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闆,我想離職!」
最近我的外商總經理朋友告訴我,他最怕聽到員工說的一句話。
但比起離職威脅,那種「只會報告問題,不說解決方案」的業務也很令他頭痛。
出於好奇,我向身邊十幾位B2B業務主管朋友們展開調查,詢問他們:
「最害怕聽到員工跟你說什麼呢?」
我的調查樣本含金量超高,有好幾位外商科技業總經理、好幾個本土代理商總經理、
也有跨產業如醫療、顧問、金融、教育…等。
(再度深深體會到人脈很重要!🙏)
結果令我很震驚!
站在資深業務的角度,我總以為自己能輕易點出公司問題;
但換成老闆視角,竟然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竟成了他們口中那種「只會點出問題、不會解決問題」的「老屁股」🙀
業務死亡六句話:暴露你的「段位」在哪裡
根據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的「習得性無助理論」:
當員工反覆將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時,
會陷入「反正做什麼都沒用」的心態。
以下這6句話,正是業務員無助迴圈的典型表現:
▋1. 推責型:「都是技術/產品的問題」
主管內心OS:「要等產品完美才能賣,那還要你業務做什麼?我花錢請你就是來把『不完美』賣出去的!」
心理學解讀:這是典型的外部歸因偏誤。根據韋納歸因理論,總是將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的人,很難產生改善動機。
更好的說法:
「客戶對產品功能還有三個疑慮。前兩點我已深入跟他討論,並非必要因素;但第三點是客戶決定是否會買單的關鍵。我和產品部門討論過,這功能最快要在一年後的新版本才能推出。這邊需要老闆幫忙跟產品部門協調並施加壓力,我們才好說服客戶盡快買單。」
轉換後的主管內心OS:「盡情的利用我吧!我準備好要跟產品部門戰鬥了!」
▋2. 逃避型:「都是客戶的問題」
主管內心OS:「真的都是客戶問題?還是你根本沒搞懂客戶在想什麼?」
有趣事實:據統計,80%的業務傾向將失敗歸咎於「客戶預算不夠」,但真相往往是——要不是時間點不對(年底預算用完),要不就是你的價值沒講到他心坎裡。
更好的說法:
「客戶預算不夠,我提出漸近式的建議方案:今年先導入核心功能50萬,明年Q2再擴充進階模組100萬。同時我拉了一個五年的成本效益分析表,讓客戶在申請預算時更容易說服內部。」
轉換後的主管內心OS:「好吧!雖然錢少一點,至少還有一點數字進帳。缺的部分我再想想別的sales身上擠好了!」
▋3. 無解型:「我盡力了/案子因為XXX沒了」(放棄心態)
主管內心OS:「你是把壞消息丟給我,然後要我來收拾殘局?」
管理學觀點:這違反了PDCA循環的基本原理(Plan、Do、Check、Action)。沒有Check(檢討)和Action(改善行動)的「盡力」,只是自我安慰的情緒表達。
更好的說法:
「案子目前卡在財務部那邊預算批不下來,沒辦法立即執行採購。但我打聽到他們今年另外有一筆設備汰換的預算,但並不急著執行。我打算和IT單位討論,能否換個名目將我們的專案包裝成設備汰換案,再闖闖看重新走一次審批。」
轉換後的主管內心OS:「至少我看到你是『用盡全力』在解這個爛攤子,讓我們一起想想辦法怎麼包裝得更可行吧!」
▋4. 自嗨型:「客戶一定會下單啦,等時間就好」(過度樂觀)
主管內心OS:「光說不練、沒數據沒計畫,等於零。你是在跟我玩大富翁嗎?」
行為經濟學警告:這是確認偏誤的經典案例,只看見支持自己論點的證據,忽略反面訊號。
更好的說法:
「我已確認了BANT(Budget - 500萬已批准;Authorization - 決策者張總;Needs - 需求急迫性為了要符規;Timeline - 今年底要上線),目前進度卡在法務條款第3、7條,考量雙方法務對接的時間與用印流程,三週內可以完成簽約。」
轉換後的主管內心OS:「我知道這案子是solid的,只是卡在流程。那我們想辦法解決法務和流程就更有信心可以在時間內簽約了!」
▋5. 擺爛型:「狀況update一大堆,但沒有下一步」
主管內心OS:「你是播報員還是業務?光丟問題不給解法,我要你幹嘛?」
時間管理理論:這違反了艾森豪矩陣原則,把「緊急但不重要」的資訊更新,當成「重要且緊急」的工作成果匯報。
更好的說法:
「客戶說POC還要再做Phase 2,我已經跟他們溝通過這超過我們當初討論的範圍了,如果真的必需做Phase 2,那需要支付POC費用我們才願意再投入資源。同時我也開始和技術團隊討論Phase 2的最小方案和通過條款,盡量加快整個流程。」
▋6. 逃避型終極版:「我想離職!」(終極殺招)
主管內心OS:「你是真心要走,還是在跟我談判?別用離職威脅來逃避績效問題。」
職場冷知識:根據蓋洛普調研,75%說要離職的員工其實是希望得到更多關注和成長機會,而非真正想走。但這招用多了就像「狼來了」,信任破產。
更好的說法:
「我對自己的職涯發展有些迷惘,特別是在大客戶開發這塊覺得還有成長空間,能否討論一下公司內的進階訓練或輪調機會?」
心理學揭密:為什麼主管最怕這些話?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主管作為管理者,希望透過團隊成功來實現自我價值。
當員工只會「報告問題」而不「解決問題」時,等於把主管拉回處理執行細節的層次,完全違背了管理的本質。
一個殘酷的真相是:主管最怕的從來不是「壞消息」,而是「只會製造焦慮,不會帶來希望的員工」。
從「麻煩製造機」到「戰將」的三個關鍵轉換
1. 心態轉換:從「報告者」變成「解決者」
- ❌ 我來告訴你發生什麼事
- ✅ 我來告訴你我打算怎麼解決
2. 語言轉換:從「問題導向」變成「方案導向」
- ❌ 客戶說價格太高
- ✅ 我準備了三套價格彈性方案來測試客戶底線
3. 思維轉換:從「單點思考」變成「系統思考」
- ❌ 這個案子沒希望了
- ✅ 這個客戶雖然這次沒成,但我發現他們明年Q2有更大的採購計畫
彩蛋:在這6種型態之外
除了以上這些分類,調查中也有很多沒想過的有趣答案:
「最怕員工說他愛上我!」(請問這位主管有多帥?😂)
「老闆,我被公司compliance check了!」(感覺老闆很抖~)
「我討厭某某部門的誰誰誰!」(協調人的事情最煩了!)
只能說當老闆真的很辛苦,大大小小都要處理!
最後的洞察
老實說,上述的 6 種坑我每一樣都踩過,
有時候推責產品、有時候抱怨客戶、甚至也曾經只會「update 狀況」卻沒有下一步。
但後來我發現:主管不是真的怕聽壞消息,而是怕你把自己定位成「沒解法的人」。
你說出口的每一句話,都是在告訴主管:
- 你是麻煩製造機,還是戰將?
- 你要人家幫你收拾,還是你能帶來希望?
👉 下次開口前,先問自己一句:「我是丟問題,還是帶方案?」
因為這不只是業務技巧,也是職場裡的生存底線。
📌 想知道更多B2B業務心法嗎?
訂閱我的電子報,我會持續帶來真實故事+可落地的方法,讓你少踩雷,多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