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本:《女兒心上名為媽媽的傷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無法恨、也不敢愛,乾脆恨自己……「媽媽」這個名詞,成為女兒心中那道最深刻的傷口。

盧恩惠 / 幸福文化 / 2025年03月 / 王品涵譯 /


推薦給:

❦ 有這樣傷口的女兒們,不管妳現在是幾歲。

❦ 身邊有"慣性情勒他人"的人,並想知道如何與這種人應對的人。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一個小時候的回憶,家族裡我這輩的小孩中,大堂姐是最早結婚成為家庭主婦的,但有一次聽到大人聊天時不經意提到,大堂姐的媽媽,就是我的伯母,竟然會打電話到大堂姐的夫家,跟大堂姐的婆婆數落我的大堂姐?!

怎麼會有這樣的媽媽啊? 那個納悶的感覺依舊清晰,只是我現在人生閱歷眾多之後,已知道,真的有,這樣的媽媽……而本書作者盧恩惠的心上,就也有一道名為媽媽的傷口,她是一位心理學家,透過聆聽諮商者的人生故事,她也一步步的療癒自己。

我知道世上有各式各樣的媽媽,甚至其他,我覺得此書中盧恩惠心理師教導的自癒方法,也可以延伸到教導大眾---如何面對身邊這類有慣性情緒勒索(簡稱"情勒")的人。

當然,被情勒的對象也不限女兒,也可能是兒子。


☙ ❦ ❧


🔎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爸媽?

如果要從對症下藥的角度切入,我們可能需要先探討,明明虎毒不食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爸媽?

作者盧恩惠提到,這樣的媽媽(或爸爸),會有以下特質:

重視自我的需求大於孩子的,即使這個過程中會造成孩子受挫。
儘管他們自認為是在付出愛,但唯有對方滿足了自己對其功能或扮演角色的期待,愛才會存在。
假設他們需要滿足自身的需求無法滿足,(即使這可能是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期待),他們便會選擇斷絕關係,或將其貶低為「不需要的存在」,完全不會全面考慮與對方之間的愛或情誼,以及對方的其他優點。
情緒不成熟的媽媽(或爸爸)的自我非常脆,一旦他們發現「自我」是很棘手的問題,便會轉向透過女兒(或兒子)來彌補脆弱的自己,他們會無意地壓迫、控制、剝奪孩子的獨特性,在這種爸媽的認知裡,孩子發展自我的獨特性被視為對他們的威脅。
這類爸媽會說出這些話,也可能是因為(不清楚)自己沒有能力處理孩子的情緒,為了逃避自己的無能與怯懦,最終只能透過嘲諷或懲罰的方式來壓抑孩子的情緒。


🔍為什麼孩子會這麼痛苦?

父母,這個原本應該是全世界最愛自己的人,結果卻最傷自己最深的人,這大概就是痛苦的最大根源。

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情緒不曾受到好好的尊重,所以孩子以為"情緒是不好的",會認為情緒毫無價值。

盧恩惠心理師說,這類孩子,當成長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受到爸媽不當的情緒虐待後,由愛生恨的情緒底下,若有發現了「渴望被爸爸媽媽愛」、「想成為可以盡情對爸爸媽媽鬧脾氣的小孩」的自己,會出現那些在童年未能實現的期望所帶來的悲傷。

 而情緒不成熟的爸媽,會將自己的需求與自私包裝成對孩子的愛,像是「我是為你好」、「爸媽是為你著想」。因此,孩子很難要求爸媽不要再這樣說或這樣做。

若能覺察到自己內心的情緒後,可以試著「表達自我並克服內疚感」

  • 缺乏情緒自主性的孩子們必須牢記一件事---拒絕爸媽,並不是否定「爸媽本身」,而是表達自我的方式。
  • 爸媽與我是不同的存在,我可以做出與爸媽不一樣的選擇,擁有與爸媽不一樣的想法,偶爾也會有不一樣的期望。讓爸媽明白這件事,正是拒絕的本質。
  • 如果很難拒絕爸媽,不妨先設定一個拒絕的範圍。例如:對每天打電話給自己的媽媽說:「其他日子都可以,但是星期三不太方便講電話。」藉此,讓期望經常有子女陪伴的爸媽,知道不會對孩子造成壓力的時間。另外,也可以練習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畫清界線說「不」。
  •  在拒絕的過程中,最難克服的是拒絕爸媽後席捲而來的罪惡感---我否定了爸媽的存在。拒絕之所以困難,原因在於因扭曲的想法所衍生的情緒並不好受。
  • 如果你不想因為對爸媽的內咎而失去自我,請試著透過小小的拒絕,培養自己的情緒自主性,同時,也需要忍耐在過程中經歷的難受情緒。不妨試著在忍耐的過程中,對自己這樣說:「原來我連一個小小的拒絕都這麼在意爸媽。原來我和爸媽是這麼緊密相連,從現在開始,我要成為理解自己的人。」

 

💡如何應對身邊"慣性情勒且自己不好意思拒絕TA"的人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如果家裡的這樣的慣性情勒的人,他們對於"實現自己的掌控"大於尊重他人的決定,又打著"我是為你將來好"、"我是為了整體好"的名義來逼你就範,如果又剛好遇到討好型、怕衝突、怕拒絕別人會等於別人會不再喜歡我的人,那就是羊入虎口的時候了。

這些慣性情勒者可能是爸媽、阿公阿嬤、親戚、戀人、上司、同事、朋友、鄰居、莫名的正義哥或正義姐等,甚至對年長的長輩來說,也可能是自己的孩子或孫子,他們用言語、自以為是的善意、或是行為來施加情緒壓力。

若我們不能影響別人的時候,至少別忘了,你可以保護好自己。不妨試試盧恩惠心理師的建議這樣做:

👅 培養自己用「語言」與情勒者溝通的能力

聽到或看到情勒情緒後,請先轉而將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辨識並感受自己內在發出的訊號,以及自己的五感正在傳遞什麼樣的訊息?例如「壓力很大」、「想保持距離」、「緊張」等情緒。

從自己可以表達的情緒開始,逐一使用「語言」與情勒者溝通。例如:

「媽,請直接告訴我,你想要什麼?」

「媽,你無緣無故發脾氣,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應。」

能否好好與情勒者溝通,取決於掌握情勒者使用情緒感染你的那一瞬間。


🗺️ 對情勒者設定界線

情勒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身邊的人受到隨意宣洩的情緒感染,從而強迫對方按照其期望行動。

如果這個對象是爸媽,設定界線的過程就會變得格外困難,因為一直以來孩子與爸媽已有一套固定的關係模式。

「設定界線」是為了建立更好的關係,而清楚告知彼此尊重對方的「自我完整性領域」。

情勒者也可能就是我們的親友,與他們建立關係,並不表示必須放棄我們自己能處理的情感與行為界線,無條件的服從與屈服,都屬於情緒虐待。


【例一】透過表達自己的情緒,慢慢設定界線。(摘自本書第174頁)

孝真是職業婦女,她的孩子由媽媽幫忙照顧,有次,她下班回家時,媽媽劈頭就罵了孝真一頓:「妳到底能不能用點腦做家事?」

如果是以前,孝真會和媽媽大吵一架,但她曾透過心理諮商覺察,自己從小經歷過的批評、謾罵,以及沒完沒了的要求與指令、壓迫,對她來說有多麼痛苦,這些苦沒有因為長大就自然好了,當同樣的事情再度上演時,她還是非常難受。

儘管已經是個成年人,媽媽的責備依然讓她心碎,同時也覺得從小就聽這些話長大的自己很可憐,於是,孝真癱坐在媽媽面前嚎啕大哭:「媽,我現在真的好難過,為什麼我就沒辦法從媽媽口中聽到一句『女兒,辛苦了』?我已經這麼辛苦了,還要成為連家事都做到一百分的女兒才行嗎?我真的太難過了,我覺的己這樣活了一輩子,實在太可憐了。」

孝真從未曾向媽媽談論自己的情緒,遑論對媽媽設界線,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可以先練習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媽媽知道她的行為造成自己的痛苦,同時藉此設定界線,她說:「媽媽對我提出那樣的要求,讓我壓力很大。」

令人驚訝的是,媽媽後來像是變了另一個人一樣,開始會注意自己對孝真說的話。


【例二】無論多難受,都要讓對方知道界線的重要性。

智妍是一位在教學上很有熱忱的老師,經常規畫許多課堂外的教學活動,並例用假日帶領學生參加。活動所需的經費、器材、講義等資源,必須在期初就先寫計畫向校方申請辦理,相關業務的主責單位是教務處。

有一次,教務主任在晚上傳了訊息給智妍,希望她明天早上能幫忙開車帶學生去參加一個外縣市的比賽,因為主任臨時找不到其他的人力資源可協助,而智妍的課務,主任會想辦法找其他同仁去代理。

智妍接到這樣命令式的要求很不是滋味,覺得主任很不尊重她,於是向主任表明,自己的課務已有規畫,也與學生有約定,旁人無法代理完成,表明自己無法幫主任這個忙。但沒想到主任以她之前編訂的計畫來做要脅,揚言若智妍不肯幫忙,她申請的計畫可能不會通過。

智妍回想起多年來幫忙主任收拾爛攤子的過程,有時連自己的聲譽也連帶被影響,實在不想再當個爛好人了,於是下定決心,即使自己有所犧牲,也要對主任設定明確的界線。她跟主任說,因為課務無法幫忙,而非故意不幫忙,如果因此計畫沒有通過,那就算了。

有時,設定界線就是得像這樣承受隨之而來的難處與不適,設定界線之所以困難,往往是因為我們仍從對方身上得到一些好處。與其放棄這些好處,倒不如選擇忍耐不合理的要求,才會讓自己不斷陷入泥淖中。


設定界線,不是設限,而是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冷靜地看待彼此的關係,唯有在界線內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才能維持真正健康的關係。



##

🔮小昕藏書】 【🤐腦神經心理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莊小昕❦祕密學院
232會員
905內容數
學院 裡有 書、簿本、心得、高中生、社團、秘密雲。
2025/08/20
紛亂忙碌時代,獻給徬徨父母的教養方針! 吳娟瑜。華文精典出版。2025/02。
Thumbnail
2025/08/20
紛亂忙碌時代,獻給徬徨父母的教養方針! 吳娟瑜。華文精典出版。2025/02。
Thumbnail
2025/06/04
推薦給 ❦ 需要在"2分鐘內"修復情緒的人 ❦ 想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進行"情緒修復"的人
Thumbnail
2025/06/04
推薦給 ❦ 需要在"2分鐘內"修復情緒的人 ❦ 想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進行"情緒修復"的人
Thumbnail
2025/04/17
推薦給: ❦ 曾試圖原諒但一直無法成功的人 ❦ 希望自己不要被蜜蜂活活叮死的人!
Thumbnail
2025/04/17
推薦給: ❦ 曾試圖原諒但一直無法成功的人 ❦ 希望自己不要被蜜蜂活活叮死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重新瀏覽自己摘錄的字句,能幫助記憶回到這趟閱讀旅程剛開始出發的時候。 大約十年前,對母女之間的心理課題有越來越清晰的意識,開始留意、閱讀相關書籍,想要好好認識以及梳理內在的起伏,發掘藏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聯。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小時候因為媽媽而哭泣,總與責罵有關,20歲那一年哭泣,卻只是因為一句話。 「從現在開始,媽媽不管妳了。」 談論到媽媽,心情往往複雜的。 小時候對於媽媽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 看不慣媽媽在家庭裡受委屈,但是又習慣了她百般將就 ; 不喜歡媽
Thumbnail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句諺語應該是多數華人父母的心態,那麼其他族裔呢?他們難道真的在孩子成長後就會放手不管嗎? 本來沒有打算寫這個熱門話題,每年母親節前後,網上有關文章很多,自己不想再來湊熱鬧,可是當我今天早上讀到「殲悔錄」* 第五卷的時候,奧古斯丁在書中描述怎樣欺騙母親的一段回憶⋯⋯
Thumbnail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句諺語應該是多數華人父母的心態,那麼其他族裔呢?他們難道真的在孩子成長後就會放手不管嗎? 本來沒有打算寫這個熱門話題,每年母親節前後,網上有關文章很多,自己不想再來湊熱鬧,可是當我今天早上讀到「殲悔錄」* 第五卷的時候,奧古斯丁在書中描述怎樣欺騙母親的一段回憶⋯⋯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去你媽的世界》封底文案即道出本書內容,作者郝妮爾描述了她自從懷孕到生產之間的心情以及面對的社會狀況,以及成為母親的困境與掙扎。她深刻描述了自己在懷孕過程中的痛苦、糾結與徬徨,以及面對「美」這個課題的掙扎。這本書不僅是在梳理自己,也是寫給未來的女兒,以及世上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媽媽。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對於親情,小心呵護唯恐摔碎 對於母親,不敢稍移目光只為討好 對於女兒,盡力的教養便自以為適職 ........................................ 如此這般的規矩,或說是具有高尚的教養 但是卻讓親情一詞,顯得荒謬不已
Thumbnail
對於親情,小心呵護唯恐摔碎 對於母親,不敢稍移目光只為討好 對於女兒,盡力的教養便自以為適職 ........................................ 如此這般的規矩,或說是具有高尚的教養 但是卻讓親情一詞,顯得荒謬不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