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環境 vs 內在思維
我們陷入憂鬱、痛苦、憤怒的情緒當中,往往以為是身邊某個人或環境造成的。只要那個人不見,離開了環境,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
有時確實是如此,但有時是已經離開痛苦的來源,卻依然深陷情緒風暴中...
這問題我苦苦思索好久,我好不容易離開爸爸的權威式教育,搬到學校宿舍,理應能自在生活,心情愉悅,但我還是常常需要身心藥物幫助,或是身邊的人給予情緒價值。後來我才意識到,原來讓我陷入焦慮與憂鬱,不只是外在環境,內在的思考思維也影響我極大...
反芻思考
「反芻」原本是指牛將食物反覆咀嚼的過程。而反芻思考意則是在我們經歷不好的事情後,不斷回想那些畫面,沉浸在負面情緒中,並覺得自己的傷口還沒癒合。
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在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但其實這樣的思考模式,是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憂鬱、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
我以前常將這種思考解讀為「反省、省思、檢討」。
當家人告訴我,「事情就讓它過去就好,沒有必要重新回想。」我會生氣,覺得他們不懂我,我只是想要弄懂事情的因果關係,好讓自己放下,以及避免重蹈覆轍。
到現在我才明白,當時的我只是「過度自我檢討」,真正的檢討應該是為了成長與學習,而我卻反覆批評、責備自己,將自己關進情緒籠子中。
災難化思維
災難化思維是指,我們習慣只想到最壞的結果,忽略其他可能性,這種思考模式容易產生焦慮。
例如:我曾上英文課時,因第一次上課遲到,不知道要加入fb社團,那個社團會公告每次上課前的小考範圍,因為我沒有加入,而錯過4次小考。
發現的當下我很焦慮,腦中直覺浮現「完蛋!我肯定會被當。」
英文本來是我很不擅長的科目,我甚至開始想:「我之後再重修,一定不會過,我會一直卡在這門課。」
直到我冷靜下來,回顧整個過程,才察覺到自己因災難化的思考,讓焦慮如同雪球般越滾越大。
情緒放大了事情
當我察覺到自己習慣這兩種思維模式,發現到很多時候,事情並沒有這麼嚴重,而是我們的情緒將它妖魔化。
當你下一次又陷入反芻或災難化時,先不要急著罵自己,只要察覺出那個模式,你就已經開始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