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解百人故事」的訪談計畫中,我遇見了各行各業的學員。這一次的主角,是一位來自半導體產業的工程師佳憲。
他有著 8 年的工程師資歷,同時也是兩個可愛女兒的父親。
從職場的高光時刻,到家庭的轉折,再到離職沉澱時期的自我探索,佳憲的故事,讓我深刻感受到:圖解,不只是筆記技巧,而是幫助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重新找到掌控感的工具。
在數字與文字的世界裡
佳憲過去的工作,主要是處理數據分析。每天面對的,是滿滿的表格、數字、報告。他擅長拆解數據,但在與主管溝通時,卻經常覺得卡卡的:- 報告太冗長,老闆沒耐心看完。
- 討論時花很多時間釐清,但結論總是模糊。
- 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卻講不清楚」。
這樣的落差,讓他感到無力。直到有一次,在離職的空檔期,他接觸到了我們的知識圖解課,才開啟了全新的體驗。
圖解讓溝通更快達陣
「以前要來回拆解很多次,現在用一張圖,老闆一眼就懂。」
佳憲談起學會圖解後的感受,語氣裡有種釋然。
他發現,圖解能幫助他快速捕捉主管要的重點,也能建立共識。過去需要改五六次的報告,現在可能一張流程圖、一個框架就能解決。
對於工程師來說,這不只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信心的累積。
從「記錄」到「思考與行動」
在個人筆記上,圖解帶來的改變更大。
以前,他的筆記只是「單純記錄」:把資料寫下來,卻沒有後續。
學會圖解後,他開始:
- 用框架整理知識
- 把文字分類成關鍵字
- 串聯想法,最後轉換成行動
「筆記不再只是堆疊,而是能推動我去做事。」佳憲說。
九宮格:旅行中的家庭應用
圖解,不只出現在職場,也出現在佳憲的家庭生活。
帶著兩個女兒旅行時,他不再要求孩子寫「流水帳式的日記」,而是用九宮格幫助她們發想:
- 規劃旅行時:用「食、住、行、育、樂」等面向討論。
- 回顧旅行時:九個格子分別寫下印象最深的食物、體驗、伴手禮、交通趣事……
他發現,這樣的方式比單純問「今天好玩嗎?」有效太多。孩子不再只回答「很好吃」「很好玩」,而是能更完整地分享細節。
佳憲笑著說:「不要為難大腦,圖解框架能幫助思考與產出。」
太順利的學習,反而是遺憾
回顧自己的求學生涯,佳憲說自己「一路都太順了」。
國小、國中一路前三名,高中直升國立大學,研究所更是考上中山物理系。
「分數到哪裡,就選哪個科系。」這樣的模式,讓他沒有太多焦慮,也沒有太多探索。
直到上了大學,他才突然意識到:
在全國的菁英環境中,自己不再是頂尖。面對許多天才與學霸,他失去了追求成績的動力,轉而把目標放在「只要能過就好」。
這段經歷,讓他體會到:太順利,反而容易錯過寶貴的機會。
他甚至在研究所畢業後才發現,原來可以修教程,未來能當老師。但那時候一切已經太晚了。
職場的高光與低谷
進入科技業後,佳憲表現亮眼,連續三年獲得「基優工程師第一名」,還從零到一建立部門重要系統。這些成就是他職場的高光時刻。
但真正的挑戰,來自於某次主管請長假,他被臨時指派為代理主管。
第一天就遇到大客戶投訴,報告被罵到改了五六次。他發現自己擅長「做事」,卻不擅長「帶人」。上有老闆的壓力,下有同仁的期待,他卡在中間,感到前所未有的糾結。
更糟的是,那段時間雙親相繼離世,家庭與工作的壓力同時壓上來。
最終,他選擇離職,暫時停下腳步。
離職期間的沉澱與學習
與其說是休息,不如說是另一種學習。
佳憲在這段期間,不只參加了圖解課程,還完成了一門長達近一年的政府 AI 課程(從 2024 年 6 月到 2025 年 4 月)。
他開始嘗試把 AI 與圖解結合:
- 用 AI 生成漫畫
- 設計個人 Q 版角色
- 在社群分享圖解作品

他說:「AI 可以幫忙最後一步,但想法和框架還是要自己先畫。」
這段沉澱,讓他看見了更多可能性。
重返職場,準備好了
隨著原本的主管升遷到更高的位置,佳憲也收到邀請,回到老東家的新部門。這一次,他不再只是那個專注做事的工程師,而是有能力也有心態,承接更多領導任務的人。
「這段時間,我真的準備好了。」他這麼說。
我的感觸
佳憲的故事,讓我想到一句話:真正的成長,往往出現在你離開舒適圈的時候。
他從數據工程師到圖解學員,再到 AI 學習者,最後準備成為新的領導者。每一步都不是直線,而是曲折蜿蜒。但正是這些轉折,讓他有能力迎接未來。
金句小總結
- 圖解,不只是筆記,而是快速達成共識的橋樑
- 不要為難大腦,用框架幫助思考與產出
- 太順利,反而容易錯過探索的機會
- 做事是強項,帶人卻需要新的學習
- AI 幫忙最後一步,核心還是你的想法
- 真正的成長,往往出現在離開舒適圈的時候
建議小行動
佳憲的故事,證明了:圖解能幫助工程師更快溝通,也能幫助父親陪伴孩子,更能幫助自己在轉折中找到新的力量。
👉 如果你也想體驗圖解的力量,歡迎加入每個人的第一堂圖解課:《圖解力全攻略》!
這堂課,會帶你從零開始,累積屬於自己的圖解語言,無論在職場還是生活,都能產生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