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我是愛咪👋
上週參加了一場飯局,席間全是各行各業的大人物:
有金融業董事、醫療器材公司創辦人、事務所執行副總…
還有許多背景強大的業界前輩,一口氣「收集」完。

雖然業務生涯闖蕩這麼多年,也跟不少大老闆用過餐,
要一次面對這種「hardcore陣容」,出發前還是忍不住緊張。
我腦中一直盤旋著:
「我這個『自媒體創業』會不會太low?」
「剛裸辭的我會被當無業遊民嗎?」
「我的自製名片會不會看起來像在辦家家酒?」(名片如下)

結果呢?
那一餐我和所有前輩們交換了Line聯繫方式,
也得到許多寶貴的人生建議。
▋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格」?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
1978年由心理學家Pauline Clance首次提出。
簡單說,就是即使你客觀上很成功,
卻還是會覺得自己是靠運氣,遲早會被拆穿。
但這裡有個盲點:
其實主揪人願意帶你進那場飯局,本身就是一種「隱性背書」了。
這是社會學所說的「聲譽傳遞」效應:
你的表現本身也會影響邀請者的可信度。
換句話說,你早就被認定「有資格」坐在那裡了。
▋ 從「Call High」的迷思說起
回到做B2B業務的迷思,相信所有業務都聽過這句話:
「案子卡住了嗎,去Call High啊!」
以前我總會想:
「我這種小業務去麻煩總經理?秘書會理我就偷笑了!」
但接觸過幾位真正的大佬後才發現,
他們其實比中階主管更直接、更願意提攜後輩。
(前題還是你要reach得到他們啦!😂
至於怎麼reach,下段有三招馬上就來!)
為什麼呢?
史丹佛商學院的研究指出,這符合「地位威脅理論」:
越是中間層級,越擔心權威被挑戰,所以設下更多防線。
反而是高層因為地位穩固,更能放下身段。
在那頓飯局上,一位前輩跟我說:
「我很佩服你們年輕人出來做自媒體,要拋頭露面、忍受酸民。
現在社群啊、AI啊、虛擬貨幣那一些,
每天都有新變化,我都快跟不上時代了!」
其實他們真的很親切,很願意放下身段學習。
▋ 三個優雅「打入高層」的策略
1️⃣ 選對戰場:從「有門檻」的圈子開始
EMBA、扶輪社、BNI、高爾夫球俱樂部...
這些地方本身就有篩選機制,
進入後大家預設你是「值得認識的人」。
這就是社會資本理論在實務上的應用:
透過共享身份,大幅降低彼此的信任成本。
2️⃣ 重新定義自我價值:你比想像中有料
別再覺得自己「不夠格」!
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知識優勢。
你可能不懂傳統商業的眉角,
但你可能懂各種花俏的AI工具、知道最流行的市場趨勢、
理解數位轉型的痛點,或是你可能很擅長某個運動或健身。
這就是「互補資源理論」:
你不需要什麼都比別人強,只要能帶來不一樣的資源,你就有價值。
3️⃣ 放下目的性:當朋友,不當業務
帶著明確目的進場,
會自然形成「求 vs. 給」的不平衡,
讓對方感受到你的不自在。
反之,如果純粹當朋友交流,
反而能建立更深的信任。
這就是社會交換理論的精髓:
最好的交易,往往不像交易。
▋ 那頓「hardcore餐」的體悟
飯局結束後,幾位大佬分別在Line中私訊我:
「我覺得妳很棒!相信妳一定可以做到!」
這種鼓勵對現階段的我來說,真的很溫暖!
「打入高階圈」不是要去巴結誰,
而是調整心態,找到對等交流的價值。
當你不再想著「我要獲得什麼」,你反而會得到更多。
💬 你有沒有在商業場合遇過讓你緊張的「大場面」?
那次經驗教了你什麼?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喔!
📧 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別忘了轉發給需要的朋友,
或是訂閱我的電子報,每週一封,陪你在B2B江湖闖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