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導言:
中國再度啟動「清朗行動」,要求社群平台清除「負面情緒」內容。這項看似維護秩序的舉措,其實揭露出極權最深層的恐懼—對「人性」的恐懼。當國家開始審查情緒、抹除不滿,人民的順從不再是被迫,而是一種被馴化的本能。這不只是治理策略,而是一場潛行於心理的基因改造工程。
一、當「清朗」變成「清空」:極權社會的精神工程
中國自 2021 年起,陸續推動多輪「網絡清朗行動」,涵蓋謠言整治、輿論導控、算法監管與「情緒清理」。而 2025 年的版本,將矛頭直指所謂「惡意挑動負面情緒的內容」,特別強調「不得散播焦慮、抱怨與對社會失望的言論」。
乍聽之下,這似乎只是維護網路秩序的「例行公事」。但我看到的,卻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精神手術。國家不再僅僅控制言論,而是企圖「清洗人性」,讓公民只剩「正能量」的表達權。

這樣的社會,不只是沒有言論自由,而是連「情緒自由」都被收編。當你在發文前會先想:「這樣講會被刪嗎?」、「這樣會影響穩定嗎?」你已經不是在自我保護,而是在自我馴化。
那一刻,審查不再是外在力量,而是內化的反射。人類最自然的「情緒反應」被制度標記為「危險因子」,而那些仍然感到憤怒、悲傷、焦慮的人,會逐漸懷疑自己的「正常性」。
這就是極權的高明之處:當人民開始懷疑自己的感覺,暴政便已經成功。
二、被塑形的情緒:從「不說」到「不敢想」
我曾與幾位中國網友談起這件事,他們表面輕描淡寫地說:「中國人口太多了,不好管嘛。」
這句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權力如何成功把「被管」合理化。當人們相信「順從」是維持秩序的必要條件時,自由便成為多餘的負擔。

而這種心理不是一夜形成的。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愛國宣傳與輿論引導,逐漸構築出一個「安全框架」:
- 批評會引起麻煩,沉默才是智慧。
- 憤怒會被標記,樂觀才算健康。
- 若想被認同,就要「講對話」。
這樣的社會氛圍,使「順從」不再是被迫,而是習慣。
「清朗行動」便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開花結果。它不僅整治網絡言論,更建立一套情緒等級制度:「快樂與服從是安全的;質疑與悲傷是危險的。」
被訓練成不再感受不公的人,也就不再能辨識不公。最終,一整個民族學會「不說」之後,便會學會「不想」;當「不想」成為常態,「清朗」就成了徹底的「清空」。
三、導向性憤怒:當不滿被轉移為愛國激情
極權的穩定,不是靠壓制所有情緒,而是靠重新分配憤怒。「清朗」運動表面是刪除負面內容,實則保留「可控的情緒出口」。人們不能批評政府,但可以辱罵外國;不能罵領導,但可以罵台灣、美國、日本。

這是一場精準設計的心理工程:讓人民以為自己仍然在「表達」,卻不知道那早已是「導向式表達」。這種被重新塑形的憤怒,是國家最廉價、最穩定的燃料。
我接觸過一些中國網友,在討論內政議題時極為克制,但一提到國際事件、尤其是台灣問題,語氣立刻轉為激烈。他們的憤怒帶有一種替代性快感,彷彿只要喊出「外敵當滅」,便能暫時忘卻生活中的壓抑與屈辱。
這種現象,正是奴性的另一面:「當你無法反抗壓迫者,你就學會模仿他的語言,去壓迫別人。」
「清朗行動」所清除的不是仇恨,而是對內的仇恨;所保留的,是對外的狂熱。
四、封建基因的現代化:從皇權到演算法的馴化
五千年的封建歷史,讓中國社會早已習慣「上位者有天命」。從帝王到黨國,權力的合法性從來不是來自人民,而是被包裝成「歷史必然」。如今的「清朗行動」,正是這種封建權威的現代版本。
不同的是,以前是皇帝派密探巡視民間,現在是演算法自動審查;以前靠御史糾彈百官,現在靠大數據標記異議;以前說「犯上作亂」,現在說「影響社會穩定」。

形式變了,本質未變。皇帝換成了體制,宗教換成了意識形態,而人民仍舊是那群被教育「不宜妄議朝政」的順民。
「我常覺得這是一種可怕的遺傳疾病。」
「奴性」在中國,不只是政治現象,而是一種文化基因。它像慢性毒素,從古代的「三綱五常」一路延伸到現代的「核心價值觀」;從「臣服於君」變成「服從於黨」;從「封建禮教」變成「網路文明」。這條血脈如此頑強,連科技都成了它的宿主。
五、作為台灣人的觀察與距離
我之所以寫下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嘲笑中國人,而是想從旁觀者角度凝視那場「精神整肅」。已故作家柏楊所著《醜陋的中國人》一書中指出:他觀察到中國人在長期專制、封建、威權的環境下,形成一種扭曲的民族性格:怯懦、奴性、虛偽、自私、麻木、缺乏公共意識。
我慶幸自己生在台灣,這個仍可爭辯、仍可罵政府、仍可批評社會的地方。我們有自己的問題、弊端與撕裂,但至少還能「感覺」。那種感覺,如:不滿、焦慮、憤怒、反省⋯正是人性仍在呼吸的證明。
中國式的「清朗」讓我意識到,自由並不僅是選舉權、新聞權,而是更深層的「情緒權」。一個社會若不能誠實表達情緒,它的文明再華麗,終究只是巨大的麻木。

而我最害怕的,是那種連「痛」都被教導要掩飾的社會。那不只是失去了自由,更是失去了作為「人」的完整性。
六、結語:當情緒被禁,奴性便成為信仰
「清朗行動」的終極目標,不是讓網路更乾淨,而是讓靈魂更沉默。當一個國家開始審查情緒,它其實在告訴人民:你們不需要思想,只要服從就好。
我曾聽一位中國網友說:「我們沒有選擇自由,但至少還能選擇不說。」那句話聽起來平靜,卻帶著一種絕望的安定感。他們已經不再期待改變,只希望能在沉默中苟活。
這樣的心態,才是極權最穩固的基石。奴性不再靠鎖鏈維持,而是靠習慣延續。「清朗」不只是政策,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個民族如何學會以沉默維持尊嚴,以順從假裝自由。
而我,作為台灣人,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裡,對那片沉默的土地默默凝視。慶幸自己生於此岸,也提醒自己:別讓那種奴性的基因,有一天在我們體內復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