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叮囑: 心臟無力,容易喘,遇風就咳嗽,早晨起床,流鼻水,打噴嚏,像感冒,其實是心臟無力造成的。 多吃澱粉,如米飯、南瓜和酪梨,但不要吃麵包、糯米和甜食。

你提到的狀況:「心臟無力、容易喘、遇風就咳嗽、早晨流鼻水打噴嚏」其實可能同時涉及到心臟功能、呼吸系統與過敏體質。這裡我整理幾個角度給你參考:
🔎 可能的原因
1. 心臟功能不足(心臟衰弱) 心臟無力時,容易出現氣促、動一動就喘,甚至乾咳,因為肺循環壓力升高。 有些人早晨會覺得比較明顯。 2. 呼吸道過敏或過敏性鼻炎 早晨流鼻水、打噴嚏,很像典型的過敏反應。 可能與環境(塵蟎、冷空氣)有關。 3. 心肺交互影響 若心臟功能不佳,容易誘發類似感冒或過敏的表現。🍚 飲食調整(你提到的方向)
宜:米飯、南瓜、地瓜、馬鈴薯、酪梨(這些澱粉類屬於較溫和、易消化,能補充能量)。 避免: 麵包(尤其精緻麵粉製品,易產氣與痰濕)。 糯米(黏滯難消化,可能加重痰濕)。 甜食(加重心臟與脾胃負擔)。
🌿 日常保養建議
1. 避免受涼:尤其早晨起床、遇風時要加圍巾、戴口罩。 2. 少量多餐:不要一次吃太飽,減輕心臟負擔。 3. 適度運動:散步、伸展,避免劇烈運動。 4. 觀察下肢水腫:如果有浮腫、夜間咳嗽、平躺時更喘,需立即就醫。 5. 睡眠環境:保持溫暖、避免潮濕。
⚠️ 特別提醒
心臟功能不足不能只靠飲食調整,務必要: 就醫檢查(心臟超音波、心電圖)。 如果醫師開了利尿劑或強心藥,要依照醫囑使用。
🌱 飲食配合
主食選擇:以米飯、地瓜、南瓜為主,補氣又不滯。 宜食:山藥、蓮子、紅棗、桂圓、綠葉蔬菜。 少食:糯米、麵包、糕點、冰品、生冷水果(易生痰濕,影響心肺)。
🛡️ 起居保養
1. 防風保暖:早晨或有風的地方,注意頸部、胸口的保護。 2. 睡眠充足:晚上 11 點前休息,利於心氣修養。 3. 作息規律:避免過勞、熬夜,心臟最怕消耗過度。 4. 適度運動:緩步、太極、八段錦,貴在持續,不可大汗淋漓。
🍵 養護小方(需與醫師確認搭配)
補氣茶飲:黃耆 6g + 紅棗 3 枚 + 枸杞 10 粒,溫水沖泡代茶飲。 潤肺茶飲:百合 6g + 麥冬 6g,清心潤肺,減少咳嗽。
🚨 注意觀察
若有以下情況,建議立即回診或就醫: 夜間咳嗽、不能平躺、呼吸急促。 下肢浮腫、體重快速增加。 胸悶、心悸、頭暈。
🗓️ 一週養護範例表(蛋奶素食版)
🌞 早晨(6:30–8:00) 起床:先喝一杯溫開水。 運動:簡單伸展、緩步或太極 10–15 分鐘。 早餐建議: 小米粥/白米粥,加蒸南瓜泥或地瓜泥 水煮蛋或蒸蛋羹(蛋奶素可食) 青菜小碟(如菠菜、娃娃菜) 🌤️ 上午(9:00–11:30) 依醫囑服用中藥。 茶飲建議:黃耆+紅棗+枸杞代茶。 活動:整理環境、室內走動,避免風吹。 🍲 午餐(12:00–13:00) 主食:米飯 配菜: 清炒青菜(如小松菜、青江菜) 豆腐或豆干燉煮(可加香菇、紅蘿蔔) 山藥蓮子湯(健脾益氣,可加入少量牛奶或無糖豆漿增香) 午休 20–30 分鐘。 🌇 下午(15:00–17:00) 溫開水或潤肺茶飲(百合+麥冬)。 輕鬆散步、曬太陽。 保持情緒平穩,避免過度勞累。 🌙 晚餐(18:00–19:00) 主食:米飯或小米飯 配菜: 蒸南瓜 清炒豆苗或芥藍 紅棗枸杞燉豆腐/杏鮑菇燉湯(可加牛奶或奶粉增加營養) 避免:油膩、甜食、冰品,晚餐過飽。 🌌 晚間(20:00–22:30) 靜坐 10 分鐘、讀書、聽輕音樂。 泡溫水腳 15 分鐘(可放薑片或艾草)。 22:30 前入睡,養心安神。
📅 一週小變化(茶飲 & 粥品)
週一、三、五:黃耆紅棗枸杞茶(補氣養心) 週二、四、六:百合麥冬茶(潤肺止咳) 週日:山藥蓮子百合粥(健脾養心,安神助眠) 這樣調整後,完全符合蛋奶素食,蛋白質來源以 蛋、豆類、豆漿、牛奶 為主,既能補充營養,又不會增加心肺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