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特別感謝本月的訂閱者 (Judy Well)。謝謝你用行動支持這份文字的旅程,每一份小小的支持,都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力量,願這些文字,也在某個時刻,溫柔地陪你。
這一週,我把焦點放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寫下這幾篇文章的時候,我一邊回顧過去的經驗,一邊重新檢視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位置。從老朋友的修補,到父母間的理解,從陌生人的善意,到同事間的小舉動,再到爭執裡的反思與友情裡的界線,每一段記錄都提醒我:人際連結的力量,其實遠比我們想像的深刻。
關係裡的縫補,是一種勇氣
我曾經害怕和老朋友提起心裡的不滿,總覺得說出口會讓關係破裂。可是當我鼓起勇氣把話說出來,我們的友情反而更牢固。原來,真誠並不會讓人疏遠,而是幫助我們把裂縫縫補起來。
有些話,也許當下難以啟齒,但它們可能正是讓友情重生的鑰匙。
與父母之間,不是誰對誰錯
年少的時候,我總覺得父母不理解我,甚至常常抱怨他們的嘮叨。但當我逐漸長大,換個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嚴厲背後其實藏著擔憂與不安。
原來,從抱怨到理解,需要的只是時間,以及一點點站在對方立場的心。
陌生人的小小幫助,也能留下溫度
我永遠忘不了那位曾經在雨中,借給我一把傘的陌生人。那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但卻讓我在狼狽中感受到溫暖。
生活裡,這樣的善意或許只是一瞬間,但它能在人心裡留下長久的印記。這讓我明白:我們都可能在別人生命中,成為那個帶來光亮的「陌生人」。
職場裡的小善意
在職場這個常被壓力與競爭包圍的環境裡,有時候一句「辛苦了」就能化解冷漠。還記得某次加班到深夜,隔壁同事遞來一杯熱茶,那份貼心勝過千言萬語。
或許職場裡的友善,不會馬上改變制度或環境,但它能改變氛圍,讓我們不再孤單。
爭執後的理解
與朋友爭執時,我一度覺得對方完全不懂我。但當冷靜下來,我才發現自己其實也沒有真正去聽她的想法。學會接納不同觀點,不只是讓關係恢復,更是一種對自我的磨練。
真正的連結,不在於完全一致,而在於能容納彼此的差異。
友情裡的界線
我曾以為,朋友之間不應該有界線,什麼都要分享,什麼都要配合。但當我開始學會拒絕、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友情並沒有因此斷裂,反而更健康。
界線讓我保有自己的空間,也讓朋友明白:我在乎她,但我也需要在乎自己。
這週的總結
回顧這一週的主題,我發現:人際連結的力量,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地。
一段友誼的修補,一次理解父母的轉念,一個陌生人的微笑,一句職場裡的鼓勵,一次願意傾聽的爭執,甚至是一條友情的界線——它們都在提醒我:人心與人心的交會,能為生活注入能量。
我們不可能和所有人都親密,但我們能選擇在有限的連結裡,讓自己帶著溫度去對待。因為這些真誠的互動,不僅溫暖了別人,也豐富了自己。
如果這篇文章也讓你想到屬於你的生活片刻,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也許你的經驗正好能啟發另一個需要溫暖的人。
💌 喜歡這樣的文字,歡迎訂閱、贊助或分享給朋友,讓我能持續寫下更多日常小觀察,也陪伴你在生活裡找到療癒的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