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我總覺得每天都在趕時間,卻又什麼都沒真正完成。回頭看,日子被各種瑣事塞滿,連「好好呼吸」都成了一種奢侈。
直到讀了《生時間》這本書,我才明白——時間從來不是不夠,而是被錯的事情佔滿。
真正的改變,不是要做得更多,而是學會「選擇最重要的那一件事」。
🌿 生活的真相: 我們常忙著不重要的事
我們每天都在忙著生活,卻常常覺得時間總是不夠用。仔細想想那些「忙碌」的時刻,真的都在為自己的人生前進嗎?
大多時候,我們的時間被看似「應該做的事」填滿--回訊息、回信、開會、打掃、顧家、陪伴別人。
日子在這些日常裡流動,卻很少停下來問自己:我有沒有替真正重要的事情,留下一點時間?
📚書中核心:每天重複四個步驟
書裡提到想「生出時間」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四個步驟、每天重複:「精華、雷射、提振活力、反省。」
看似簡單,卻是讓時間回到自己手中的關鍵。這四個步驟,不只是行動方法,更像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練習。
① 精華:選擇優先事項 ✨
第一步是「選擇」。
每天都從選擇一個焦點開始。那件事不一定是待辦清單上的第一項,而是能讓你覺得有意義、能成長的那一件事。生活中有太多事同時進行,但不代表它們都一樣重要。
書中說:「精華不是你每天唯一要做的事,但那會是你的第一要務。」
📍當你選定了「精華」, 就代表你主動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前進的方向。為它排出時間、守住那段空檔,在你精神最好的時刻去完成它。
> 一天只要完成那件「最重要的事」,這天就不算白費。對我來說,那通常是早晨的時光。我會留一小段時間給創作或閱讀,那是屬於我與自己的「靜心片刻」。
② 雷射:聚焦目標,打敗分心 🎯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最難的不是努力,而是不分心。
滑手機、回訊息、看影片、被通知拉走思緒…… 結果一整天都很忙,卻沒有完成任何真正重要的事。
我曾經以為,效率就是多工。於是我總是同時想十件事:靈感、創作、回覆、未來的方向……腦袋像是一台不關機的電腦。
直到後來我才懂,真正的專注其實是一種溫柔——是允許自己一次只做一件事。當我專注在那個「唯一」的當下,整個人反而變得安靜、清楚,而那些我以為會消失的靈感,也在沉靜裡一一回來。
現在的我更願意給自己一些「慢下來」的時光:散步、泡澡、曬太陽、發呆。那不只是休息,而是一種重新連線。當身體放鬆,時間也跟著流動,所有事都慢慢回到了對的位置。
③ 提振活力:管理能量,而非時間 🌞
要「生時間」,其實要先「養能量」。專注的大腦,需要被好好照顧。
書中提到: 「藉由運動、食物、睡眠、沉靜和面對面的時光,讓大腦重新充電。」
我深有同感。當我沒睡飽或太焦慮時,即使訂了再多目標也難以實踐。後來我發現去運動、曬太陽、泡澡、靜坐、或與信任的人說話,都能讓能量重新流動。
當身體的狀態變好,時間也變得更順,靈感與專注自然會回到生活裡。
④ 反省:調整與改進,讓系統更穩 🪞
「反省」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但它其實是所有成長裡最關鍵的環節。
每天花一點時間回顧自己:今天的活力是否充足?有沒有替「精華」生出時間?哪些地方讓我感到充實,哪些又該調整?
反省不是責備,而是一種溫柔的檢查。確認自己是否仍走在想走的方向上。
這個過程就像打磨鏡子—— 每天擦亮一點,慢慢就能看清自己在時間裡的樣子。
🌸 不追求完美,只追求行動
書中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追求完美,其實是注意力的一種逃避。」
過去我常想把每件事做到極致,但也因此常陷入卡關與延宕。後來才明白,行動永遠比完美更重要。
不必一次到位,只要每天往前一小步,時間會在你不知不覺間堆疊出成果。
就像雕刻木頭—— 每天刻一刀,慢慢磨終會刻出心裡那個想要的形狀。
🏷️總結
《生時間》教我的,不只是時間管理,更像是一種「選擇」: 選擇專注的方向,選擇照顧自己的方式,選擇在混亂的世界裡留白與覺察。
當我每天為那件「最重要的事」留出一點時間,我發現自己不再被生活追著跑,而是開始主動地讓時間為我而生。
自我小提問:
✍️ 今天,你的「精華」是什麼?
🌿 你通常在哪個時間段最能專注?
☕ 你願意為自己每天留下一小段「生時間」嗎?
願這篇文字能剛好陪你一段路。
🌟 更多文章都在我的方格子專欄 👉 點這裡
📩 想預約塔羅、紫微斗數、八字、人類圖諮詢 👉 官方 LINE 能直接預約:👉點這裡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支持我持續創作。
🔹 訂閱支持
加入《星辰療癒信》創始會員 🌱
每月 NT$99,就能閱讀【星辰解盤札記】與【感觸隨筆】,以及會員專屬 Q&A 精華。
👉 點我訂閱
🔹 一次性贊助
如果你只是單純想鼓勵我,可以選擇一次性贊助 💖
這會解鎖一些【心路日記/靈感插曲】的小篇章,作為支持回饋。
✨ 謝謝你的支持,讓「星辰療癒」能持續發光,陪伴更多人 🌟
🌿 星辰嶼語 Staryo|@staryowords
💫 文字療癒 × 靈魂成長 × 命理書寫
📎 想看更多靈魂日記與命理文章,歡迎追蹤或收藏這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