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 野人文化 的邀請
在資訊爆炸、隨時連線的時代,獨處與擁抱模糊感受的重要性。在物質相對豐富、資訊極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雖然理應感到滿足,卻普遍感到內心空虛,擁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若有所思甚至焦慮感或不足感。
谷川嘉浩的《手機時代的孤獨哲學》這一本書教你擁抱獨處,參照一些哲學家像是尼采、漢娜·鄂蘭、盧梭…等,探討面對無聊的正確態度,找回真正的自我深度為核心。一、拚命工作只是一種自我逃避
人類經常透過瞎忙或繁重的工作將生活塞滿,目的就是為了逃避思考那些令人不安的問題,例如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或是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
一開始它用尼采寫過一本書,裡面有一段提到,「 活著之於你們,無異是一件永無憩息的粗活,因為不安,所以你們才對活著感到厭煩,不是嗎? 你們都喜歡粗活,喜歡快速新奇與未知的事物,你們受夠了自己 ,你們的拼命工作只是一種自我逃避。」
你的拼命工作只是一種自我逃避,這段話的意思是,行程表一片空白 人們就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於是拼命的將行程表填滿,不斷累積眼前的成果,藉此獲得了不起的感覺。
西班牙哲學家奧特加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認為我們其實是迷路了,卻很想假裝自己沒有迷路,因此會拼命抓取那些讓自己感覺「好懂了」的資訊或活動來掩蓋這種迷失感。
二、注意力經濟和手機奪走我們的專注力
在隨時都能連線的智慧型手機時代,這種逃避變得極為方便。人們可以透過滑動手機,讓無數的影片、遊戲、社群訊息湧入,填滿所有空白時間。谷川嘉浩點出了我們如何利用虛假的確定感,來逃避真實的不安。
持續地逃避自我和追求外部刺激的結果,是我們失去了漢娜·鄂蘭認為非常重要的兩種狀態:「孤立」(Isolation)和「孤獨」(Solitude)。鄂蘭區分這兩者:「孤立」是指為了專心思考或專注做一件事,主動隔絕外界干擾的狀態;而「孤獨」則是在孤立狀態下,進行內在對話、自我反思的過程,是真正與自己相處、消化自身經驗、梳理想法的時刻。
鄂蘭認為,如果缺少這兩種狀態,人們多數時候只是在被動地對外界事務做出反應,而不是主動去理解與思考。這種持續避免孤立與孤獨的狀態,使得人們難以真正消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最終沉溺於手機帶來的、有點舒服但又倦怠的狀態,谷川嘉浩稱之為「快樂的怠惰」。
三、親身經歷
幾年前我也有類似的感受,當時覺得生活完全被手機制約,即便擁有這項方便的工具,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忙碌與煩雜。於是,我進行了一場長達近兩年的「無手機生活實驗」。
完全停用手機門號、沒有LINE等即時聯絡方式,讓生活徹底清空。當時,外界主要只能透過社群軟體Facebook聯繫。
那跟朋友約見面怎麼辦?約定見面方式,就像回到小時候沒有手機的一樣簡單。事先約定好時間,在指定地點集合即可(當然,也有發生過約朋友沒見到面的小插曲)。這項實驗迫使生活慢下來,也讓資訊接收變得單純。
不過最終因為一間外商公司的面試邀請,我不得不重新辦理手機門號。回想當時還蠻好笑,為了讓對方聯絡到我做電話面試。當時還沒有Teams或是Zoom,我還得向朋友借手機,請對方先打別人的手機才能聯絡得到我。但這段無手機的經歷,充分體現了主動隔絕干擾、擁抱「孤立」狀態的可能性。
現在應該還可以辦到,畢竟現在幾乎只剩下這裏的管道在對外界說話了。
四、培養深度的必要性
當衝擊或傷害發生時,若選擇上網發洩或尋求短期刺激,這是在迴避那個受傷的自己。
那些委屈或憤怒的情緒沒有被真正處理,只是暫時被壓下或轉移,累積在心裡會變成一種說不出的煩躁感或對現實的隱約不滿。
哲學家們認為,面對衝擊需要孤獨,當我們願意在獨處時感受難過,並思考為什麼,才能夠真正從經驗中學習和成長。
重點是給自己時間和空間,好好接納和消化那份哀傷,而不是急著找樂子充塞悲傷。缺乏獨自思考的習慣,會導致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時缺乏自信。
麻省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家雪莉.特克指出,連與他人合作協調的能力都可能變弱,因為手機降低了我們理解自己與他人情感的能力。
這些能力需要透過品味孤獨的能力來培養,我們必須先在獨處時釐清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才能有信心地與他人交流並理解他人的觀點。
五、消極能力
現代社會極度追求所謂的「容易理解」,偏愛簡單明瞭、非黑即白的答案,不耐煩於那些模糊不清、難以消化、需要時間慢慢理解的東西。
為了效率,我們只能對每樣東西快速做出「要」或「不要」的判斷,無法慢下來思考它們是否有特別的意義。
然而,真實的人生和內心世界往往充滿灰色地帶。太快尋求確定答案反而會限制對事物的理解,心智也需要保留一點點模糊的空間,才能更深入、更有彈性地感受和思考。
如果凡事都急著分出好壞對錯,我們將錯過許多細膩的感受和深層的意義。谷川嘉浩認為,正是這種願意將模糊、不舒服的感覺保留在心裡的能力,才能培養出一個人的深度。
現代人總想將所有東西都語言化和清晰定義,但內心世界遠比語言複雜。那些無法說出來的模糊感受,正是構成我們獨特性的寶貴材料。
六、培養情感厚度
谷川嘉浩建議,可以透過培養一些興趣來練習這種能力,例如:種植植物、寫作、畫圖、學做菜、甚至養寵物。
這些活動都需要一個人靜下心來投入時間,且過程中充滿了無法用簡單的CP值來衡量、有著模糊不清感受的體驗。
這種充滿煩惱和不確定性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讓你練習遠離簡單答案的方法。當看到它們順利長大時,那種難以言喻的情感上的連結和滿足感,也無法簡單用「有用」或「沒用」來形容。
七、迷惘是常態,擁抱不確定性
獨處並非要人離群索居,而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消化外在經驗,將其轉化為內在的洞見。
奧特加曾說:「持續感到迷惘,這正是為人的常態」。感到不安或困惑是正常的,重點在於如何面對不安。
如果能夠正視那份不安,它反而能提高警覺,促使我們思考應對之道。如果一味逃避,尋求簡單答案或以外在刺激麻痺自己,則是放棄了成長的機會。
真正深刻的理解、情感的厚度與同理心,往往是在獨處中好好消化了那些複雜、有時甚至不舒服的人際互動體驗之後,才慢慢培養出來的。
這些哲學家提醒我們,真實的人生更需要學會的是帶著那些模糊的不安與煩惱,繼續往前走。因為正是那些說不清楚、講不明白的感觸,才是構成了我們之所以為人的豐富層次和情感深度。
給自己留出空間和時間進行內在對話,容許不確定性存在,這才是找回深刻自我和生活意義的關鍵。
回饋顧客抽書活動!
這次要送出《手機時代的孤獨哲學》一書給幸運的方格子顧客!只要在你看到這篇底下投票點選「我要參加」、或是「我就是要參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如果上次中獎的人可以先跳過這一次,我想把機會讓給其他人,歡迎下次再來。不過隔一次可以再來參加!!
另外,因為方格子系統的關係,我無法直接與各位直接聯繫。拜託參加抽獎,如果抽中被Que到名字的人,記得找我來領哦!!不然獎項就白白溜走囉。
抽獎結果我會發文公佈中獎者,並且詢問中獎者的email。透過emai詢問聯絡方式:
- 姓名
- 寄件地址
- 聯絡電話
最後把資訊交給出版社處理,這次活動截止日期至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