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參加了 Tony 老師的「業務 101」。乍聽之下,醫師與業務似乎八竿子打不著,但我愈聽愈覺得,醫師每天面對的溝通場景,比銷售還要困難。業務要說服客戶下單,醫師要說服病人家屬接受一個牽動生命的決定。差別在,銷售失敗頂多損失訂單,但失敗的醫病溝通,可能延誤病人治療。這堂課讓我意識到,醫師與業務共享一個相同的核心:說服的節奏。
臨床困境
這個月,我輪到亞急性加護病房。這裡收治的病人,多半因年老呼吸肌無力,或腦中風導致呼吸中樞受損,在急性期治療後仍無法拔管。面對這些病人,醫師常需要和家屬討論氣切。
氣切能降低感染機率,增加脫離呼吸器的機會,讓病人有可能轉到普通病房,家屬陪伴也更方便。但因為民俗與情感因素,家屬往往抗拒,醫師的說服便成了一場硬仗。
我見過不同主治醫師的說服方式:有人一開始就下結論——「這沒辦法,得氣切。」語氣直接,卻容易引發反感;有人搬出國外數據——「在國外,醫院七到八天就會做氣切,這樣才是最佳做法。」科學理性,卻無法抵達人心;有人播放影音案例,展示氣切後復健甚至能唱歌的病人影片,雖然直觀,但有時過於樂觀。身處其中,我常困惑:究竟什麼方式才真正有效?
課程收穫
Tony 老師在課堂上給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答案:讓他說、幫他理、給他選。
這三個步驟,把我之前零散的疑惑串成了一條清晰的脈絡。
如果把它套進氣切溝通:
- 讓他說:先以病情解釋建立信任,讓家屬表達看到病人口中長管的不適與心疼。
- 幫他理:在家屬回應後,再提出醫療觀點,說明氣切能讓病人更舒適、降低感染、提高脫離呼吸器的機會。
- 給他選:最後,提供氣切與否的選擇權,強調醫師尊重家屬的考量,而不是強迫推銷。
這樣的節奏,讓溝通不再是單方面灌輸,而是引導家屬一步步走向理解,最終做出屬於他們的選擇。
延伸思考
課堂上還有許多技巧,例如電梯成交術、客戶分類與應對地圖、模擬銷售演練。這些概念若抽去商業語境,其實和醫師日常工作沒有太大差別:我們同樣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判斷對方需求、調整語氣與策略,並在壓力之下維持清晰的表達
醫師的業務能力,是為了幫助家屬在迷霧裡做出明智的選擇。醫術能挽救身體,說服則打開家屬的心門。這堂課提醒我,醫師的專業不只是診斷與治療,也包含了說服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