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立事(一)

更新 發佈閱讀 30 分鐘

一、


1. 原文


曾子曰:「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彊其所不能,去私欲,從事於義,可謂學矣。」


2. 注釋


1. 攻其惡:改正自身的缺點。



2. 求其過:檢討自身的過失。



3. 彊其所不能:勉力於自己不擅長之處。



4. 私欲:個人私心和私利的慾望。



5. 從事於義:一切行為依循正義之道。




3. 白話文


曾子說:「君子致力於改正自己的缺點,反省自己的過失,努力在自己不足的地方加強,去除私心私欲,專心從事於合乎正義的事,這就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學習了。」


4. 總結


曾子強調學習的核心在於自我修養,涵蓋改惡、自省、勉強不足、去私欲、行於義,這才是君子之道。


啟示


學習不僅是知識積累,更是道德修養。


反省與改正自我是成長的基礎。


去除私欲,才能行義立身。


真正的學問在於實踐於品德與行為。





二、


1. 原文


君子愛日以學,及時以行,難者弗辟,易者弗從,──唯義所在。日旦就業,夕而自省思,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


2. 注釋


1. 愛日以學:珍惜光陰來學習。



2. 及時以行:把握時機去實踐。



3. 難者弗辟:遇到困難的事不逃避。



4. 易者弗從:遇到容易的事不盲從。



5. 唯義所在:唯有合乎正義才去做。



6. 日旦就業:每天早晨努力於學業。



7. 夕而自省思:晚上反省思考。



8. 以歿其身:直到生命終結。



9. 守業:堅守並持續實踐學業與德行。




3. 白話文


君子珍惜時間用來學習,隨時把握時機去實踐;對於困難的事不逃避,對於容易的事不盲從,只是依義而行。每天早晨專心學業,晚上反省思考,直到生命終結,也可以說是堅守了自己的學業與德行。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子治學與行義的態度:珍惜時間、勤學實踐、遇難不退、見易不苟,終身反省,持之以恆。


啟示


把握時光是君子修學之基。


行事應以義為準,不隨便因難退縮或因易而苟且。


每日自省,方能養成終身的修養。


真正的學問與德行在於長久堅持。





三、


1. 原文


君子學必由其業,問必以其序,問而不決,承閒觀色而復之,雖不說,亦不彊爭也。


2. 注釋


1. 由其業:遵循正當的學業與本業。



2. 以其序:按照次序、層次來發問。



3. 問而不決:提出疑問而未能解答明確。



4. 承閒:把握空隙、適當時機。



5. 觀色:觀察對方神色、情況。



6. 復之:再次請教。



7. 雖不說:即使對方不樂意。



8. 彊爭:強行爭辯或逼迫。




3. 白話文


君子學習必須遵循正當的途徑,發問也要按照次序。如果問題沒有得到解答,就應在適當的時機觀察對方神色,再次請教。即使對方不高興,也不強行爭辯。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子學問的態度:學習要循序漸進,發問要有禮有序;遇到未解之處,應善於把握時機再問,不可強求爭辯。


啟示


學習應遵循正道,按部就班。


提問要有禮貌與次序。


學問之道在於耐心,不在於逞強。


尊重他人,方能長久受益於學習之道。





四、


1. 原文


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習也,既習之,患其無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貴其能讓也;君子之學,致此五者而已矣。


2. 注釋


1. 博:廣博,指學問範圍廣大。



2. 習:反覆練習、實踐。



3. 知:理解、明辨事理。



4. 行:身體力行,把所知落實於行動。



5. 讓:謙遜、推讓,不自矜己。



6. 致此五者:達到這五個層次。




3. 白話文


君子學習之後,擔心的是學問不夠廣博;學得廣博了,又擔心自己不勤於練習;反覆練習後,又憂慮自己沒有真正理解;理解之後,又怕自己不能付諸行動;能夠實踐了,則最可貴的是能謙虛禮讓。君子的學問,推至完善,不過就是做到這五點而已。


4. 總結


此段文字闡明學習的五個層次:博學、多習、明知、能行、謙讓。學習不是只求知識的積累,更要重在理解與實踐,最終能以謙遜為貴。


啟示


學習須循序漸進,由博而精。


知識必須實踐,否則無益。


真正的智慧在於能行,真正的修養在於謙讓。


君子之學,不僅在求知,更在修德。





五、


1. 原文


君子博學而孱守之,微言而篤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後人,君子終身守此悒悒。


2. 注釋


1. 博學:廣泛地學習。



2. 孱守:謹慎而堅定地守持。



3. 微言:言語謹慎,不浮華。



4. 篤行:行為篤實堅定。



5. 行必先人:行事總是以身作則,走在他人前面。



6. 言必後人:說話則謙讓在後,不逞口舌。



7. 悒悒:憂心謹慎的樣子,常懷警惕。




3. 白話文


君子廣泛學習,卻能謹慎而堅定地守持;說話謙約,行事卻篤實;凡事行動總是走在他人之前,言語則退在他人之後。君子一生都小心謹慎地堅守這些原則,內心常存警惕不敢怠慢。


4. 總結


此段文字強調君子的修養:學以廣而守以謹,言語少而行動實,行在先而言在後,終身謹慎自持。


啟示


學習要廣,但更要謹慎守持,不可浮泛。


言語應簡約,行動要篤實。


行為重於言語,以身作則勝於空談。


君子終身自律,常懷警惕而不放縱。





六、


1. 原文


行無求數有名,事無求數有成;身言之,後人揚之;身行之,後人秉之;君子終身守此憚憚。


2. 注釋


1. 行無求數有名:行事不求一時的多與快,但能久而有名。



2. 事無求數有成:辦事不貪求數量,而重在成就與品質。



3. 身言之:親自言說教誨。



4. 後人揚之:後世自然傳頌其言。



5. 身行之:親身實行。



6. 後人秉之:後人自然遵循其行。



7. 憚憚:謹慎畏懼的樣子。




3. 白話文


君子行事,不求一時多而快,但能久遠留下聲名;辦事不追求數量的繁多,而是注重真正的成就。他親身所說的,後人會傳頌;他親身所行的,後人會遵循。君子一生都以謹慎戒懼的態度守持這些準則。


4. 總結


此段文字強調君子不追求速成與虛名,而重在實際與長久;言行皆須身體力行,方能為後人所效法。


啟示


做事不貴在多,而貴在真實與持久。


君子重質不重量,重實不虛。


身體力行比口頭說教更有力量。


謹慎守持原則,方能垂範後世。





七、


1. 原文


君子不絕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則願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


2. 注釋


1. 不絕小:不輕視細小的事物。



2. 不殄微:不滅絕微細的道理或事物。



3. 行自微也:行為從微小處開始。



4. 不微人:不因人卑微而輕視他人。



5. 願也:心中欣然樂意。



6. 苟吾自知也:只要自己心裡明白即可。



7. 勿勿:謹慎認真、勤勉不怠的樣子。




3. 白話文


君子不斷絕細小的事物,也不滅絕微細的道理;他的行為從微小處開始,但不會輕視卑微的人。若別人明白他,他心中欣然樂意;若別人不明白,只要自己心中明白即可。君子一生都以謹慎勤勉的態度守持這些原則。


4. 總結


此段文字強調君子重視細小與微細之處,不輕忽、不傲慢;修行在於從微小開始,並以謹慎勤勉的態度持之以恆。


啟示


成大事必先重視小處。


君子不因人卑微而輕視他人。


修養首重自知,不必過分求他人理解。


勤勉謹慎,方能成就君子之德。





八、


1. 原文


君子禍之為患,辱之為畏,見善恐不得與焉,見不善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終身。


2. 注釋


1. 禍之為患:把災禍視為憂患。



2. 辱之為畏:把羞辱當作可畏懼之事。



3. 見善恐不得與焉:看見善行,擔心自己不能參與其中。



4. 見不善恐其及己也:看見不好的事,怕會波及自己。



5. 疑以終身:常懷警惕、終身不敢自安。




3. 白話文


君子把災禍看作憂患,把羞辱視為可畏懼的事;見到善事,擔心自己無法參與其中;見到惡事,擔心會牽連到自己。因此君子一生常懷警惕與戒懼之心。


4. 總結


此段說明君子對善惡、榮辱、禍患都保持謹慎態度,時刻警惕自身行為,以免陷入過失。


啟示


君子視災禍與羞辱為警戒,不敢輕忽。


對善要積極追求,對惡要謹慎遠離。


人生應常懷警惕,方能保身立德。





九、


1. 原文


君子見利思辱,見惡思詬,嗜慾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守此戰戰也。


2. 注釋


1. 見利思辱:看到利益時,要想到可能因貪利而招來羞辱。



2. 見惡思詬:遇到邪惡之事,要想到會受到責罵與羞辱。



3. 嗜慾思恥:縱情於私慾,要想到最終會帶來羞恥。



4. 忿怒思患:心生忿怒時,要想到會引來禍患。



5. 戰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般警惕不安。




3. 白話文


君子見到利益,就想到可能會因此蒙受羞辱;遇到惡事,就想到會受到責罵;有私慾,就想到會帶來恥辱;心生忿怒,就想到會招來禍患。所以君子一生都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般的警惕。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子遇事常懷警惕,能在利欲、惡行、情慾與憤怒中警覺自省,避免墮落與禍害。


啟示


面對利益要能自省,避免貪婪。


遇到惡行須警惕,避免受辱。


克制嗜慾與情怒,才能守德保身。


警惕如履薄冰,方能長保君子之道。





十、


1. 原文


君子慮勝氣,思而後動,論而後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復之,思復之必思無悔言,亦可謂慎矣。


2. 注釋


1. 慮勝氣:以理智的思慮戰勝衝動之氣。



2. 思而後動:事先深思熟慮,然後才行動。



3. 論而後行:經過討論推敲後,才付諸實行。



4. 行必思言之:行動前要考慮言語的恰當與否。



5. 言之必思復之:說話之前要反覆推敲。



6. 思復之必思無悔言:再三思量,務使言語無悔。



7. 慎矣:實在謹慎。




3. 白話文


君子用深思熟慮來戰勝衝動,凡事要先思考才行動,要經過推敲論定才去實踐。行事之前必須考慮所說的話,說話之前必須反覆思量,反覆思量之後還要確保沒有令人後悔的話語,這就可以稱得上謹慎了。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子在言行舉止上必須以思慮戰勝情緒,凡事經過深思熟慮與反覆推敲,才能做到謹慎無悔。


啟示


克制衝動,以理智行事。


行動之前,必先思考並檢討。


說話之前,反覆斟酌,避免後悔。


謹慎周全,是君子處世的重要品德。





十一、


1. 原文


人信其言,從之以行,人信其行,從之以復;復宜其類,類宜其年,亦可謂外內合矣。


2. 注釋


1. 信其言:相信他所說的話。



2. 從之以行:因為相信其言而跟隨實行。



3. 信其行:相信他實際的行為。



4. 從之以復:因為相信其行為而一再效法。



5. 復宜其類:反覆效法時,能符合同類之事。



6. 類宜其年:事情的類型與時機都恰當。



7. 外內合:內在德行與外在行為相合。




3. 白話文


人們相信君子的言語,就會依從去實行;人們相信君子的行為,就會一再效法。他的行為能符合應有的類別,也能適應當時的時勢,這就可以說是內外相合了。


4. 總結


此段強調言行一致的重要性,當言語可信、行為可效法,且能符合時宜,才能達到內外相合的理想境界。


啟示


言語必須真誠可信,方能感召他人。


行為必須端正可效,才能長久被追隨。


言行合一且合乎時宜,才能成就人格典範。





十二、


1. 原文


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兩問則不行其難者。


2. 注釋


1. 疑則不言:心中有疑惑時,不輕易發言。



2. 未問則不言:沒有被請教時,不主動妄言。



3. 兩問:反覆多次詢問。



4. 不行其難者:不去做那些難以確定、未能把握的事。




3. 白話文


君子在有疑惑時不隨便說話,沒有被詢問時不多加言語;若遇到反覆被問卻仍未能明確之事,就不去勉強做那些難以把握的事情。


4. 總結


此段說明君子言行謹慎,遇事不明不妄言,面對不確定之事不強行而為。


啟示


說話要審慎,避免因疑惑而誤導他人。


面對請教時,應只言所知,不妄自揣測。


對於未能確定之事,寧可不行,以免誤事。





十三、


1. 原文


君子患難除之,財色遠之,流言滅之,禍之所由生自孅孅也,是故君子夙絕之。


2. 注釋


1. 患難除之:對可能帶來憂患與災難的事要及早排除。



2. 財色遠之:對財富與女色應保持距離,不貪近。



3. 流言滅之:對流言蜚語要設法消除,不使其滋長。



4. 孅孅:微小的起因、細微的端倪。



5. 夙絕之:在事情尚小之時就及早斷絕。




3. 白話文


君子能及時消除憂患與災難,對財富與女色保持疏遠,對流言加以消滅;因為禍患的起源往往在於極細微之處,所以君子總是及早斷絕它們。


4. 總結


此段強調防患於未然,君子應當及早隔絕可能滋生禍亂的因素。


啟示


小禍不除,終成大禍。


財色與流言皆是禍根,須自制與警惕。


防微杜漸,從細微處斷絕,才能保全自己與國家。





十四、


1. 原文


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己雖不能,亦不以援人。


2. 注釋


1. 己善:自己有善行。



2. 樂人之善:欣喜他人也有善行。



3. 己能:自己有才能。



4. 樂人之能:欣喜他人也有才能。



5. 援人:貶抑、牽扯他人。




3. 白話文


君子自己行善,也會因他人的善行而感到高興;自己有才能,也會因他人的才能而感到欣喜;即使自己不具備某些能力,也不會因此而貶抑或牽扯他人。


4. 總結


這段文字闡述君子應具備的胸襟與氣度,不嫉妒他人,反而樂見他人的優點與成就。


啟示


君子能以欣賞之心對待他人的善與能。


不因自己不足而嫉妒他人。


具備寬廣胸懷,能共成德業。





十五、


1. 原文


君子好人之為善,而弗趣也,惡人之為不善,而弗疾也;疾其過而不補也,飾其美而不伐也,伐則不益,補則不改矣。


2. 注釋


1. 好人之為善:喜歡他人行善。



2. 弗趣:不急於催趨他人去做。



3. 惡人之為不善:厭惡他人作惡。



4. 弗疾:不因而憤恨。



5. 疾其過:憎惡其過錯。



6. 不補:不以責備加重補足其過。



7. 飾其美:稱揚他人的美德。



8. 不伐:不自誇或代替揚名。



9. 伐則不益:若自誇,則無益於人。



10. 補則不改:若過度指責,則對方反而不改。




3. 白話文


君子喜歡別人的善行,但不會急切地催促他人去做;厭惡別人的惡行,但也不會因此憤恨。對於他人的過錯,君子只是指出,而不會過度補充責備;對於他人的美德,只是稱揚,而不會自誇。因為誇耀無益於人,責備過度則使人不願改過。


4. 總結


這段文字強調君子對待他人善惡的態度,要有分寸,不過度催迫、不過度苛責,既能肯定善,也能指出惡,卻保持中和之道。


啟示


對人善惡的態度應溫和適度。


不因過錯過度責備,才能使人改正。


不因美德自誇,才能真正成全他人。





十六、


1. 原文


君子不先人以惡,不疑人以不信;不說人之過,成人之美;存往者,在來者,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


2. 注釋


1. 不先人以惡:不主動以惡意去看待或加於他人。



2. 不疑人以不信:不因懷疑他人不誠信而對之失信。



3. 不說人之過:不隨意談論、揭發他人的過錯。



4. 成人之美:成就、幫助他人的善行與美德。



5. 存往者,在來者:記得過去的善行,期待未來的善行。



6. 朝有過,夕改,則與之:一旦早上有過錯,晚上能改正,就願與之同行。



7. 夕有過,朝改,則與之:若晚上有錯,第二天早上改正,也願與之同行。




3. 白話文


君子不會先用惡意對待他人,也不會因懷疑他人不誠信而自己失去信任。他不隨便去說別人的過錯,而是幫助他人完成美德。對於過去的善行會記在心裡,對未來的善行也抱有期待。若有人早晨犯錯、晚上就能改正,君子願與之為友;若有人晚上犯錯、早晨就能改正,君子同樣願與之交往。


4. 總結


這段文字強調君子待人應當寬厚,既不以惡意對待他人,也不因懷疑而失信,更不隨意宣揚他人的過錯,而是助人成德。對於能即時改過的人,君子都能接納。


啟示


為人處世應重視善意,不以惡意先待人。


信任是交往的根本,不可因懷疑而破壞。


應學會幫助別人成功,而非揭短抬己。


最重要的是,能改過的人值得接納,真正的品德是知錯能改。





十七、


1. 原文


君子義則有常,善則有鄰;見其一,冀其二;見其小,冀其大;苟有德焉,亦不求盈於人也。


2. 注釋


1. 義則有常:在義理上堅守一定的準則。



2. 善則有鄰:行善必定能感召同類或善人相伴。



3. 見其一,冀其二:看到一份善,就希望能再有另一份。



4. 見其小,冀其大:看到小小的善,就希望它能發展成更大的善。



5. 苟有德焉:只要有德行存在。



6. 不求盈於人也:不苛求他人做到完美或完全充足。




3. 白話文


君子在義理上有恆常不變的準則,在善行上必定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看見一份善,就希望再有第二份;看見小小的善,就希望能發展成更大的善。只要有德行存在,就不會要求別人做到十全十美。


4. 總結


這段文字強調君子在義上守定,在善上廣結同道。他對善有積極追求,見微小則希望成長為大,但對他人卻不苛責完美。


啟示


君子應堅守義理,才能立身處世。


行善能感召善友,德行自有回應。


對善要有積極的推廣心態,從小善到大善。


對待他人要寬厚,不必苛求完美,只要有德就值得尊重。





十八、


1. 原文


君子不絕人之歡,不盡人之禮;來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之不謗,就之不賂;亦可謂忠矣。


2. 注釋


1. 不絕人之歡:不破壞他人的快樂。



2. 不盡人之禮:不使他人因自己而失去應盡的禮數。



3. 來者不豫:對來訪的人不預先設防或存偏見。



4. 往者不慎:對已離去的人不加以苛責或過度提防。



5. 去之不謗:對離開自己的人不加誹謗。



6. 就之不賂:對接近自己的人不以私利收買。



7. 忠矣:這樣便可稱為忠誠正直。




3. 白話文


君子不會破壞別人的快樂,不會使人失去禮節。對前來的人不存預防或偏見,對離去的人不苛責。對離去的人不誹謗,對接近自己的人也不以賄賂拉攏,這就可以稱得上是忠誠了。


4. 總結


這段話說明君子的待人處事應以忠誠為本,不破壞別人的歡樂,不奪人之禮,不偏見、不誹謗、不收買,保持正直與清白。


啟示


君子應寬厚待人,讓他人保有尊嚴與喜樂。


不以偏見待人,對來去自由的關係保持坦然。


不詆毀、不拉攏,秉持公正之心。


忠誠正直是君子立身的根本。





十九、


1. 原文


君子恭而不難,安而不舒,遜而不諂,寬而不縱,惠而不儉,直而不徑,亦可謂知矣。


2. 注釋


1. 恭而不難:恭敬而不使人覺得難以親近。



2. 安而不舒:安定自持而不散漫懈怠。



3. 遜而不諂:謙遜而不諂媚。



4. 寬而不縱:寬容而不放縱。



5. 惠而不儉:施惠而不吝嗇。



6. 直而不徑:正直而不走偏激之路。



7. 知矣:這就可以稱為有智慧了。




3. 白話文


君子恭敬卻不讓人感到難以接近,安定而不懈怠,謙遜而不諂媚,寬容而不放縱,施惠而不吝嗇,正直而不偏激,這就可以稱為有智慧了。


4. 總結


此段闡述君子的行為準則:保持平衡,不偏不倚,既有度量又有原則,方能顯現智慧。


啟示


恭敬需真誠,而非高冷疏遠。


安定中仍要精進,不可懈怠。


謙遜避免諂媚,寬容不等於縱容。


施惠宜慷慨,正直須合道理。


智慧在於拿捏分寸,恰到好處。





二十、


1. 原文


君子入人之國,不稱其諱,不犯其禁,不服華色之服,不稱懼惕之言。故曰:與其奢也寧儉,與其倨也寧句。


2. 注釋


1. 諱:忌諱、禁忌的名號或話題。



2. 禁:國家的禁令、規範。



3. 華色之服:華麗鮮豔的服飾。



4. 懼惕之言:使人驚懼不安的言辭。



5. 倨:傲慢無禮。



6. 句:恭謹拘謹。




3. 白話文


君子進入別人的國家,不談及他們的忌諱,不觸犯他們的禁令,不穿著過於華麗的服裝,不說令人恐懼不安的話。所以說:與其奢華浮誇,不如樸素簡約;與其傲慢無禮,不如恭謹拘謹。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子在外應有的態度:遵守對方國度的規範,避免冒犯,保持謹慎樸實而不失禮,這才是恰當的處世之道。


啟示


尊重他國文化與禁忌,才能和諧交往。


與其炫耀奢華,不如持守樸實。


與其驕矜傲慢,不如謹慎恭敬。


君子之道在於謙恭守禮,避免自招禍患。





二一、


1. 原文


可言而不信,寧無言也。君子終日言,不在尤之中;小人一言,終身為罪。


2. 注釋


1. 可言而不信:可以說的話若得不到人信任。



2. 寧無言:不如選擇沉默,不隨意開口。



3. 尤:過失、責咎。



4. 罪:過錯、禍患。




3. 白話文


若所說的話不能使人信服,不如乾脆不說。君子可以整天談話,卻不會落在過失之中;小人卻可能因為一句話,而背負終身的罪過。


4. 總結


此段強調說話須有信,寧可少言,不可妄言。君子善於掌握分寸,縱使多言亦不失德;小人因不謹慎,往往因一言招禍。


啟示


言語貴在誠信,不能取信於人,不如沉默。


君子慎言,即使多言也不會有過失。


小人輕率,可能一句話就斷送一生。


說話前應深思熟慮,以避免遺患。





二二、


1. 原文


君子亂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道遠日益云。眾信弗主,靈言弗與,人言不信不和。


2. 注釋


1. 亂言:隨意、雜亂無章的言語。



2. 弗殖:不生效,不能立功。



3. 神言:虛妄、神怪之語。



4. 弗致:不能達成,無法應驗。



5. 道遠日益:大道遙遠,需日積月累才能成就。



6. 眾信弗主:群眾所信,若無人主導,則不能成事。



7. 靈言弗與:奇異之言,不足以作為依據。



8. 不和:不合、不協調。




3. 白話文


君子不隨意妄言,因為亂言無益;神怪之語也不能成事。大道遙遠,必須日日積累方能有成。若眾人所信卻無主導,則不能成事;神怪之言不足依靠;人若失去信任,就無法和諧。


4. 總結


此段強調言語須真實而有益,不可妄談虛妄。大道需日積月累,依靠正信與和諧方能成事。


啟示


慎言,避免空談與虛妄之言。


正道在於日積月累的實踐。


民心需有正信與領導,否則難以成事。


信任是人際和諧與社會安定的基礎。





二三、


1. 原文


君子不唱流言,不折辭,不陳人以其所能;言必有主,行必有法,親人必有方。


2. 注釋


1. 唱流言:傳播謠言。



2. 折辭:曲解言語,或以辯口傷人。



3. 陳人以其所能:炫耀他人所能,藉以抬高自己或挑起比較。



4. 言必有主:說話必須有根據與立場。



5. 行必有法:行為必須有法度規範。



6. 親人必有方:親近他人必須有正當的方法與原則。




3. 白話文


君子不傳播流言,不曲解他人話語,也不炫耀他人才能來作比較。說話必須有根據,行為必須有法度,與人交往必須合乎正道。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子在言行與人際往來中,應謹慎守正,不傳謠、不詭辯、不攀附。唯有言行有法度,交往合正道,方能立身處世。


啟示


不傳播謠言,避免破壞人心。


言語應真誠有主見,不可詭辯取巧。


與人交往要以正道為依歸。


君子立身處世須守信、守法、守方。





二四、


1. 原文


多知而無親,博學而無方,好多而無定者,君子弗與也。君子多知而擇焉,博學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2. 注釋


1. 多知而無親:知道很多卻沒有真實關聯與實踐。



2. 博學而無方:學識廣博卻沒有準則方法。



3. 好多而無定:愛好多樣卻沒有堅定持守。



4. 君子弗與:君子不會與之同道。



5. 擇焉:在眾多知識中加以選擇取用。



6. 算焉:計算、衡量、審慎取捨。



7. 慎焉:謹慎思量,不輕率。




3. 白話文


一個人如果知道很多卻沒有實際聯繫,學問雖廣卻沒有準則,愛好多樣卻沒有定性,君子不會與他為伍。君子是多方求知而能選擇其中適用的,廣泛學習卻能衡量取捨,言語雖多卻能謹慎把握。


4. 總結


此段強調知識與學問需要結合原則與定性,否則反而成為浮泛。君子在知識、學問、言語上皆講求篩選、衡量與謹慎,方能立德立行。


啟示


知識廣博必須結合實踐與原則。


學習應有方法與方向,而非雜亂無章。


愛好多樣需有定力,不可隨波逐流。


君子重視選擇、衡量與謹慎,避免流於浮躁。





二五、


1. 原文


博學而無行,進給而不讓,好直而俓,儉而好𠋤者,君子不與也。


2. 注釋


1. 博學而無行:學問廣博卻缺乏德行實踐。



2. 進給而不讓:能夠供給、貢獻卻不懂得禮讓。



3. 好直而俓:喜好直言卻流於粗直莽撞。



4. 儉而好𠋤:「𠋤」意為刻薄,儉省卻走向苛刻。



5. 君子不與也:君子不會與其同道。




3. 白話文


一個人雖然學問廣博卻沒有德行修養,能供應給予卻不懂謙讓,愛說直話卻流於粗魯,生活儉樸卻走向刻薄,這樣的人,君子不會與之為伍。


4. 總結


此段指出僅有學問或行為的表象,而缺乏德行與中正之道,不足以成為君子。君子重視德行與禮度,而非偏激或偏狹。


啟示


學問必須與德行並重,否則空洞無用。


禮讓是德行的根本,不能因給予而自恃。


直言應合乎義理,不可莽撞無禮。


節儉應有度,不可陷於苛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6會員
627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17
十一、 1. 原文 天子不論先聖王之德,不知國君畜民之道,不見禮義之正,不察應事之禮,不博古之典傳,不閑於威儀之數,詩書禮樂無經,學業不法,凡是其屬,太師之任也。天子無思於父母,不惠於庶民,無禮於大臣,不中於制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不敬於祭,不信於諸侯,不誡於戎事,不誠於賞罰,不厚於
2025/09/17
十一、 1. 原文 天子不論先聖王之德,不知國君畜民之道,不見禮義之正,不察應事之禮,不博古之典傳,不閑於威儀之數,詩書禮樂無經,學業不法,凡是其屬,太師之任也。天子無思於父母,不惠於庶民,無禮於大臣,不中於制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不敬於祭,不信於諸侯,不誡於戎事,不誠於賞罰,不厚於
2025/09/17
一、 1. 原文 殷為天子,三十餘世而周受之;周為天子,三十餘世而秦受之;秦為天子,二世而亡。人惟非甚相遠也,何殷周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其故可知也。 2. 注釋 1. 殷:商朝,亦稱殷,為天子之國。 2. 三十餘世:指約三十代君王。 3. 周受之:周朝
2025/09/17
一、 1. 原文 殷為天子,三十餘世而周受之;周為天子,三十餘世而秦受之;秦為天子,二世而亡。人惟非甚相遠也,何殷周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其故可知也。 2. 注釋 1. 殷:商朝,亦稱殷,為天子之國。 2. 三十餘世:指約三十代君王。 3. 周受之:周朝
2025/09/16
七、 1. 原文 七月: 秀雚葦。未秀則不為雚葦,秀然後為雚葦,故先言秀。 狸子肇肆。肇,始也。肆,遂也。言其始遂也。其或曰:肆殺也。 湟潦生苹。湟,下處也。有湟,然後有潦;有潦,而後有苹草也。 爽死。爽也者,猶疏也。 荓秀。荓也者,馬帚也。 漢案戶。漢也者,河也。案戶也者,
2025/09/16
七、 1. 原文 七月: 秀雚葦。未秀則不為雚葦,秀然後為雚葦,故先言秀。 狸子肇肆。肇,始也。肆,遂也。言其始遂也。其或曰:肆殺也。 湟潦生苹。湟,下處也。有湟,然後有潦;有潦,而後有苹草也。 爽死。爽也者,猶疏也。 荓秀。荓也者,馬帚也。 漢案戶。漢也者,河也。案戶也者,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在名利與自身、過度與不足之間做出取捨。
Thumbnail
在名利與自身、過度與不足之間做出取捨。
Thumbnail
做著一件看似沒有結果的事,除了要面對自己時不時的靈魂烤問,還要承受他人投來異樣的眼光。 不管不顧放手一博的創業家,即使犯錯跌倒了,身邊的人還是會給予支持及肯定。 一個深思熟慮,追求心靈層面及自我成長的人,要得到認同就顯得比較困難。 追求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型態。 「物質欲望」與「心靈欲望
Thumbnail
做著一件看似沒有結果的事,除了要面對自己時不時的靈魂烤問,還要承受他人投來異樣的眼光。 不管不顧放手一博的創業家,即使犯錯跌倒了,身邊的人還是會給予支持及肯定。 一個深思熟慮,追求心靈層面及自我成長的人,要得到認同就顯得比較困難。 追求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型態。 「物質欲望」與「心靈欲望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就得要建立上帝的視角,觀察自己言行舉止
Thumbnail
就得要建立上帝的視角,觀察自己言行舉止
Thumbnail
*時刻擁抱換位思想/莊子,天鬻/本自具足 欲望累了的自己 未蒙其利底陷溺 置己於異時異刻 累了欲望的自己 遠陷溺蒙其利 量己知足 何缺?
Thumbnail
*時刻擁抱換位思想/莊子,天鬻/本自具足 欲望累了的自己 未蒙其利底陷溺 置己於異時異刻 累了欲望的自己 遠陷溺蒙其利 量己知足 何缺?
Thumbnail
一念慚愧、一念反省,高貴的品格、清淨的自性就能昇華起來。
Thumbnail
一念慚愧、一念反省,高貴的品格、清淨的自性就能昇華起來。
Thumbnail
每天很認真出門做好事,以為修善修福,福報天天進帳,但是有可能是事倍工半的效果,多做多失。 如果沒有正法教導,就算天天出門做好事,也是用習氣在做事,在人群中用我們的習氣對應人事,脾氣大的用個性在磨礪別人,貢高我慢的用驕心在壓制別人,貪瞋癡心重的用我執在控制別人。這樣做好事,其實是造業,讓別人不舒
Thumbnail
每天很認真出門做好事,以為修善修福,福報天天進帳,但是有可能是事倍工半的效果,多做多失。 如果沒有正法教導,就算天天出門做好事,也是用習氣在做事,在人群中用我們的習氣對應人事,脾氣大的用個性在磨礪別人,貢高我慢的用驕心在壓制別人,貪瞋癡心重的用我執在控制別人。這樣做好事,其實是造業,讓別人不舒
Thumbnail
現在身體上、事業上或者內心有什麼樣的痛苦,都在受報,都在遭受你過去生所做的種種的型態、錯綜複雜的業報。所以,做人有什麼好驕傲?有什麼好沾沾自喜的?做人的時候就是不斷地懺悔,不斷地想要還債,不斷地想要去做好事、重新做人,不斷地想要能夠修到佛淨土去,這就是最珍貴的事情。
Thumbnail
現在身體上、事業上或者內心有什麼樣的痛苦,都在受報,都在遭受你過去生所做的種種的型態、錯綜複雜的業報。所以,做人有什麼好驕傲?有什麼好沾沾自喜的?做人的時候就是不斷地懺悔,不斷地想要還債,不斷地想要去做好事、重新做人,不斷地想要能夠修到佛淨土去,這就是最珍貴的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追求公義與自義的區別,呼籲人們通過閱讀聖經,禱告,參與教會團契,尋求屬靈導師的幫助,來增進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和順服,以及通過反思,自省,認罪,悔改,來改變我們的心思和動機。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追求公義與自義的區別,呼籲人們通過閱讀聖經,禱告,參與教會團契,尋求屬靈導師的幫助,來增進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和順服,以及通過反思,自省,認罪,悔改,來改變我們的心思和動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