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恨、也不敢愛,乾脆恨自己……「媽媽」這個名詞,成為女兒心中那道最深刻的傷口。
盧恩惠 / 幸福文化 / 2025年03月 / 王品涵譯 /
推薦給:
❦ 有這樣傷口的女兒們,不管妳現在是幾歲。
❦ 身邊有"慣性情勒他人"的人,並想知道如何與這種人應對的人。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一個小時候的回憶,家族裡我這輩的小孩中,大堂姐是最早結婚成為家庭主婦的,但有一次聽到大人聊天時不經意提到,大堂姐的媽媽,就是我的伯母,竟然會打電話到大堂姐的夫家,跟大堂姐的婆婆數落我的大堂姐?!
怎麼會有這樣的媽媽啊? 那個納悶的感覺依舊清晰,只是我現在人生閱歷眾多之後,已知道,真的有,這樣的媽媽……而本書作者盧恩惠的心上,就也有一道名為媽媽的傷口,她是一位心理學家,透過聆聽諮商者的人生故事,她也一步步的療癒自己。
我知道世上有各式各樣的媽媽,甚至其他,我覺得此書中盧恩惠心理師教導的自癒方法,也可以延伸到教導大眾---如何面對身邊這類有慣性情緒勒索(簡稱"情勒")的人。
當然,被情勒的對象也不限女兒,也可能是兒子。
☙ ❦ ❧
🔎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爸媽?
如果要從對症下藥的角度切入,我們可能需要先探討,明明虎毒不食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爸媽?
作者盧恩惠提到,這樣的媽媽(或爸爸),會有以下特質:
重視自我的需求大於孩子的,即使這個過程中會造成孩子受挫。
儘管他們自認為是在付出愛,但唯有對方滿足了自己對其功能或扮演角色的期待,愛才會存在。
假設他們需要滿足自身的需求無法滿足,(即使這可能是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期待),他們便會選擇斷絕關係,或將其貶低為「不需要的存在」,完全不會全面考慮與對方之間的愛或情誼,以及對方的其他優點。
情緒不成熟的媽媽(或爸爸)的自我非常脆,一旦他們發現「自我」是很棘手的問題,便會轉向透過女兒(或兒子)來彌補脆弱的自己,他們會無意地壓迫、控制、剝奪孩子的獨特性,在這種爸媽的認知裡,孩子發展自我的獨特性被視為對他們的威脅。
這類爸媽會說出這些話,也可能是因為(不清楚)自己沒有能力處理孩子的情緒,為了逃避自己的無能與怯懦,最終只能透過嘲諷或懲罰的方式來壓抑孩子的情緒。
🔍為什麼孩子會這麼痛苦?
父母,這個原本應該是全世界最愛自己的人,結果卻最傷自己最深的人,這大概就是痛苦的最大根源。
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情緒不曾受到好好的尊重,所以孩子以為"情緒是不好的",會認為情緒毫無價值。
盧恩惠心理師說,這類孩子,當成長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受到爸媽不當的情緒虐待後,由愛生恨的情緒底下,若有發現了「渴望被爸爸媽媽愛」、「想成為可以盡情對爸爸媽媽鬧脾氣的小孩」的自己,會出現那些在童年未能實現的期望所帶來的悲傷。
而情緒不成熟的爸媽,會將自己的需求與自私包裝成對孩子的愛,像是「我是為你好」、「爸媽是為你著想」。因此,孩子很難要求爸媽不要再這樣說或這樣做。
若能覺察到自己內心的情緒後,可以試著「表達自我並克服內疚感」:
- 缺乏情緒自主性的孩子們必須牢記一件事---拒絕爸媽,並不是否定「爸媽本身」,而是表達自我的方式。
- 爸媽與我是不同的存在,我可以做出與爸媽不一樣的選擇,擁有與爸媽不一樣的想法,偶爾也會有不一樣的期望。讓爸媽明白這件事,正是拒絕的本質。
- 如果很難拒絕爸媽,不妨先設定一個拒絕的範圍。例如:對每天打電話給自己的媽媽說:「其他日子都可以,但是星期三不太方便講電話。」藉此,讓期望經常有子女陪伴的爸媽,知道不會對孩子造成壓力的時間。另外,也可以練習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畫清界線說「不」。
- 在拒絕的過程中,最難克服的是拒絕爸媽後席捲而來的罪惡感---我否定了爸媽的存在。拒絕之所以困難,原因在於因扭曲的想法所衍生的情緒並不好受。
- 如果你不想因為對爸媽的內咎而失去自我,請試著透過小小的拒絕,培養自己的情緒自主性,同時,也需要忍耐在過程中經歷的難受情緒。不妨試著在忍耐的過程中,對自己這樣說:「原來我連一個小小的拒絕都這麼在意爸媽。原來我和爸媽是這麼緊密相連,從現在開始,我要成為理解自己的人。」
💡如何應對身邊"慣性情勒且自己不好意思拒絕TA"的人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如果家裡的這樣的慣性情勒的人,他們對於"實現自己的掌控"大於尊重他人的決定,又打著"我是為你將來好"、"我是為了整體好"的名義來逼你就範,如果又剛好遇到討好型、怕衝突、怕拒絕別人會等於別人會不再喜歡我的人,那就是羊入虎口的時候了。
這些慣性情勒者可能是爸媽、阿公阿嬤、親戚、戀人、上司、同事、朋友、鄰居、莫名的正義哥或正義姐等,甚至對年長的長輩來說,也可能是自己的孩子或孫子,他們用言語、自以為是的善意、或是行為來施加情緒壓力。
若我們不能影響別人的時候,至少別忘了,你可以保護好自己。不妨試試盧恩惠心理師的建議這樣做:
👅 培養自己用「語言」與情勒者溝通的能力
聽到或看到情勒情緒後,請先轉而將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辨識並感受自己內在發出的訊號,以及自己的五感正在傳遞什麼樣的訊息?例如「壓力很大」、「想保持距離」、「緊張」等情緒。
從自己可以表達的情緒開始,逐一使用「語言」與情勒者溝通。例如:
「媽,請直接告訴我,你想要什麼?」
「媽,你無緣無故發脾氣,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應。」
能否好好與情勒者溝通,取決於掌握情勒者使用情緒感染你的那一瞬間。
🗺️ 對情勒者設定界線
情勒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身邊的人受到隨意宣洩的情緒感染,從而強迫對方按照其期望行動。
如果這個對象是爸媽,設定界線的過程就會變得格外困難,因為一直以來孩子與爸媽已有一套固定的關係模式。
「設定界線」是為了建立更好的關係,而清楚告知彼此尊重對方的「自我完整性領域」。
情勒者也可能就是我們的親友,與他們建立關係,並不表示必須放棄我們自己能處理的情感與行為界線,無條件的服從與屈服,都屬於情緒虐待。
【例一】透過表達自己的情緒,慢慢設定界線。(摘自本書第174頁)
孝真是職業婦女,她的孩子由媽媽幫忙照顧,有次,她下班回家時,媽媽劈頭就罵了孝真一頓:「妳到底能不能用點腦做家事?」
如果是以前,孝真會和媽媽大吵一架,但她曾透過心理諮商覺察,自己從小經歷過的批評、謾罵,以及沒完沒了的要求與指令、壓迫,對她來說有多麼痛苦,這些苦沒有因為長大就自然好了,當同樣的事情再度上演時,她還是非常難受。
儘管已經是個成年人,媽媽的責備依然讓她心碎,同時也覺得從小就聽這些話長大的自己很可憐,於是,孝真癱坐在媽媽面前嚎啕大哭:「媽,我現在真的好難過,為什麼我就沒辦法從媽媽口中聽到一句『女兒,辛苦了』?我已經這麼辛苦了,還要成為連家事都做到一百分的女兒才行嗎?我真的太難過了,我覺的己這樣活了一輩子,實在太可憐了。」
孝真從未曾向媽媽談論自己的情緒,遑論對媽媽設界線,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可以先練習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媽媽知道她的行為造成自己的痛苦,同時藉此設定界線,她說:「媽媽對我提出那樣的要求,讓我壓力很大。」
令人驚訝的是,媽媽後來像是變了另一個人一樣,開始會注意自己對孝真說的話。
【例二】無論多難受,都要讓對方知道界線的重要性。
智妍是一位在教學上很有熱忱的老師,經常規畫許多課堂外的教學活動,並例用假日帶領學生參加。活動所需的經費、器材、講義等資源,必須在期初就先寫計畫向校方申請辦理,相關業務的主責單位是教務處。
有一次,教務主任在晚上傳了訊息給智妍,希望她明天早上能幫忙開車帶學生去參加一個外縣市的比賽,因為主任臨時找不到其他的人力資源可協助,而智妍的課務,主任會想辦法找其他同仁去代理。
智妍接到這樣命令式的要求很不是滋味,覺得主任很不尊重她,於是向主任表明,自己的課務已有規畫,也與學生有約定,旁人無法代理完成,表明自己無法幫主任這個忙。但沒想到主任以她之前編訂的計畫來做要脅,揚言若智妍不肯幫忙,她申請的計畫可能不會通過。
智妍回想起多年來幫忙主任收拾爛攤子的過程,有時連自己的聲譽也連帶被影響,實在不想再當個爛好人了,於是下定決心,即使自己有所犧牲,也要對主任設定明確的界線。她跟主任說,因為課務無法幫忙,而非故意不幫忙,如果因此計畫沒有通過,那就算了。
有時,設定界線就是得像這樣承受隨之而來的難處與不適,設定界線之所以困難,往往是因為我們仍從對方身上得到一些好處。與其放棄這些好處,倒不如選擇忍耐不合理的要求,才會讓自己不斷陷入泥淖中。
設定界線,不是設限,而是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冷靜地看待彼此的關係,唯有在界線內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才能維持真正健康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