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我會再次閱讀這本書?
我第一次讀《被討厭的勇氣》,只是因為這本書當時很火。書合上時,腦中浮現的唯一感想是:「人,真的需要社會關係。」我慶幸自己的社會關係沒有什麼大阻礙或不適感,所以當時並沒有太多收穫。
後來再看一次,是因為身邊的朋友中有些人很自卑。我也覺得自己會自卑,但對我而言這不是大問題;然而在朋友身上,這卻成了一個很大的困境。我出於好奇,想了解他們為什麼沒有那個「試一試、踏出去」的勇氣。 重讀這本書後(雖然這次也沒有全部看完,但仍有些感想),我才發現,阿德勒所說的「勇氣」,其實並不是面對外界的敵意,而是面對「真實的自己」。那份勇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不完美的關係、一次次受傷與修復中慢慢形成的。

二、幸福的勇氣:從目的出發,而非困難出發
書中第一章談「變得幸福的勇氣」。人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願意。
我在自己身上想到一個例子。十二歲的我在課堂上被老師誤會、當眾斥責,被罵了整整一節課。那是一場毫無預警的羞辱。我並沒有說錯什麼,只是一句小聲的自言自語被曲解成頂撞。當全班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時,我感覺整個人都被抽空了。 課後,我選擇向老師再次道歉與解釋。不是因為我覺得自己錯了,而是我不希望這段經驗成為我與人之間的「牆」。老師也承認自己當時衝動了,罵得有點過分。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我也沒有鬧大或告訴家人。 多年後回想,我從來沒有把這件事當作創傷,更沒有覺得在同學間丟臉,只是當作一則「童年糗事」一笑置之。
決定我們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我們對經驗所賦予的意義。
改變的勇氣,就是給過去新的詮釋。
三、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這是書中第二夜的主題。我們常以為痛苦來自外界——別人的評價、拒絕或比較。但其實,那些不安往往是「我無法接納自己」的結果。 我也偶爾會感到自卑,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好、總犯錯、總被批評。看這本書讓我理解到「自卑感」與「自卑情結」的差別。自卑感是中性的,它提醒我「我可以更好」,本身並不是貶義詞,只是大家常把它視為負面的;而自卑情結,則讓人以「不夠好」當作逃避的理由。 所以我更能讓自己的自卑變成動力。當我察覺問題時,不再只是責怪自己,而是告訴自己:「既然知道了,就代表我有辦法解決。」
不做被過去綁架的人,而做能賦予過去意義的人。

四、課題分離:你的課題,不是我的課題
書中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概念是「課題分離」。簡單來說,就是學會分清「什麼是我能改變的」與「什麼是別人的課題」。 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解放。我不再把別人的不悅、不理解,視為自己的責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要不要理解、接納或喜歡我,都是他們的選擇;而我的課題,是在這些選擇中,依然保持自己的價值與方向。
五、勇氣的形成
我常想,我的勇氣到底從哪裡來?或許是生命裡那些愛我的人:家人、朋友,甚至那些陪我走過短暫時光的人。他們的溫柔,讓我在跌倒時還有力量重新站起來。尤其在踏入社會後,才發現很多事情並非自己能控制。它不像學業成績,努力了就會有對應的結果。那種無力感,曾讓我整夜無眠。 我學不會拯救,也無法替代,只能學著承受。經歷了不少事情之後,我才真正理解:「勇氣」並非強撐,而是在明知道會失去、或者明知可能沒有好結果的情況下,仍願意去嘗試、去經歷。 這樣的甘與苦,最終都會成為我們繼續前進的底氣。
六、從阿德勒到生活:成長不是變完美,而是敢面對
阿德勒的思想,讓我重新審視「成長」這件事。成長並不是變成更完美的人,而是「更真誠地面對自己」。就像《Mindset》裡談的「成長型心態」:思考方式可以被改變。而阿德勒的心理學更進一步提醒我們,「改變的起點」不是技巧,而是勇氣。 我不知道未來的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但我知道,無論多麼不確定,我願意去面對、去連結、去活出自己的目的。那大概就是我從書裡理解的「幸福的勇氣」。

結語|勇氣,不是天生的,而是選擇的
我寫下這篇文章,是想提醒自己:自卑不是錯,脆弱不是罪。只要願意改變、願意連結,我們都能重新賦予經驗新的意義。
人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而是因為缺乏幸福的勇氣。
勇敢去感受、去愛、去連結;也勇敢地,做那個即使被討厭也依然真實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