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要分享的書叫《START WITH WHY》,大家會不會有很常沒動力的狀況?講話時常不知道怎麼說服別人?不知道怎麼推銷產品?
所有的原因都可能就是缺乏了WHY。
我自認我就是個時常會有沒動力的人,常常需要一些激勵來激起動力。
這本書的作者是 Simon Sinek,他有一個關於黃金圈的TED TALK有非常多的觀看數,裡面解述的內容是一個黃金圈的概念。我在看完後就對黃金圈這個想法非常著迷,裡面的內容跟我許多日常經驗非常相似,所以就讓我想要深入研究,說不定就能讓我找到製造動力的方法。不過看完後,我學到了比想像中還要多的東西。

講這本書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黃金圈的概念。TED TALK演講可能講得更好,也可以去聽作者的演講。
我這裡簡單說明,黃金圈是由WHAT HOW WHY所組成,內圈WHY代表的是執行的動機,中間HOW代表的是怎麼做,外圈WHAT代表的則是做甚麼。
正常的大腦運作是由內而外的,我們會先知道自己的動機WHY,在想HOW如何做,最後在想WHAT做甚麼。

當違反由內而外的邏輯,就會出現感覺奇怪又難以說明的不適感,因為沒有WHY為甚麼要做的動力,舉個例子:有個人在賣手機時說:「我出的手機有超高的像素,而且有很好的望遠鏡頭,並且電池耗電量超低,最近上市你要不要買個一支」,聽完只會感覺確實是很棒,但感覺卻沒有吸引,要說出原因也回答不上來。
換另外一個廠商賣手機:「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挑戰、改變現況。因為我們相信『不同凡響』的力量。挑戰現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我們產品有最好的外觀,且簡單、好用。而剛好,我們做的剛好就是最好的電腦,想買嗎?」,聽完這個廠商介紹就突然想買了。
這個廠商就是有名的apple,介紹的人正是賈伯斯。賈伯斯很好的運用黃金圈由內而外的概念,不是先說型號,而是先說他們為什麼做。讓消費者由內而外自然地想買商品。
簡單的說話順序就有很大的效果,黃金圈的概念還可以套用在很多方面上,推銷、提案、領導力、人際關係、自我提升、時間管理、說服,幾乎視無所不在。
-
企業沒有WHY會發生甚麼是?
-
如果企業沒有WHY就會需透要過操弄的方式,來販售自己的商品。透過價格戰、促銷的方式來讓消費者購買商品,消費者主要並不是因為受到商品吸引而購買,只是被價格所吸引。
甚至更特別的狀況是,企業會透過恐懼的方式,來讓消費者買單,像「每36秒,就有人死於心臟病」。
這些方式都可以說是廣告的銷售手法,但都是只有短期有效,長期可能會有負面效果。當打價格戰時最後只會讓自家商品貶值,促銷方式只要一沒促銷就突然失去了優勢,恐懼方式也只能短暫讓人恐懼一下。
書裡說到要有長期的效果就必須要有感召,企業要讓消費者受到感召,願意主動去購買。
那要如何感召呢?那就要有明確的WHY,為甚麼要做這件事?蘋果就是最佳的例子,蘋果品牌在賈伯斯時的WHY一直都是「不同凡響」(雖然最近好像沒有),透過不斷推出創新的產品,來吸引一大堆的民眾。買蘋果手機的人並不是認為蘋果手機性能有多好,而是認為這個品牌太酷了,拿在手上就像我也是個喜歡「創造非凡」的人。民眾會受到企業的WHY感召,並認同企業的理念。當有WHY感召時就不需透過操弄來銷售,因為認同的人會自己過來,然後會帶更多的人來。
蘋果不用去跟其他商品去做品質、服務、價格、功能的競爭,只要讓品牌「創造非凡」就可以了。
不過雖說WHY重要,但HOW WHAT也很重要。WHY像內在動機,HOW WHAT就像要如何執行,如果有強烈的WHY卻沒在HOW WHAT執行出來,別人肯定也不會相信。就像APPLE如果說「不同凡響」,結果手機卻做得很爛,那別人自然也不會買單。
黃金圈最重要的概念並不是WHY最重要,而是黃金圈的順序要對。
-
黃金圈在領導力上也說得通
-
好的領導者會激發隊員的動力,不好的則是會透過操弄的方式。
當被分配工作時很沒動力,極可能的原因就是領導者沒有給明確的WHY。
如果直接分配給隊員WHAT,就像是說:「給我把心得寫出來、現在馬上」,隊員本身是沒受到感召的,只是被硬逼要做出來,這時就會很不情願。
好的做法是透過WHY由內而外的方式,「這次時間很趕,需要今天請你把心得寫出來。」告訴隊員WHY為甚麼要做這件事,可以激發隊員更多動力,讓隊員自己願意主動去做,小技巧是可以把WHY連結到當事人特別在意的事情。
不過思考一下為甚麼領導者會想透過為操弄的方式來對待隊員呢?我覺得有一部份的原因就是短期來說真的太有效了,就跟前面說的企業操弄一樣。不過操弄都只能短期有效,長期來說對團隊或企業都會帶來傷害。
-
WHY還有甚麼好處?
-
書裡有說道一個測試叫「芹菜測試」,有一個想要健康的人,到了聚會跟四個人對話,四個人分別推薦不同的食物,有豆漿、OREO、芹菜和M&M巧克力。聚會結束後他打算去超市買這些食物,如果他不知道自己的WHY,他可能就會四個都買下去試試看哪個不錯。但如果他知道自己是想要健康的,那他就會選擇芹菜和豆漿,少了全部都買多花費的錢。路過的人也會覺得它是一個健康的人,因為他手上拿著芹菜和豆漿。
這故事點出了WHY的兩個好處,第一是可以不用有無用的花費、嘗試,讓自己專注在自己的WHY上。二是可以讓別人感受到一個人一致性的態度,並激發別人的感召,主動想要跟隨。
-
WHY要如何立刻用在自己身上呢?
-
這個內容是對我啟發最多的,書裡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位腦性麻痺患者,他名字叫班恩,他在田徑場上是跑最慢的一個,每次他都跑在最後。一次比賽中他在中途跌倒了,導致他與其他人拉開了差距,但他還是努力地站起繼續跑,不過這故事並不是要說跌倒了就站起來。
後來所有跑者都跑完了,只剩班恩在賽場上。所有跑者全部一起往回跑,陪班恩一起完成比賽。觀眾席也都為他歡呼,其他跑者也都陪著他一起跑過終點。
這故事告訴我們:當和別人競爭,沒有人會來幫忙,因為如果雙方是敵人在競爭自然就不會互相幫忙。但當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WHY之後,那每個人的對手就只有過去的自己,也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幫忙。
班恩會站起的原因,目標是想勝過自己。
蘋果公司不去跟別人競爭價格,只是想突破自己讓自己「不同凡響」。
這讓我想到《鬼滅之刃》裡,打上弦之四時不死川玄彌想跟炭志郎搶當柱的畫面,炭志郎能坦然的祝福玄彌當柱,因為炭志郎知道自己的WHY並不是當柱,而是想要殺掉無慘,所以可以很真心的祝福別人。
除此之外,當明確自己的WHY後,會吸引到更多認同理念的夥伴,這比透過HOW WHAT還更有力,因為人是被信念由內而外的感召過來。
-
總結來說
-
這本書我覺是得滿適合當初學者看的第一本書,內容啟發性很高,運用的場合也很廣。書裡的內容有一些理論知識,但作者會透過許多故事舉例,讓內容不會過難吸收,難度剛好還滿中等的。
我在看的時候,腦中會一直想到過往的經驗,並且腦中不停地浮現原來如此,真的很受啟發。
可以參考作者的Ted Talk演講:https://youtu.be/qp0HIF3SfI4?si=7VZMnBcVnL4-kt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