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讀《被討厭的勇氣》:從自卑到連結,從過去到勇氣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一、為什麼我會再次閱讀這本書?

我第一次讀《被討厭的勇氣》,只是因為這本書當時很火。書合上時,腦中浮現的唯一感想是:「人,真的需要社會關係。」我慶幸自己的社會關係沒有什麼大阻礙或不適感,所以當時並沒有太多收穫。

後來再看一次,是因為身邊的朋友中有些人很自卑。我也覺得自己會自卑,但對我而言這不是大問題;然而在朋友身上,這卻成了一個很大的困境。我出於好奇,想了解他們為什麼沒有那個「試一試、踏出去」的勇氣。 重讀這本書後(雖然這次也沒有全部看完,但仍有些感想),我才發現,阿德勒所說的「勇氣」,其實並不是面對外界的敵意,而是面對「真實的自己」。那份勇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不完美的關係、一次次受傷與修復中慢慢形成的。

raw-image

二、幸福的勇氣:從目的出發,而非困難出發

書中第一章談「變得幸福的勇氣」。

人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願意。

我在自己身上想到一個例子。十二歲的我在課堂上被老師誤會、當眾斥責,被罵了整整一節課。那是一場毫無預警的羞辱。我並沒有說錯什麼,只是一句小聲的自言自語被曲解成頂撞。當全班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時,我感覺整個人都被抽空了。 課後,我選擇向老師再次道歉與解釋。不是因為我覺得自己錯了,而是我不希望這段經驗成為我與人之間的「牆」。老師也承認自己當時衝動了,罵得有點過分。事情就這樣結束了,我也沒有鬧大或告訴家人。 多年後回想,我從來沒有把這件事當作創傷,更沒有覺得在同學間丟臉,只是當作一則「童年糗事」一笑置之。

決定我們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我們對經驗所賦予的意義。

改變的勇氣,就是給過去新的詮釋。

三、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這是書中第二夜的主題。我們常以為痛苦來自外界——別人的評價、拒絕或比較。但其實,那些不安往往是「我無法接納自己」的結果。 我也偶爾會感到自卑,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好、總犯錯、總被批評。看這本書讓我理解到「自卑感」與「自卑情結」的差別。自卑感是中性的,它提醒我「我可以更好」,本身並不是貶義詞,只是大家常把它視為負面的;而自卑情結,則讓人以「不夠好」當作逃避的理由。 所以我更能讓自己的自卑變成動力。當我察覺問題時,不再只是責怪自己,而是告訴自己:「既然知道了,就代表我有辦法解決。」

不做被過去綁架的人,而做能賦予過去意義的人。
raw-image

四、課題分離:你的課題,不是我的課題

書中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概念是「課題分離」。簡單來說,就是學會分清「什麼是我能改變的」與「什麼是別人的課題」。 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解放。我不再把別人的不悅、不理解,視為自己的責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要不要理解、接納或喜歡我,都是他們的選擇;而我的課題,是在這些選擇中,依然保持自己的價值與方向。

五、勇氣的形成

我常想,我的勇氣到底從哪裡來?或許是生命裡那些愛我的人:家人、朋友,甚至那些陪我走過短暫時光的人。他們的溫柔,讓我在跌倒時還有力量重新站起來。尤其在踏入社會後,才發現很多事情並非自己能控制。它不像學業成績,努力了就會有對應的結果。那種無力感,曾讓我整夜無眠。 我學不會拯救,也無法替代,只能學著承受。經歷了不少事情之後,我才真正理解:「勇氣」並非強撐,而是在明知道會失去、或者明知可能沒有好結果的情況下,仍願意去嘗試、去經歷。 這樣的甘與苦,最終都會成為我們繼續前進的底氣。

六、從阿德勒到生活:成長不是變完美,而是敢面對

阿德勒的思想,讓我重新審視「成長」這件事。成長並不是變成更完美的人,而是「更真誠地面對自己」。就像《Mindset》裡談的「成長型心態」:思考方式可以被改變。而阿德勒的心理學更進一步提醒我們,「改變的起點」不是技巧,而是勇氣。 我不知道未來的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但我知道,無論多麼不確定,我願意去面對、去連結、去活出自己的目的。那大概就是我從書裡理解的「幸福的勇氣」。

raw-image

結語|勇氣,不是天生的,而是選擇的

我寫下這篇文章,是想提醒自己:自卑不是錯,脆弱不是罪。只要願意改變、願意連結,我們都能重新賦予經驗新的意義。

人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而是因為缺乏幸福的勇氣。

勇敢去感受、去愛、去連結;也勇敢地,做那個即使被討厭也依然真實的自己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麻生活著呀
2會員
30內容數
自我成長
黃麻生活著呀的其他內容
2025/08/30
閱讀一本關於女性在婚姻抉擇前反思自我的書籍後,引發我對愛情、婚姻、獨立與依賴等議題的深刻思考。文章探討現代女性在關係中如何保持自我,如何在家庭與事業間取得平衡,並最終體悟到成為自己英雄的真諦。
Thumbnail
2025/08/30
閱讀一本關於女性在婚姻抉擇前反思自我的書籍後,引發我對愛情、婚姻、獨立與依賴等議題的深刻思考。文章探討現代女性在關係中如何保持自我,如何在家庭與事業間取得平衡,並最終體悟到成為自己英雄的真諦。
Thumbnail
2025/08/12
閱讀《Small Things Like These》後的反思:如何在閱讀、觀展和生活中避免認知盲點,以及如何保有善意。
Thumbnail
2025/08/12
閱讀《Small Things Like These》後的反思:如何在閱讀、觀展和生活中避免認知盲點,以及如何保有善意。
Thumbnail
2025/08/07
一篇關於自我成長與抗壓性的文章,作者反思Jenny Mustard的小說《What a Time to Be Alive》帶來的感受,並分享自身積極面對挑戰與孤獨的經歷,強調努力與信念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8/07
一篇關於自我成長與抗壓性的文章,作者反思Jenny Mustard的小說《What a Time to Be Alive》帶來的感受,並分享自身積極面對挑戰與孤獨的經歷,強調努力與信念的重要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透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探討了自由、進步與幸福的話題。自由是有代價的,自由不僅是追求理想生活的前提,更需要我們承擔選擇的後果。幸福可以是透過「比較」簡單得來,也可以是透過長期思考摸索獲得。選擇哪條路或許沒那麼簡單,這個世界很複雜,絕對不是黑白分明,但也是因為這樣,才有趣。
Thumbnail
透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探討了自由、進步與幸福的話題。自由是有代價的,自由不僅是追求理想生活的前提,更需要我們承擔選擇的後果。幸福可以是透過「比較」簡單得來,也可以是透過長期思考摸索獲得。選擇哪條路或許沒那麼簡單,這個世界很複雜,絕對不是黑白分明,但也是因為這樣,才有趣。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從2014出版之後就一直在暢銷排行榜的「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的命名給人單純探討人際關係的感覺,但實際上書裡非常深入探討行為與情緒背後的心理動機 以「阿德勒心理學」為主體,從中探討各種人生中可能遭遇的疑難問題 並且用一對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問答、辯論來呈現,相對於單一陳述式的方式,更能
Thumbnail
從2014出版之後就一直在暢銷排行榜的「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的命名給人單純探討人際關係的感覺,但實際上書裡非常深入探討行為與情緒背後的心理動機 以「阿德勒心理學」為主體,從中探討各種人生中可能遭遇的疑難問題 並且用一對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問答、辯論來呈現,相對於單一陳述式的方式,更能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以生命的歷程去實現的;來自你個體的完整發展及自我實現。當你未能確實的體認到自己的能力、力量和潛質獨特之處,持續性的折損自己、質疑自己,你如何能真正安然是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與自信呢?我們勢必會落入於在乎他人的評價、放大他人眼光,以他人的位置,作為看待自己有何價值的依據。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以生命的歷程去實現的;來自你個體的完整發展及自我實現。當你未能確實的體認到自己的能力、力量和潛質獨特之處,持續性的折損自己、質疑自己,你如何能真正安然是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與自信呢?我們勢必會落入於在乎他人的評價、放大他人眼光,以他人的位置,作為看待自己有何價值的依據。
Thumbnail
此文章在描述作者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擁有幸福的想法,甚至對世界感到失望。每當有人給予善意和關懷時,常懷疑自己是否配得上這份好意。然而,現在作者逐漸擁有了信心和勇氣,願意接受他人的溫柔和愛。開始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開始感受到世界給予的愛。
Thumbnail
此文章在描述作者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擁有幸福的想法,甚至對世界感到失望。每當有人給予善意和關懷時,常懷疑自己是否配得上這份好意。然而,現在作者逐漸擁有了信心和勇氣,願意接受他人的溫柔和愛。開始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開始感受到世界給予的愛。
Thumbnail
去年在閱讀《羞辱創傷》與《過度努力》後,對自己剖析了一番,放下了一些執迷,也接納了更多自己的黑暗面。 在初步的療傷以後,我決定用新的樣貌來認識新朋友,常聽的那句話「打開你的心,讓更多人事物進來」,直到那時,我才真的願意把包廂打開一點點。 有些概念,不到特定的階段或事件觸發,是無法理解的。
Thumbnail
去年在閱讀《羞辱創傷》與《過度努力》後,對自己剖析了一番,放下了一些執迷,也接納了更多自己的黑暗面。 在初步的療傷以後,我決定用新的樣貌來認識新朋友,常聽的那句話「打開你的心,讓更多人事物進來」,直到那時,我才真的願意把包廂打開一點點。 有些概念,不到特定的階段或事件觸發,是無法理解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