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不只是記錄資訊,而是將資訊轉化為可應用知識的工具。
建立系統化的筆記流程,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

打造超人筆記 / 圖擷取自博客來
重點整理 /《打造超人筆記》
第一章:筆記的五大法則
筆記的五大法則:紀錄、提取、整理、搜尋、應用
- 記錄(Capture):快速捕捉資訊、想法、靈感,不追求完美,先保留核心內容。
- 提取(Extract):從大量筆記中抓出核心觀點、重點知識,去除冗餘資訊,留下價值信息。
- 整理(Organize):建立分類、標籤、目錄等系統化架構,方便日後快速檢索。
- 搜尋(Search):建立檢索索引或使用數位工具,快速找到所需資訊。
- 應用(Apply):將筆記轉化為行動或實際成果,例如報告、文章、計畫。

打造超人筆記 / 圖擷取自博客來
第二章:紀錄
- 不要同時「記錄」與「整理」。紀錄是紀錄,整理是整理。
- 在第一時間快速捕捉資訊(可藉由AI輔助),不追求完美,先保留核心內容。
- 接著在有效的記憶時間內做整理的動作,包括自己的想法或靈感。
- 用自己的話講一遍。
- 紀錄又分:隨手記、上課筆記、讀書筆記、會議筆記、練功筆記。
隨手記:稍後閱讀、稍後行動。
- 稍後再讀:先將將文章或是網頁連結記錄下來,便日後有時間再讀。可以利用Evernote Clipper、在瀏覽器安裝Pocket擴充功能。
- 稍後行動:隨手記下,有空再處理。可以利用筆記本、手機備忘錄應用程式、語音備忘錄、Line…。
不一定要使用專屬軟體,而是要使用日常開啟頻率最高的軟體。
上課筆記:聽講型課程、實作型課程。
- 聽講型課程:打開錄音機 -> 觀察老師講課結構 -> 對每個結構準備一兩個相關問題 -> 記錄自己的感想與想法 -> 課程結束在無人的地方進行 ORID輸出。
當天中午或晚上必須立即重述一次,因為記憶有期限,要馬上做保鮮處理。
- 實作型課程:錄影 -> 紀錄操作過程 -> 思考為什麼這樣做?及好處? -> 回家後立刻實作一次,並做 ORID輸出 -> 當周至少實做三次,直到肌肉記憶。
讀書筆記:篩讀、略讀、精讀。
- 篩讀(過濾關鍵字):大致翻閱,找到關鍵字、問題、論述。
- 略讀(針對關鍵字):選出優質的部分。
- 精讀(挖掘關鍵字):又分兩類「資訊密度較低的書」、「資訊密度較高的書」。
「資訊密度較低的書」
1.提出基本疑問
2.帶著問題找答案
3.將書中精采句子貼到自己的數位筆記本
4.對金句逐一打上#tag做初次分類
5.整理金句筆記卡
「資訊密度較高的書」
1.將一整張內容貼到數位筆記
2.刪除不必要句子
3.重新排列,重新結構
4.用筆記軟體整理成卡片
5.重複整理卡片,組織出新的卡片和新的見解
會議筆記:關鍵在於開會技巧
會議室拿來表決,不是拿來討論。
1.會議的目的
2.會議中提出的方案
3.會議的表決結果
4.參與者對方案與決策的意見
練功筆記:化繁為簡,打造私人筆記
1.將大任務拆成小問題
2.將蒐集到的資訊記下
3.整理成總結
4.當週整理

打造超人筆記 / 圖擷取自博客來
第三章:整理
提取:將線索轉化為易於檢索的資訊 -> 再變成資料。
概念像是「摺衣服」:
1.將衣服分類
2.簡單整理每一籃(分籃 - 資訊提取)
3.將每一籃衣物收進衣櫃(收納 - 比較整理)
第四章:卡片筆記法+軟體實戰
- 卡片筆記法:發散 -> 精化 -> 再深造
作者強調「先總結再歸納」,先寫粗略的流程、概念,再深入探討關鍵字的意義。
1.寫電子日記
2.將這篇筆記視為當日雜記(當天閱讀的網頁、讀的書﹐學到的知識...)
當天筆記不用做任何分類。
3.當週有空時整理該週累積的日記
4.整理當月累積的知識,打上tag,並公開發表一兩篇自己想法
作者書中有很多示範的例子,可以參考。
如果是學習類型的筆記,作者會比較建議要先提出自己的疑問,帶著疑問去學習找到問題的答案,會更有動力及專注力。
- 卡片筆記法:Logseq
可以使用Logseq輔助筆記的整理、歸納及提取,可以免費下載使用看看。
- 打造不斷進化的長青筆記
「整理」筆記而不是「寫」筆記。
重點是要新檢視筆記,產生自己的見解,寫出自己的話語。
大腦的記憶是基於「重複刻畫」。
自我的「洞見」就是原創筆記。
第五章:搜尋
1.迅速找到過去寫的筆記:日期方式排列、關鍵字、雲端儲存
2.找到問題相關的筆記,加以利用:列出問題 -> 整理問題 (結構再組織)
第六章:應用
這一章,根據不同需求,例如工廠流水線、Podcast、論文寫作、小說...等等做示範範例。
讀後心得 /《打造超人筆記》
筆記是「知識的中繼站」,不是終點
- 光記錄沒有用,若不經過提取、整理與應用,筆記只會變成資訊堆疊。
- 筆記的價值在於加工,透過整理與應用,將外部資訊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與能力。
將筆記流程化、系統化,才能持續進化
- 書中提出的五大法則(記錄→提取→整理→搜尋→應用),其實就是知識管理的閉環循環。
- 每個環節各司其職,不同時並行,能避免「一邊抄、一邊想」導致效率低落。
工具是輔助,思維才是核心
- 不論是 Evernote、Notion、Logseq、AI 工具,都是服務於流程。還是要以自己習慣的工具為主,如果大家覺得某個工具好用,但自己難以理解,或是用起來很不順,必須花很多時間,那就換一個適合自己的工具輔助。
- 最重要的是能快速捕捉、再加工,形成自己的洞見,而不是依賴軟體。
學習要帶著問題,筆記要帶著思考
- 讀書筆記的篩讀、略讀、精讀三層次,提醒我們不是「把書抄一遍」,而是「用問題去挖答案」。
- 卡片筆記法的核心是「先總結再歸納」,這讓筆記成為思考的延伸,而不只是紀錄。
個人感想
- ORID個人覺得蠻好應用的
- 布魯姆分類法則不適合我
日常練習 /《打造超人筆記》
每日練習(行動策略)
- 立即記錄:隨時把靈感或資訊記下來,不管格式是否完美。工具:手機備忘錄 / 應用軟體 / 紙筆。
- 簡單分類:當天花 3–5 分鐘,替筆記加上標籤:#學習 #工作 #靈感 #生活,主要是練習大方向分類。
- 三條知識摘錄:從今天的筆記裡,挑出 至少 3 條重點,寫成自己的話。
- 小型輸出:選其中一條,轉換成一句分享 / 小心得 / 行動實踐。例如:IG限動、工作回饋、日記皆可。找一個自己有行動力的方式。
每週練習(複盤與提取)
- 週末回顧:花 30 分鐘檢視一週筆記。問自己:哪些是核心知識?哪些可以刪掉?
- 整理索引:把重要的筆記抽出來,放到一個「知識索引」頁面(或資料夾)。
- 實際應用:從索引裡挑 1–2 條,嘗試用在工作或學習。例如:寫一篇讀書心得、調整工作流程。
每月練習(優化與反思)
- 流程檢視:回顧這個月的筆記習慣:哪些方法最適合自己?哪些步驟常常跳過?做小幅度調整及優化。
- 知識輸出:用筆記產出一個較完整的成果:文章、簡報、影片、教學筆記。
有在經營部落格的人可以更快速產出內容,
沒在經營部落格的人可以練習整理成自己的知識話語。
長期目標
建立一個可持續的「記錄 → 提取 → 整理 → 應用 → 反思」循環。
讓零散資訊逐步沉澱成知識資產,成為提升學習、思考、工作的助力。
每天做小動作(記錄、分類、提取、輸出)
每週檢視(複盤、索引、應用)
每月優化(反思、輸出成果)
++++++++
可以如需要【隅光書房】製作的《打造超人筆記》打卡表_範例,可以留言索取。
++++++++
適合閱讀族群 /《打造超人筆記》
- 學生族群(高中、大學生、研究生)
想提升學習效率、整理課程內容、快速複習。
尤其適合需要做大量閱讀、報告、研究的人。 - 上班族、專業人士
需要吸收龐大資訊(開會、專案、培訓)並轉化為可行動的知識。
想提升工作效率,減少「資訊過載」與「開會過後什麼都忘了」的情況。 - 知識型工作者 / 自媒體經營者 / 創作者
常要寫文章、拍影片、教學,筆記能幫助快速整理素材。
對於「輸入—整理—輸出」的流程特別有幫助。 - 自我成長、斜槓或有學習習慣的人
想透過閱讀、課程、生活經驗不斷精進自己。
書中方法能幫助把零散資訊轉化為長期知識資產。 - 習慣數位工具,但筆記常常雜亂的人
適合希望從「隨手抄寫」升級到「有系統的知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