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第一次聽到「心流」這個詞,是在雷理莎的演講裡。
她說那是一種專注、忘我、卻同時感到愉快的狀態。與此同時,我腦中也浮現出過去在跑步裡出現過的畫面。
有些時候,剛出門的前幾公里,心裡還在盤算:
今天要跑幾公里?配速能不能維持?
但是跑到某個時刻,腳步和呼吸忽然可以對的上拍子。
原本還有點紊亂的節奏,就像齒輪卡進了正確的位置。
那一刻,我不再需要刻意去控制速度,身體自然知道該怎麼跑。
甚至連周遭的吵雜聲都模糊了,世界只剩下腳步敲擊地面的聲音,以及胸口一起一伏的呼吸。
那不是毫不費力,而是力量用在「剛剛好」的位置,恰到好處。
這種感覺,說不清的舒暢,讓人忍不住想一直延續下去。
原來,那就是所謂的心流。
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與自己互相契合的狀態。
「心流」是由心理學家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所提出的心理學概念。
它的意思指個人在全神貫注於某項活動時所經歷的「最佳心理體驗」。
其特徵為高度專注、忘我的狀態。時間感的消失以及完成活動後產生的愉悅與滿足感。
進入心流的關鍵在於挑戰與技能的平衡,目標明確並有即時回饋的活動。例如運動、創作、或專注的遊戲等,都能幫助人們進入這種狀態,從而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品質。
我後來發現,心流並不只存在於跑步。
它同樣出現在我們每天的日常裡。
例如我在烘豆的時候。
有些人以為烘豆只是等待豆子變色,或聽見爆裂聲就準備收鍋。
但其實,那是一場專注的對話。
當我把一鍋生豆倒進烘豆機裡,豆子開始翻滾、受熱,顏色慢慢由翠綠轉為金黃,再到深褐。
我會專心盯著它的變化,聽那一聲聲「啪」的爆裂,就像心跳一樣規律。
在那個時刻,我不會去想訂單的壓力,也不會去想行銷文案,只是單純跟著豆子的節奏走。
我甚至能分辨,這一批豆子今天的狀態跟昨天有沒有不同,該不該多給它一點時間,還是提前收尾。
當我進入這樣的專注裡,時間過得很快,但心卻特別安靜。
或許,這就是我在跑步和烘豆之間所找到的共同點。
跑步時,腳步是節奏;烘豆時,豆子的翻轉及爆裂聲是節奏。
只要我願意專注在這些細節裡,不去跟別人比較、不急著看結果,就能在當下感受到那種「心流」的自在。
而且,心流不只是一種體驗,它能帶給我們的好處遠超過當下的愉悅。
當我能在跑步裡練習專注,就更能在生活裡放下焦躁。
當我能在烘豆裡體會等待的節奏,就更能在工作中承受不確定。
即使在電商經營的瑣碎裡,我也能試著用同樣的方法。
像是回覆訊息時,不同時滑去看報表~
排版商品頁時,不急著一次完成所有細節。
專注在一件小事,做到「剛剛好」就好。
這樣,生活也多了一份穩定的節奏感。
心流提醒我:我們不必急著追趕結果,也不必總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當我們願意專心投入當下,不管是在跑步、在工作,或是在生活裡的小片刻,都能感受到那股喜悅與安定。
不用跑得多快,只要記得怎麼回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