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在和職涯教練聊到「出國工作」時,扎扎實實地打中我。
當她問我背後的理由時,我愣住了,腦中只有一句話:「因為我想要。」
我重複了好幾次,卻再也說不出更深的答案。
▎「說了也沒用」,是我們長大的習慣
回想過去,我發現這不是第一次。
從小到大,當我說出內心的渴望時,常被笑是「癡人說夢」
在家庭、學校、職場上,解釋半天卻得不到認同。
被否定久了,我索性選擇沉默。久而久之,我養成了習慣
不再解釋理由,只說結論;甚至乾脆不說。
說不出口,不是因為沒有想法,而是因為經驗告訴我:「說了也沒用」。
▎不說,是智慧還是逃避?
教練提醒我:不說,有兩種狀態。
一種是你看得很清楚,但選擇不解釋。
另一種是你自己也不明白,所以不想說。
兩者看似一樣,,但本質差很多。
第一種是智慧,第二種是逃避。
我發現,過去的我總被誤解是第二種。
事實上我明明跑過完整邏輯,卻懶得開口,因為我覺得「解釋也沒用」。。
▎不解釋的代價
當我們選擇不解釋,同時放棄了兩個重要的東西:
你的影響力: 當你只丟下結論,別人無法信服。
在團隊裡,這會削弱你的領導力;在關係裡,這會削弱信任感。
你重新思考的機會: 你以為自己已經想清楚了,
但這個想法,也同時堵死了你重新整理思緒的機會。
你的大腦根本沒有再次跑過完整的驗證。
不繼續說,看似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
但長期下來,會活在「沒人能讀懂」的孤島上。
▎選擇說出口,其實是在面對自己
我一直以為,我之所以選擇沉默,是因為我已經看清楚了。
直到某次,我的想法被當場駁回。我明明準備了完整的架構,卻不想再解釋。
回到家,我癱在椅子上,腦中只有一句話:
「如果我再無法清楚表達,別人永遠不會讀懂我。」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的不繼續說,其實不是智慧,而是逃避。
逃避那個重新梳理自己邏輯的痛苦。逃避那個再次嘗試卻可能失敗的風險。
我逼自己重新開始練習表達,過程很痛苦。
但我慢慢學會,怎麼在「說出結論」與「解釋理由」之間找到平衡。
現在,每當我想閉嘴時,我會問自己:
這次的不說,是智慧,還是逃避?
如果還沒想清楚,就不要用沉默當藉口。
我選擇說出口,不是為了說服別人,而是為了讓自己能再次檢視內在邏輯。
------------------------------------------
我是雜學生,這是我的人生筆記
各種跌跌撞撞的嘗試,希望對你有幫助。
pea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