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教養課堂上,家長經常拋出的經典問題。
那麼,自信到底從哪裡來呢?
《我是真的真的很不錯》這本書裡說:👉「孩子的自信,來自於親近的人怎麼看他們;而同儕與環境傳遞的價值觀,也會成為孩子確認和調整自我形象的重要因素。」
自信不是一夕之間長出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的。而大人和孩子互動時,所使用的「語詞」和「態度」,往往就是決定性的力量。
以下幾個練習,我覺得特別實用,分享給大家:
✨ 建立孩子自信的10個方法
1️⃣ 家族的力量
和孩子一起分享、討論每個家族成員最厲害的地方,讓孩子知道自己也屬於這個閃亮的群體。
2️⃣ 動一動身體,趕走焦躁
孩子煩躁時,不一定要逼他坐好。觀察看看,也許他正處在焦慮狀態。帶他動一動,能量流動後,孩子會發現:「原來我有辦法調整自己的狀態!」這也是自信的來源。
3️⃣ 說正面詞彙
把重點放在「孩子做到的」而不是「沒做到的」。
例如:
❌「你怎麼寫這麼慢?」
✅「你已經完成三分之一了,我們休息一下再繼續!」
4️⃣ 拒絕「厄運太太」和「表現先生」
不要用挑剔或比較的方式逼迫孩子。
像是:
❌「幾歲了還不會寫名字?」
✅「你上次已經成功寫出姓氏了,這次我們一起練習完整名字吧!」
5️⃣ 想像成功經驗
孩子失敗時,引導他回想過去2~3個成功的片段,就像運動員的「心理想像訓練」。孩子會知道自己不是只有「失敗」,而是有能力再站起來。
6️⃣ 幫助孩子獨立
孩子忘了帶水壺或睡過頭遲到時,不要全都由大人收拾。當孩子能自己承擔,他會感受到「掌控感」──這正是自信的根基。
7️⃣ 給足安全感
打罵也許會讓孩子表現良好,但也會在孩子內在帶來恐懼和自卑。穩定的關係和溫暖的陪伴,才會讓孩子感覺「我是被愛著的」。若你感到困惑,問問自己,希望自己的好表現,來自恐懼的推動?還是愛的力量?或許你就有答案了。
8️⃣ 愛的體驗與陪伴
專注的陪伴,是讓孩子感覺自己被重視的最好方式。一個覺得自己「可有可無」的孩子,很難擁有自信。
9️⃣ 允許失敗,不恐懼跌倒
當孩子在小事情上進步,父母的回饋能逐步修正孩子的「我不行」信念。這就是在幫孩子一點一滴把信心存回來。
🔟 人際練習
陪孩子探索如何表達情緒、拒絕他人、接受批評,並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當孩子知道「我能和別人好好相處」,自信也會跟著成長。
💡 溫暖提醒:
有些孩子看起來很「乖」,但其實是因為壓抑自己、害怕衝突,甚至不敢表達需求。這種「過度溫順」,反而可能是缺乏自信的表現。
所以,請用心觀察你的孩子:
✨他是否常常為了討好大人而忽略自己?
✨是否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而不敢表達?
如果是,其實孩子更需要你成為他最強大的後盾。
要讓孩子有自信,記住這個大原則:只要能讓孩子感覺到:「我是真的很不錯!」的互動方式,就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請成為孩子的頭號粉絲吧!
👏為他們的小小成就喝彩
💖陪他們成為最棒的自己
#我是真的真的很不錯
#激發孩子我可以的自信基因
#29堂內在力量養成術x20個親子練習
#書僮小露推薦 #高佳均
#禾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