事相處的時間。很妙的是,我們反而不會要求同學、同事要多麼的了解我們,卻理所當然地認為爸媽有義務應該要了解我們。
- 尊重人際界線的人,一旦感知自己得到別人好處,懂得想著回報,這就是俗話說的「知好歹」。我們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把人際關係只當成理所當然的贈品,看這個人「知不知好歹」,就能看出來。
- 釐清分寸的五個態度
(1)主動、主動、主動
(2)不要就範
(3)保持距離
(4)別被摸透
(5)轉移重點 - 虛擬世界建立的關係,一點都不些虛擬,還很真實。
哪個世界能給我們尊重、感情和存在價值,我們就會想要住在那個世界。 - 讓人樂意幫你還促成友誼的四大祕訣
(1)先提出一個用膝蓋想也知道會被對方拒絕的過份要求,當對方果然拒絕後,對方多少會心懷內疚,這時再提出不那麼過份的要求。
(2)找人幫忙時,要讓對方覺得,他是獨一無二的無可替代的最佳人選。
(3)找人幫忙時,要讓對方覺得你提供了一個讓他施展抱負的機會。
(4)講究互惠精神。
找人幫忙是可以交到朋友的,因為你在找他的時候,就已經表示你懂得欣賞對方的好。而如果你被幫忙之後,也表現出了令他欣賞的特質, 你們就會成為朋友。 - 生活中困難的選擇,會一直出現,如果身邊有人可以讓我們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借取他們的眼睛看出去,用他們的角度來想像:如果是他們遇到這樣的事,會怎麼選擇?那麼,這些人就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 很多精神科醫師會建議壓力太大的人要「放手」---『放掉事情非如此不可的想法,你會發現可以放手的事情很多,但最後會留下無論如何都放不掉的事,那些放不掉的事,就是你活下去的理由。』
- 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脆弱,才會知道怎麼把力氣花在刀口上,把自己裝備到堅強。
- 建立對「程度」的信心,就不會再一直為「是否及格」焦慮。
- 自律一定沒有自樂的久
- 自己,是你無法放到別人身上的責任。
- 不必把「樂趣」跟「快樂」畫上等號,在種種不快樂之中,我們還是會有樂趣的。
- 不一定要抵達終點。想靠近終點,就不要讓自己會累到討厭那個終點。如果累到討厭那個終點,就放過自己,動手把那個終點移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