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不忠貞的天使—社工

GILO-avatar-img
發佈於閱讀筆記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假設你在飛機上,聽到空姐廣播:

「請問有醫生在現場嗎?」

大部分人會馬上想到有人身體不適。

那麼,如果是:

「請問有社工在現場嗎?」

你能立刻想到需要社工處理的狀況嗎?

如果無法馬上與任何事物做連結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大眾對於社工專業缺乏理解。就連社工自己對本身專業也可能感到模糊。《不忠貞的天使》批評美國社工產業缺乏清晰與一致的定位,導致社工實務越來越走向個人化的心理治療取向,偏離政策倡議、社區建立、資源轉介的社會連結角色。加州大學Berkeley 分校社工學院教授Harry Specht和威斯康辛大學社工學院助理教授Mark E. Courtney透過此書表達對此現象的憂慮,並藉由比較兩者差異帶出了此現象造成的衝擊。

「一個不在公共機構提供服務的社會工作者還能被稱為社工嗎?」—《不忠貞的天使》

社會工作v.s.心理治療

社會工作著重幫助個案運用社會資源與建構社會安全網,其核心理念為改善群體關係和社會制度來解決結構性問題。傳統社會工作主要在非營利機構、政府單位、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工作,他們面對的較多是低收入和高風險人群。心理治療則聚焦在個人的內在探索和自我成長,其目的是透過改變個人思維或情緒反應來更好與他人或環境共處。傳統心理治療師一般於營利機構或是個人開業,通常面對有能力負擔治療費用的中高社經地位族群。

從社會工作走向個人開業的推手

1、不受社會「歡迎」

在大眾印象中,「社工介入」常與「社會問題」劃上等號,使得社工成為不受歡迎的「社會問題警示者」。當問題越多,需要動用的社會資源與公眾財政也越多,大眾也容易對此產生負面觀感。相反地,心理治療強調「個人」層面的成長,多為自費,也無需依賴大眾資源。

2、美國的個人主義盛行

書中提到,即便研究證實群體的支持比起個人心理治療來的有效,美國根深蒂固的個人主義文化容易認為「社會問題是個人問題的延伸」,並相信「改變自我能改善社會」。尤其於1980年代提倡自我價值的浪潮崛起,比起對社區與大環境的重視,人們還是更容易認同提供個人幫助(心理治療)的服務。結果是,當資金流向以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模式時,社工也不得不轉型。

3、尋求專業化

早期的社工使命和宗教強調慈善的信念息息相關,但在尋求專業化的同時,社工選擇了與強調理論與證據的現代科學靠近,並與宗教的救濟模式區隔。1915年,美國醫藥界極有權威性的Abraham Flexener博士否定了社工的專業性,並批評其理論根基的不足。以醫學模式來界定專業的Flexener博士認為,社工要能與「專業」相提並論,需要多聚焦在個人成長的理論。為了回應批判,社工選擇貼近心理治療理論與個人導向的實務操作,而非致力於理解社會的社會學理論。

4、個人開業的社工影響力

作者提到,社工組織(例如專業協會,而非直接提供服務的社福機構)裡絕大部分是個人開業的社工在參與,也就是說個人開業的社工對產業的發展趨勢有極高影響力,社工產業越往心理治療方向前進似乎也是必然。

從解決社會問題走向個人盈利帶來的挑戰

心理治療雖重要,但無法解決社會問題。作者強調社工需要幫助的是基本生存需求尚未被滿足的族群,並跳脫出「個人成長能改變環境問題」的思維。我認為可以借用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來理解,我們要先滿足最底層的需求,才有餘力或動機往上一層的需求前進。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遇到一位低收入無工作的家庭尋求幫助時,他需要的可能是溫飽三餐的最基本需求先被解決,才能進而達到心理安全感。心理治療有其功效,但應建立在基本需求之後。當更多的公共預算投入心理治療服務時,社會服務的資助會減少,而這代表更多的基本需求將沒有足夠的社會福利來應付。

更讓人心寒的是,個人開業的社工對於社會問題並不重視。書中針對這些社工們做了問卷,發現他們比起「解決社會問題」、「為弱勢發聲」、和「與少數族群工作」,更在乎「賺更多錢」、「當自己的老闆」、以及「工作彈性」。也就是說,當社工產業走向個人開業為目標時,社會問題更無法被關注與解決。

建議

作者認為,社福機構的目標應該是服務整個社會而非只聚焦在特定弱勢族群,不論階級都能受惠的公立學校或是托兒服務就是很好的例子。作者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是因為社會對於社福機構仍有負面印象。當服務能涵蓋整個社會時,大眾對於它的認同感與關注度才會提高。

第二個建議是改變我們服務接受者的稱呼。比起使用帶有診斷或階級色彩的「病患」、「個案」、「病人」等稱呼,使用中性的「成員」和「服務對象」等詞彙更能展現平等與尊重。以本書出版三十年後的今天來看,除了醫院體系的社工以外,大部分的非營利機構已逐漸採納這項改變。

心得

這本書每每看完一段都需要讓腦袋運轉一下反思自己所學過和看到的事情。在更了解美國社工的歷史後,我的感想是社工界像是一個一直找不到自我定位的孩子。它不斷被市場、社會價值、以及權威推著走,為了提升自己的經濟與專業定位,似乎逐漸從重視社會問題轉往個人盈利上。

我對這本書於1995年出版感到驚訝,因為了解到社工界往心理治療靠近的現象並非近期才發生。書中預測2000年後更多學生申請社工學位只是為了賺錢的現象的確更加嚴重,而我個人認為這個趨勢不太有被扭轉的可能。其作者點出部分原因,就是美國兩黨對於社會福利的態度讓改革難度更高:「自由派傾向把個人問題社會化/公眾化,而保守派則傾向把社會問題個人化」。意思是,自由派可能會過分投入公共資源給處理個人議題的服務,而保守派則可能過度限制公共資源流入解決社會問題的服務。若要改變過於偏離原本理念的社工界,或許只能讓傳統導向、政策導向、以及研究導向的社工產業更有競爭力來達到平衡。最近非營利組織也在討論AI發展,它可能可以開辟一條頗具吸引力的路。

社工的確能透過學習一些諮商技巧來幫助自己執行工作,解決社會問題與個人心理治療也同等重要。本書並非在抨擊心理治療,而是呼籲社工遵循初衷,去應對社會的基本需求,並勿將強調「個人」的心理治療似作為「社會」工作的根基來解決結構性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獨旅 | 讀旅
18會員
39內容數
🧳分享一些獨旅攻略 📖也分享一些讀書心得 🙈偶爾聊聊美國社工界和助人產業
獨旅 | 讀旅的其他內容
2025/05/03
你有想過為什麼有些論述即便缺乏證據支持,卻仍被很多人採用?像是在台灣對於口罩習以為常的我們,有沒有困惑過為什麼疫情期間美國出現大量反對口罩的抗爭呢?這類現象在《反智》這本書裡或許能找到解答。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物理學有專業知識的愛爾蘭作家David Robert Grimes。他一直致力於推廣大眾對
Thumbnail
2025/05/03
你有想過為什麼有些論述即便缺乏證據支持,卻仍被很多人採用?像是在台灣對於口罩習以為常的我們,有沒有困惑過為什麼疫情期間美國出現大量反對口罩的抗爭呢?這類現象在《反智》這本書裡或許能找到解答。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物理學有專業知識的愛爾蘭作家David Robert Grimes。他一直致力於推廣大眾對
Thumbnail
2025/04/15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是一位美國作家,他透過自己做習慣實驗的內容發表在網路上後獲得廣大群眾迴響,也促成了開始著手寫這本書的契機。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了習慣四大法則,也融入了許的認知科學和行為科學,幫助讀者慢慢改變以及建立習慣。 「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為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是
Thumbnail
2025/04/15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是一位美國作家,他透過自己做習慣實驗的內容發表在網路上後獲得廣大群眾迴響,也促成了開始著手寫這本書的契機。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了習慣四大法則,也融入了許的認知科學和行為科學,幫助讀者慢慢改變以及建立習慣。 「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為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是
Thumbnail
2025/03/24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擁有約二十五年經驗培訓個人及企業提升領導能力的講師。光看標題會以為是一本純粹的工具書,好像問出講師給的問題範例就能成為好領導。實際上作者花更多時間對讀者提問,幫助我們探索究竟「領導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背後也可能是每位領導行為背後的信念。與其說知
Thumbnail
2025/03/24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擁有約二十五年經驗培訓個人及企業提升領導能力的講師。光看標題會以為是一本純粹的工具書,好像問出講師給的問題範例就能成為好領導。實際上作者花更多時間對讀者提問,幫助我們探索究竟「領導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背後也可能是每位領導行為背後的信念。與其說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空服員需要給予同事建議與不淪為說教的兩難。透過情境描述展現了對同事的無奈與憤怒和面對不合理的要求一樣,都是對於無法控制的局面的無力與憤怒。期許自己未來能控制好情緒並適當的應對這些不預期的情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空服員需要給予同事建議與不淪為說教的兩難。透過情境描述展現了對同事的無奈與憤怒和面對不合理的要求一樣,都是對於無法控制的局面的無力與憤怒。期許自己未來能控制好情緒並適當的應對這些不預期的情況。
Thumbnail
臺灣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缺乏,從餐飲業到醫療產業都受到影響,甚至航空業也面臨空服員不足的問題。文章關注了外籍勞工帶來的變化,並提出問題:是否可以對於服務人員更友善和尊重?
Thumbnail
臺灣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缺乏,從餐飲業到醫療產業都受到影響,甚至航空業也面臨空服員不足的問題。文章關注了外籍勞工帶來的變化,並提出問題:是否可以對於服務人員更友善和尊重?
Thumbnail
臺灣的航空工作人員面臨缺工困擾,導致服務品質下降,而空服員的工作負荷也越來越重。而這些窘境也導致一些不滿的乘客開始在網上公開抨擊空服員的表現。文章探討了空服員的工作壓力和背後的困境。
Thumbnail
臺灣的航空工作人員面臨缺工困擾,導致服務品質下降,而空服員的工作負荷也越來越重。而這些窘境也導致一些不滿的乘客開始在網上公開抨擊空服員的表現。文章探討了空服員的工作壓力和背後的困境。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運輸業從業人員在處理突發事件時的內心掙扎和應對方法,強調了完整的訓練對於從業人員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運輸業從業人員在處理突發事件時的內心掙扎和應對方法,強調了完整的訓練對於從業人員的重要性。
Thumbnail
空服員在飛機上的工作內容不僅是提供服務,也包括面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近期發生乘客互毆事件,凸顯了空服員在處理風險和保護自己的能力上存在不足。本文提出了應對粗暴乘客的挑戰以及相應的訓練的必要性。
Thumbnail
空服員在飛機上的工作內容不僅是提供服務,也包括面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近期發生乘客互毆事件,凸顯了空服員在處理風險和保護自己的能力上存在不足。本文提出了應對粗暴乘客的挑戰以及相應的訓練的必要性。
Thumbnail
空服員的工作壓力不僅來自於勞力付出,還要應付乘客的種種需求。本文呈現了組員內心的掙扎和不易,對於業內外的壓力和家人的期望,有時感到無力和無奈。
Thumbnail
空服員的工作壓力不僅來自於勞力付出,還要應付乘客的種種需求。本文呈現了組員內心的掙扎和不易,對於業內外的壓力和家人的期望,有時感到無力和無奈。
Thumbnail
我不是社工。我能為當事社工做的,就只有祈禱和寫一點點文字,渴盼社會大眾暫時放下想抓戰犯的嗜血之心,真正把問題聚焦在社會安全網的制度破口上。
Thumbnail
我不是社工。我能為當事社工做的,就只有祈禱和寫一點點文字,渴盼社會大眾暫時放下想抓戰犯的嗜血之心,真正把問題聚焦在社會安全網的制度破口上。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空服員工作壓力主要來自於身體不適與家人、戀人生活所帶來的情緒壓力。另外,朋友聚會也成為他們難以排解的困難。文章提到空服員需要面對生活平衡問題,同時也警告準空服員需慎重評估這份工作對身心的負擔。
Thumbnail
空服員工作壓力主要來自於身體不適與家人、戀人生活所帶來的情緒壓力。另外,朋友聚會也成為他們難以排解的困難。文章提到空服員需要面對生活平衡問題,同時也警告準空服員需慎重評估這份工作對身心的負擔。
Thumbnail
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也可能出現在任何社工的自我對話中。 但是,這裡並不是闡釋知識的地方,所以我想要談點中心的。 以社工為中心的。 ​
Thumbnail
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也可能出現在任何社工的自我對話中。 但是,這裡並不是闡釋知識的地方,所以我想要談點中心的。 以社工為中心的。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