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在飛機上,聽到空姐廣播:
「請問有醫生在現場嗎?」
大部分人會馬上想到有人身體不適。那麼,如果是:
「請問有社工在現場嗎?」
你能立刻想到需要社工處理的狀況嗎?
如果無法馬上與任何事物做連結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大眾對於社工專業缺乏理解。就連社工自己對本身專業也可能感到模糊。《不忠貞的天使》批評美國社工產業缺乏清晰與一致的定位,導致社工實務越來越走向個人化的心理治療取向,偏離政策倡議、社區建立、資源轉介的社會連結角色。加州大學Berkeley 分校社工學院教授Harry Specht和威斯康辛大學社工學院助理教授Mark E. Courtney透過此書表達對此現象的憂慮,並藉由比較兩者差異帶出了此現象造成的衝擊。
「一個不在公共機構提供服務的社會工作者還能被稱為社工嗎?」—《不忠貞的天使》
社會工作v.s.心理治療
社會工作著重幫助個案運用社會資源與建構社會安全網,其核心理念為改善群體關係和社會制度來解決結構性問題。傳統社會工作主要在非營利機構、政府單位、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工作,他們面對的較多是低收入和高風險人群。心理治療則聚焦在個人的內在探索和自我成長,其目的是透過改變個人思維或情緒反應來更好與他人或環境共處。傳統心理治療師一般於營利機構或是個人開業,通常面對有能力負擔治療費用的中高社經地位族群。
從社會工作走向個人開業的推手
1、不受社會「歡迎」
在大眾印象中,「社工介入」常與「社會問題」劃上等號,使得社工成為不受歡迎的「社會問題警示者」。當問題越多,需要動用的社會資源與公眾財政也越多,大眾也容易對此產生負面觀感。相反地,心理治療強調「個人」層面的成長,多為自費,也無需依賴大眾資源。
2、美國的個人主義盛行
書中提到,即便研究證實群體的支持比起個人心理治療來的有效,美國根深蒂固的個人主義文化容易認為「社會問題是個人問題的延伸」,並相信「改變自我能改善社會」。尤其於1980年代提倡自我價值的浪潮崛起,比起對社區與大環境的重視,人們還是更容易認同提供個人幫助(心理治療)的服務。結果是,當資金流向以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模式時,社工也不得不轉型。
3、尋求專業化
早期的社工使命和宗教強調慈善的信念息息相關,但在尋求專業化的同時,社工選擇了與強調理論與證據的現代科學靠近,並與宗教的救濟模式區隔。1915年,美國醫藥界極有權威性的Abraham Flexener博士否定了社工的專業性,並批評其理論根基的不足。以醫學模式來界定專業的Flexener博士認為,社工要能與「專業」相提並論,需要多聚焦在個人成長的理論。為了回應批判,社工選擇貼近心理治療理論與個人導向的實務操作,而非致力於理解社會的社會學理論。
4、個人開業的社工影響力
作者提到,社工組織(例如專業協會,而非直接提供服務的社福機構)裡絕大部分是個人開業的社工在參與,也就是說個人開業的社工對產業的發展趨勢有極高影響力,社工產業越往心理治療方向前進似乎也是必然。
從解決社會問題走向個人盈利帶來的挑戰
心理治療雖重要,但無法解決社會問題。作者強調社工需要幫助的是基本生存需求尚未被滿足的族群,並跳脫出「個人成長能改變環境問題」的思維。我認為可以借用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來理解,我們要先滿足最底層的需求,才有餘力或動機往上一層的需求前進。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遇到一位低收入無工作的家庭尋求幫助時,他需要的可能是溫飽三餐的最基本需求先被解決,才能進而達到心理安全感。心理治療有其功效,但應建立在基本需求之後。當更多的公共預算投入心理治療服務時,社會服務的資助會減少,而這代表更多的基本需求將沒有足夠的社會福利來應付。
更讓人心寒的是,個人開業的社工對於社會問題並不重視。書中針對這些社工們做了問卷,發現他們比起「解決社會問題」、「為弱勢發聲」、和「與少數族群工作」,更在乎「賺更多錢」、「當自己的老闆」、以及「工作彈性」。也就是說,當社工產業走向個人開業為目標時,社會問題更無法被關注與解決。
建議
作者認為,社福機構的目標應該是服務整個社會而非只聚焦在特定弱勢族群,不論階級都能受惠的公立學校或是托兒服務就是很好的例子。作者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是因為社會對於社福機構仍有負面印象。當服務能涵蓋整個社會時,大眾對於它的認同感與關注度才會提高。
第二個建議是改變我們服務接受者的稱呼。比起使用帶有診斷或階級色彩的「病患」、「個案」、「病人」等稱呼,使用中性的「成員」和「服務對象」等詞彙更能展現平等與尊重。以本書出版三十年後的今天來看,除了醫院體系的社工以外,大部分的非營利機構已逐漸採納這項改變。
心得
這本書每每看完一段都需要讓腦袋運轉一下反思自己所學過和看到的事情。在更了解美國社工的歷史後,我的感想是社工界像是一個一直找不到自我定位的孩子。它不斷被市場、社會價值、以及權威推著走,為了提升自己的經濟與專業定位,似乎逐漸從重視社會問題轉往個人盈利上。
我對這本書於1995年出版感到驚訝,因為了解到社工界往心理治療靠近的現象並非近期才發生。書中預測2000年後更多學生申請社工學位只是為了賺錢的現象的確更加嚴重,而我個人認為這個趨勢不太有被扭轉的可能。其作者點出部分原因,就是美國兩黨對於社會福利的態度讓改革難度更高:「自由派傾向把個人問題社會化/公眾化,而保守派則傾向把社會問題個人化」。意思是,自由派可能會過分投入公共資源給處理個人議題的服務,而保守派則可能過度限制公共資源流入解決社會問題的服務。若要改變過於偏離原本理念的社工界,或許只能讓傳統導向、政策導向、以及研究導向的社工產業更有競爭力來達到平衡。最近非營利組織也在討論AI發展,它可能可以開辟一條頗具吸引力的路。
社工的確能透過學習一些諮商技巧來幫助自己執行工作,解決社會問題與個人心理治療也同等重要。本書並非在抨擊心理治療,而是呼籲社工遵循初衷,去應對社會的基本需求,並勿將強調「個人」的心理治療似作為「社會」工作的根基來解決結構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