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實務變成教材,把照顧變成可以傳承的經驗」是除了成為紀錄者外,另一個想法...
【過去】現場出發累積了六年的照顧經驗
- 強調不是只有操作技巧,還觀察到人的情緒多樣、互動與家庭系統的重要跟無奈
- 有一次,一位阿公在我幫他洗澡時突然落淚,他說他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需要人幫忙。也有一位家屬告訴我:「你們照顧得很好,但我媽媽還是一直罵你,不是針對你,她只是怕。」
- 這些時刻讓我明白,照顧不是只有操作技巧,還要看見人心背後的壓力、恐懼與無奈。那一刻,我才明白,照顧不是只靠技術,而是要看見「人心背後的壓力與恐懼」
- 那一刻也開始想:「如果這些經驗能轉化成教材,會不會讓更多人少一點害怕、少一點跌捯幾次?」
- 我也從不是一開始就會教學的人,只是從『每天照顧別人』開始,慢慢累積一份我想說的話
【轉變】開始想:「這些東西能不能教出來?」
- 參加的課程(進修部/社區訓練/線上研習等),給了「教學」的概念
- 某次在進修部的課堂上一位老師說:
「你們的照顧經驗,未來也可能成為別人的教材。」
我愣住了。那一瞬間我想到太多事:
那些學妹學弟剛下現場時的慌張、我第一次不會翻身時的無助、 被家屬誤會後我不敢開口解釋的難堪……我想,如果有人在他們踏進照顧前,就告訴他們:
- 你會遇到什麼情況?
- 要怎麼處理突發情緒?
- 自己崩潰的時候可以怎麼自救?
那是不是可以減少很多無力與壓力?
我發現,傳統訓練裡面往往只講流程、標準操作和法規制度,但少了:
- 情境模擬
- 真實案例討論
- 共感的對話練習
- 自我照顧的提醒
這些東西,沒有出現在講義裡,但它們卻一直真實存在於照顧現場。所以我開始試著寫教案、做PPT,從我所知道的出發,幫助別人熟悉現場、準備心情。也是在某堂課上,一位曾是照服員的學姐,現在成為了講師。她走上講台的樣子讓我想了一整晚:
「也許有一天,我也能把這些年走過的照顧路,轉化成能陪伴他人前行的教材。」
- 想要開始嘗試寫教案、做PPT、幫助更多的人去熟悉現場情況
【願景】想成為能帶出新世代照顧者的「教學設計者」
- 不想只是「老師」角色,而是「設計者」:設計整個體驗與理解過程
- 我不只想當「講課的老師」,我想成為一位「教學設計者」。
- 設計整個體驗,設計理解的過程,也設計情緒可以被承接的環境。
- 我想設計的不是冷冰冰的章節或投影片,而是——
- 照顧情境圖卡:幫助學員辨識案主情緒、互動困境
- 小組模擬劇場:讓學員演練與長輩、家屬的互動方式
- 感官練習工具:幫助照服員覺察自己身心狀態
- 共感對話訓練:不是只教怎麼講,而是怎麼陪伴與傾聽
- 我想像,有一天我站在社區教室的白板前,和十位剛踏進照顧世界的夥伴一起:
- 練習模擬翻身
- 演練「案主崩潰情緒」怎麼接住
- 討論「當你也快撐不住時,你怎麼照顧自己」
那個畫面,一定很不一樣!!
- 【下一步】會怎麼做(計劃與行動)
我還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但我願意開始累積。
我不急,我願意慢慢來。
我會:
- 練習製作更多教材樣本
- 寫一篇篇有溫度的教學文章
- 整理自己走過的照顧經驗,變成教學腳本與學習單
- 用方格子寫文章
- 用 IG 分享照護語錄與圖卡
- 用自媒體經營出我自己的教學風格與品牌概念
我知道這條路不會馬上就穩、馬上就有人看見,
但我願意設計一條讓下一個照顧者更有方向、更安心前行的路。
我知道這一切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前進很多的事,
但我會走,也願意慢慢設計出一條讓別人少跌倒的路。
📝 這篇文章,獻給那些不只想「做事」,也想「改變現場」的照顧者們。
我們的經驗,不只是回憶,也可以是養成教材。 我們走過的辛苦,如果能讓別人少迷路,那就值得被記錄與傳承。
我會繼續走,也願意慢慢設計出讓別人少跌跤的路。
你呢?你願意一起走嗎?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