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往往不需要理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前陣子和分析師閒聊時,提到我最近在看三國演義的 YouTube 影片。老師好奇地問我:「你為什麼看這個?是為了增進寫稿能力嗎?」我笑而不語。心裡想:我都在雜誌社寫了十六年了,還要特地用三國演義來增進什麼寫稿能力嗎?這純粹是我的興趣罷了。

興趣,不必都算在 KPI 裡

對我來說,看三國演義不是為了職涯加分,也不是任何工作的 KPI。這些片段就像給自己的一份小禮物,讓腦袋暫時離開日常的高壓,去體驗歷史裡的縱橫捭闔、人物的謀略心機。那種沉浸,才是我想要的。

結語

學習有時候就是單純的樂趣,不必非得和工作綁在一起。對我來說,看三國演義不是工具,而是一種自由。

學習,不必都算在 KPI 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y的財經小天地
4會員
25內容數
和大家分享我看到的股市大小事,初期以台股為主,未來行有餘力將擴充到美股
Joy的財經小天地的其他內容
2025/08/19
一個荒謬卻真實的場景 在我前公司,有位大約六十歲的主管,至今仍然不會用電腦寫稿。每次需要文章,他都是手寫完,交給樓下的打字行,請人幫忙轉成電子檔。聽起來像是二三十年前的場景,但其實發生在今天。 工具 vs. 資源:誰才是核心? 這樣的例子,讓我重新思考:在職場上,真正影響地位的,往往不是工具。
2025/08/19
一個荒謬卻真實的場景 在我前公司,有位大約六十歲的主管,至今仍然不會用電腦寫稿。每次需要文章,他都是手寫完,交給樓下的打字行,請人幫忙轉成電子檔。聽起來像是二三十年前的場景,但其實發生在今天。 工具 vs. 資源:誰才是核心? 這樣的例子,讓我重新思考:在職場上,真正影響地位的,往往不是工具。
2025/07/29
最近讀到一段話,來自《商業週刊》執行長郭奕伶的一篇文章,讓我非常有感: 「要讓 AI 真正成為人類的助力,我們必須先建立自己的『模型』:對事情的看法、工作的流程、解決問題的邏輯框架。這些東西無法從 AI 中直接獲得,而必須來自我們的經驗、觀察與反思。 這套模型,就是組織的 Know-how。
2025/07/29
最近讀到一段話,來自《商業週刊》執行長郭奕伶的一篇文章,讓我非常有感: 「要讓 AI 真正成為人類的助力,我們必須先建立自己的『模型』:對事情的看法、工作的流程、解決問題的邏輯框架。這些東西無法從 AI 中直接獲得,而必須來自我們的經驗、觀察與反思。 這套模型,就是組織的 Know-how。
2025/07/13
曾經,我在雜誌社工作了 16 年,寫過無數篇稿件、採訪、專題,稿件量大到有時幾乎喘不過氣。 在那個環境裡,「速度」 是絕對的指標,快、狠、準地把內容送出去,才是被期待的價值。 那時,我學會了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一篇至少「60 分」的文章,因為如果不先交稿,就沒有後續修改的機會。
2025/07/13
曾經,我在雜誌社工作了 16 年,寫過無數篇稿件、採訪、專題,稿件量大到有時幾乎喘不過氣。 在那個環境裡,「速度」 是絕對的指標,快、狠、準地把內容送出去,才是被期待的價值。 那時,我學會了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生一篇至少「60 分」的文章,因為如果不先交稿,就沒有後續修改的機會。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乍聽之下很簡單,實則超難?別怕!這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Thumbnail
——乍聽之下很簡單,實則超難?別怕!這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Thumbnail
其實除了研究所需,觀察也是靈感的來源、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樂趣。
Thumbnail
其實除了研究所需,觀察也是靈感的來源、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樂趣。
Thumbnail
很喜歡某本書 找了作者訪談的影片來看 其中一次新書訪談 除了找作者來分享
Thumbnail
很喜歡某本書 找了作者訪談的影片來看 其中一次新書訪談 除了找作者來分享
Thumbnail
人為何要閱讀? 這算大哉問,不同年紀的想法不同,不同職業的看法不同,不同目標的用處也不同,很多的同與不同。 筆者的想法,倒沒有那麼複雜
Thumbnail
人為何要閱讀? 這算大哉問,不同年紀的想法不同,不同職業的看法不同,不同目標的用處也不同,很多的同與不同。 筆者的想法,倒沒有那麼複雜
Thumbnail
緊接上回,中文系大專課程完結之後,我也開始在社會浮游,生活飄泊不定,閱讀習慣倒是出奇穩定,進度緩慢但持續,選書口味也差不多,仍然以小說為主。不過有別過往追求脫離現實,我反過來開始追求寫實。 主因是我發覺我理解不了現實世界怎樣運作,生活有太多議題太多疑問需要探討。
Thumbnail
緊接上回,中文系大專課程完結之後,我也開始在社會浮游,生活飄泊不定,閱讀習慣倒是出奇穩定,進度緩慢但持續,選書口味也差不多,仍然以小說為主。不過有別過往追求脫離現實,我反過來開始追求寫實。 主因是我發覺我理解不了現實世界怎樣運作,生活有太多議題太多疑問需要探討。
Thumbnail
1.想要學得任何技能,第一步是要找到動機,而動機來自意義。 2.意義不會自動找上門,而是我們必須自己去發現。 3.尋找動機有四招 (1)靈魂拷問 (2)盡情探索 (3)工作塑造 (4)同儕影響 4.靈魂拷問時,問問自己,我學這個應用在工作/生活上的畫面是什麼樣子,並花20分
Thumbnail
1.想要學得任何技能,第一步是要找到動機,而動機來自意義。 2.意義不會自動找上門,而是我們必須自己去發現。 3.尋找動機有四招 (1)靈魂拷問 (2)盡情探索 (3)工作塑造 (4)同儕影響 4.靈魂拷問時,問問自己,我學這個應用在工作/生活上的畫面是什麼樣子,並花20分
Thumbnail
因此前述提及「我會冷不防突然傻笑」,或許正是心中的糾結許久、揮之不去的夢魘,全部得到解釋、釋放與贖回。 這樣的痛快與通暢感使我不自覺地笑出來,並深知「啊!原來是這樣啊!我所希冀許久的答案,居然是以這樣的形式,於此時此地向我開敞展顯了!人生或許真的就是這麼有趣呢!」 藉由書寫,我得以高度專注地自我對
Thumbnail
因此前述提及「我會冷不防突然傻笑」,或許正是心中的糾結許久、揮之不去的夢魘,全部得到解釋、釋放與贖回。 這樣的痛快與通暢感使我不自覺地笑出來,並深知「啊!原來是這樣啊!我所希冀許久的答案,居然是以這樣的形式,於此時此地向我開敞展顯了!人生或許真的就是這麼有趣呢!」 藉由書寫,我得以高度專注地自我對
Thumbnail
今天第 03 天,我將寫下:要開始學習擅長的主題,我推薦去看的書籍、YouTube。 自認樣樣學藝不精的我,沒有非常特定的擅長主題,因為我在任何領域都還不算職人大師,不過我有經常造訪與關切的主題!趁這個機會分享給大家~ 包含了心理層面、工作層面與日常生活,與大家分享我的資訊來源!
Thumbnail
今天第 03 天,我將寫下:要開始學習擅長的主題,我推薦去看的書籍、YouTube。 自認樣樣學藝不精的我,沒有非常特定的擅長主題,因為我在任何領域都還不算職人大師,不過我有經常造訪與關切的主題!趁這個機會分享給大家~ 包含了心理層面、工作層面與日常生活,與大家分享我的資訊來源!
Thumbnail
以前在自我介紹或填寫興趣時,會提到自己喜歡電影、閱讀、開車、旅行⋯ 自從開學之後發現班上的同學都很優秀。從他們搜集資料、文獻跟整理報告,也在聊天互動中才發現他們連閱讀跟學習都很有方法。 尤其是同住的室友,常回到寢室後看到他還在閱讀,沒事也常在圖書館。這讓我對自己認為的興趣是閱讀有了不同的
Thumbnail
以前在自我介紹或填寫興趣時,會提到自己喜歡電影、閱讀、開車、旅行⋯ 自從開學之後發現班上的同學都很優秀。從他們搜集資料、文獻跟整理報告,也在聊天互動中才發現他們連閱讀跟學習都很有方法。 尤其是同住的室友,常回到寢室後看到他還在閱讀,沒事也常在圖書館。這讓我對自己認為的興趣是閱讀有了不同的
Thumbnail
給自己一個小小目標,盡量空出時間看書並做成紀錄,希望透過這樣的紀錄,隨著時間的累積,會看到不一樣的成長。
Thumbnail
給自己一個小小目標,盡量空出時間看書並做成紀錄,希望透過這樣的紀錄,隨著時間的累積,會看到不一樣的成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