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有帶大家了解自殺者遺族可能會經歷的情緒、想法等心理狀態,這一篇文章我要來說明陪伴自殺者遺族(以下簡稱「遺族」或「他們」)的原則,讓大家知道我們可以怎樣陪伴他們度過上一篇文章提及的複雜心境與情緒。
遺族可能在認識的人剛自殺身亡後,會經歷一陣子的混亂與痛苦,心中可能會對於生命的本質與意義有很多的困惑、對自殺者何以選擇自殺有很多不解,這段時期可能也是遺族人生中的低潮、黑暗期。知道自己身邊認識甚或重視、親近的人自殺,不啻為沉重的打擊。自殺,本身就是一件相當失控、失序的事情,超乎我們日常所能理解或預期的範圍,要帶著這個沉重的打擊回到原先生活的常軌繼續生活,本來就是一件蠻不容易的事情。因此,支持他們「走下去」,問問他們需要怎樣的協助並給予支援,比較能協助他們重新回歸生活的常軌。這樣做勝過於口語上鼓勵他們要「快點」「走出來」或「好起來」,前者的做法更可以讓他們感受到「你在」他們身邊,因而感受到你的陪伴與支持。
二、 可以直接表達「不是你的錯」
相當多遺族會產生愧疚感、自責或遺憾的感覺,會覺得:「是不是那時我不應該講…/做…?不然他就不會尋死了!」「會不會是我當時做了/少做了…,所以才導致他去自殺?」「如果當時我有……就好了!」「是我害的,是我害他死掉的。」對於以上這類的自殺者遺族,直接明確地告知、安撫他們:「不是你的錯,這是他個人的選擇。是他最後決定用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的。」讓他們更能區分出來最終決定自殺也自殺身亡的責任應該是由自殺者本人承擔,而非他們承擔,他們永遠只是陪伴自殺者的人,最終決定以自殺手段結束生命的人,是自殺者自己。有時,一句「不是你的錯」,可以讓他們稍稍釋懷跟解脫。
三、 關心的重點聚焦在「你過得如何?」,而非「他怎麼會自殺?」
遺族常常內在會有的困惑是「他為什麼會自殺?」「他怎麼會自殺?」「他怎麼忍心這樣丟下我?」由於自殺者已經身亡,以上這些問題皆已不可考,如果一直和遺族圍繞在以上的話題上,很可能只會陷入更多的迷惘與困惑中,甚至有些遺族還會把以上困惑的答案繞回自己身上,懷疑:「會不會他的死,跟我有關?」「是我害的嗎?」如此一來,遺族可能會沉浸在自責與罪惡感之中,感到痛苦、無力。因此,我們在陪伴遺族時,盡量將焦點放在「關心他們的食衣住行、生活近況上」,可以直接詢問:「你最近過得如何?」「最近睡得好嗎?」「最近有好好吃飯嗎?」「最近你想到這件事的時候,你的心情怎麼樣?」「當你心情……時,你都怎麼辦?」讓他們把焦點從自殺者拉回到觀照自己的狀態上,增加他們對自己精神/情緒狀態的覺察,以利後續的自我照顧。
四、 對遺族的情緒不帶批判或評價,接納遺族各種情緒表現
遺族的情緒感受和情緒表現可能很多元,有可能是:麻木、哭不出來、沒感覺、無力、絕望、沒動力,也可能是哀痛欲絕、自責、難過,也可能是對人發火、怪罪他人害死了自殺者,也有可能會有歡笑、微笑、苦笑、過度熱情的時候,甚至也有遺族心中會想:「他死了也好」、「他這樣就解脫了,替他開心」,然後發現自己這樣想時,又覺得有點抱歉或不應該。任何情緒感受和表現都是可能的。如果要陪伴遺族,就要接受他們情緒感受與情緒表現的多種可能性,不批判也不評價,盡可能地保持平靜、穩定地聽他們說、陪伴他們去感受、消化不論是什麼的情緒。
五、 容許他們永遠的悲傷、與悲傷共存
一個人的死亡,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難過、悲傷的事情,更何況是以自殺這麼特殊、決絕的方式結束生命,更可能讓遺族面臨無以名狀的複雜感受,包括持續性的悲傷。這種悲傷不會消失。因為人死了,一去不復返了;因為是自殺者自己決定了結生命的,再怎麼勸他,他都已經勸不回也來不及了!這是何等的哀傷啊!就像上一篇文章說的「自殺者自殺身亡的回憶,會伴隨自殺者遺族至少20年的時間。」想到他已經自殺身亡的哀傷,很可能也會隨著回憶的存在,伴隨他們十幾、二十年以上,只是後期難過、悲傷的程度可能沒有像剛開始得知消息的半年、一年那麼難過而已,又或者,難過程度會隨著人生不同階段遇到不同的重大事件而改變而已。遺族心中的悲傷永遠都在,允許他們能夠永遠都有悲傷,永遠都能與悲傷共存,可以帶著悲傷繼續過往後的人生,是非常核心的陪伴精神。
六、 陪伴遺族整理回憶或遺物
遺族與自殺者之間可能有很多回憶,而這些回憶都會觸發遺族深刻的情緒;自殺者生前有使用過的東西,有些東西還留在遺族身邊,或者與自殺者相關的照片、物件,我們都稱之為「遺物」。遺族看到這些遺物,多少也會勾動起一些回憶與情緒。如果可以陪伴遺族整理抽象的回憶,聽他分享他與自殺者生前相處時經歷的重大事件,扮演一個良好的聆聽者,陪他探究這些過往經驗對他來說的意義,會是一個很好的回憶與情緒的梳理。如果可以陪伴遺族整理遺物,陪伴他們一起思考:這些遺物可以怎樣收納?要收起來?還是放在哪裡?看到…遺物的感覺是什麼?同樣的,以上過程也會是針對回憶與情緒很好的梳理。不管是陪他們整理回憶還是遺物,都能讓他們感受到陪伴,還有你的關心與支持,也可以讓他們的情緒有一個出口。
七、 協助他們說出還來不及說出的話
如果你跟遺族比較熟,又或者你是心理/助人專業工作者,在陪伴遺族或提供遺族專業服務時,可以在遺族覺得安心、情緒較為平穩也信任你的情況下,詢問遺族:「如果他(自殺者)現在就在你面前,你會想要說什麼?」很多遺族會有未竟事務(見備註一),有很多話還來不及說,自殺者就走了;有很多事情還來不及做,自殺者就已離世了;有很多想像的未來,還沒有機會跟自殺者一起去經歷,沒想到就已人去樓空,再也沒辦法一起去做了。因此,以心理治療的角度,我們要協助遺族把未竟事務「做完」,才可以消解心中的遺憾。最簡單操作的方式,就是引導、協助他們說出還來不及對自殺者說出的話。當他們可以有機會在一個比較安全的情境下,說出自己還來不及說出的話,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向自殺者好好告別的機會,把想說的話說完,生死兩相安。
l 備註一:「未竟事務」是心理學中說的「未完成的事」,意指過往人生中沒有被妥善處理、沒能好好告別的人事物。若未竟事務沒有好好處理,會在心中持續殘存或發酵,可能會在心中留下遺憾。
l 備註二:若讀者對「自殺者遺族」的議題有興趣,想閱讀相關的資訊,甚至想參加相關的心理支持活動,可參考「社團法人台灣遺族親友關懷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