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概論課程心得報告
一、從個人經驗出發,提出電影中所呈現的社會議題
這學期在臺東大學修習《社會工作概論》課程中,我們被要求完成一項電影賞析作業,選擇一部國片並從中挖掘社會議題,進而連結社會工作的視角。我選擇的電影是《不能沒有你》,這部作品取材自2003年的真實社會事件:一位名叫李武雄的單親父親,因無法替女兒辦理戶籍與就學,在極度無助之下,帶著孩子登上高架橋,試圖以生命作為吶喊,喚起社會關注。
電影中,這位父親雖身兼照顧者、養育者,卻因法規與制度缺陷,無法取得女兒的監護權與就學資格。他奔走於各個政府機構,試圖以合法途徑解決問題,卻始終得不到正向回應。這讓我強烈感受到電影所呈現的核心社會議題:制度性排除(Institutional Exclusion)。當制度缺乏彈性與人性化的設計,弱勢者即使遵循規則、努力履行社會責任,也可能無法被系統接納,最終被排除在權益之外。
這樣的故事情境,也深刻觸動了我。民國109年我透過體育署補助計畫至極偏鄉任職,擔任田徑運動教練。114年我指導臺東長濱國中學生參與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奪下校史上首面男子鏈球金牌與女子銀牌,為校史寫下新頁。爾後,我轉任國立臺東體中,延續教練訓練工作。然而,當原先的補助計畫結束,政府雖提出新試辦計畫,卻因限制因素,導致我可能必須離開所服務的學校與學生。
我因此體會到,制度雖有其規範與初衷,但當它無法考量真實現場的關係與需求時,就會變成冷漠與排除的工具。這正如電影中的父親與孩子一樣,在努力生活與履行責任的過程中,被體制所邊緣化。

鏈球技術指導中
二、透過課程所學與資料,檢視並反思社會議題
社會工作教會我們:不要只看見個人困難,更要回頭看見結構性的問題。在電影與我自身經驗中,我從三個層面進行反思:
1.制度的僵化與不彈性
當政策機制僅以條文規範為依據,未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在地實況,就會造成資源浪費與人才流失。教練與學生之間的長期互信,不應被一紙條款否定。
2.對基層需求的忽視
偏鄉與原住民學校原已缺乏專業教練資源,卻仍面臨資源分配不均與短期補助政策,反映出臺灣在體育運動基層建設與教育公平上的長期失衡。
3. 體系外的社會支持網絡的力量與代價
我最後能繼續留下,不是因為政策轉彎,而是因為社會與學校的支持。這雖然令人感動,但也反映出民間力量在補制度缺口時所承擔的壓力與不穩定性。
社會工作概論課中所談的「結構性壓迫」(Structural Oppression)正是這樣的情境。當制度預設的規則忽略弱勢者處境,就會讓人陷入無力、甚至被迫放棄原本的崗位與信念。

投擲鏈球是一種力與美的運動項目
三、討論社會工作專業可以或如何回應該社會議題
社會工作不是只做服務,而是關心制度、倡導改變。針對上述議題,社會工作專業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介入:
1.制度倡議與公共政策分析
社工可以透過資料蒐集與政策回饋機制,提出修法或政策修正建議。例如主張延長計畫年限、設立教練轉銜機制、尊重基層需求的長期聘用制度等。
2.社區動員與跨界連結
正如我能繼續教練工作,是來自社會支持的力量。社工可協助串聯學校、社區、企業,促進多元支持網絡,在政策空缺時接住人。
3.賦能與教育推動者角色
我的親身經驗讓我報考社會工作在職專班,希望不只是做得好,還能懂得制度怎麼運作、如何修補缺口。社工的角色正是協助像我這樣的第一線工作者看見結構問題,進而具備行動力與倡議力。
結語:留下來,是一種選擇,也是責任
- 我沒有離開,不是因為政策變好了,而是因為身邊的人沒有放棄我。電影中的父親用盡全力,只為讓女兒擁有基本權利;而我,也只想繼續陪伴那些信任我的孩子,不因制度中斷彼此的夢想。
- 這不只是個人的努力,而是一場來自社會的溫柔接力。制度有缺口,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責任,讓接力不至於中斷。
- 社會工作就是這樣的一門專業:在政策尚未抵達時,先站在人的身邊;在制度需要改變時,敢站出來說話。這堂課與這次作業讓我看見:改變,不必等悲劇發生,而是從現在就開始做選擇。
尤其在2025年9月9日,我國正式成立「運動部」,象徵運動政策與資源整合的重大轉型,而兩屆奧運金牌得主李洋出任首任部長,更讓外界對運動政策的「現場導向」與「基層翻轉」抱以期待。這對於我們投入體育運動的第一線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道曙光。

雖然是遠方,但我看著,心卻從未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