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常常將生活描寫成短跑。叫人「搏盡無悔」,叫人爭取時間,機不可失。
那種「搏盡無悔」,猶如香港大型造星節目般,整個賽制設計,教人感覺是熱血、是汗水、是血淚。
那種「機不可失」,猶如炒股的股民般,似是要人24小時保持那種精明眼,需要捉緊每個機會,你才能成功。
讀書如是,成個香港補習風氣,似乎都在渲染你要每分每秒溫習、進步。一試定生死,雖然付出汗水淚水,但都是值得的。
這種熱血和爭取時間,完整呈現在短跑比賽中。衝線的一瞬間,你便成功了,過去多年的訓練也沒白費了。你會看到衝線後很多人抱頭痛哭,這是激動的淚水。
人生是一場短跑嗎?會考中狀元,你就是成功了?偶像比賽拿了冠軍,就是成功抵壘了?股票賺了好幾百萬,財務自由了,你就人生幸福美滿了?
社會盡是描述人生路程是一個的短跑,例如似乎中了狀元入讀醫學院,你的人生就穩定了、有保障了、一生無憂了。可是,大家都會知道,每個人生階段都有其困難和挑戰,總會有事情發生,需要你處理,甚或令到你十分麻煩。
用短跑的視角看人生,那句「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就變得荒謬無比了。心中的OS:短跑才一百米,你還叫我休息?你腦子是否有病?
如果轉用人生是長跑來看,「休息」就變成真理。馬拉松42公里,沒人會蠢得用短跑的爆發力跑步方法去進行。你需要的是分配氣力、保持節奏,適時保充水份,甚或在體力不支時,停下來休息。
你看看,你想想,人生更像短跑還是長跑?沒錯,人生是有階段,正如馬拉松你也可以將每5公里路程定義為一階段,但你不會用爆發力的方法來跑步或過自己人生。
爆炸力的方式過人生,有那種休息似乎是罪惡的想法,這只會累死你自己,身心承受極大痛苦。
人生猶如長跑,而長跑的終點,是死亡。每一個人都參與在長跑之中。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有人在沿途得到獎聲和鼓勵,有人沒有。
人生是長跑,你就不會有與其他人比較心態。馬拉松這種費心費力的運動,大家只要完成到整個長跑,不論快慢,每個人都就是叫成功了。人生這般慢長,途中又多麼挑戰。健康地完成到這個人生,沒拗柴,就叫很厲害了。
這個想法,你就不會有妒忌。盡管他跑得更快,有更多獎聲,你也不會因逞一時之強,故意加速超過他。沒人會在長跑這樣做,你只會繼續保持節奏,由他超過自己。
大家抵達終點,都叫做成功、都是得到完成比賽的肯定。跑得快慢,你來說說,這又有什麼分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