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效率」被過度追求的時代,多工(multitasking)幾乎成了一種被美化的能力。
同時回訊息、聽Podcast、開會、打報告、回想晚餐要吃什麼——好像越能同時處理越多事,就代表越厲害。
但,我們的大腦真的能這樣運作嗎?
多工與單工的科學差異
從神經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大腦其實沒有辦法真正「同時」專注在兩件複雜的任務上。
你以為的多工,其實是大腦在極快速地「切換焦點」(task switching)。
這種切換需要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與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不斷接手、判斷、重新分配注意力,每一次切換,都像電腦在切換程式視窗——需要重新載入、重新集中,會消耗能量,也會帶來認知上的延遲。
心理學家實驗發現,當人們嘗試同時處理兩項認知任務時,錯誤率會上升 40%,完成時間增加 50%。
也就是說,「多工」不但不會讓你更快,反而讓你更累。
大腦在切換任務時的負擔
想像你正準備寫一份報告,突然跳出一則訊息:「晚點要不要吃火鍋?」
你迅速回覆後再回到報告,但剛剛那段思考的脈絡已經斷了。
這時候,大腦需要幾十秒甚至幾分鐘,才能回到剛才的專注狀態——這段時間,就叫「注意力復原期」。
🌟長期的頻繁切換,會導致:
-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負荷過高
- 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讓人感到焦躁
- 無法進入深度思考(deep work)狀態
我們的神經系統就像是一條道路,頻繁的切換就像紅綠燈閃爍不定——車流永遠無法順暢,最終只剩下疲倦和焦慮。
如何練習有效的單工工作法
「單工」(single-tasking) 並不代表要把世界隔絕,而是訓練自己一次只對一件事「全然在場」。
以下幾個小練習,或許能幫助你:
1️⃣設定明確時間區塊(Time blocking)
為不同任務劃出固定時間,比如:30 分鐘專心寫報告,不看手機、不開通知。
時間到了再休息 5 分鐘,讓大腦有節奏地切換。
2️⃣關閉多餘的感官刺激
降低背景音樂、訊息通知,讓環境成為「專注的默契」。
研究指出,環境噪音會讓專注力下降約 15%。
3️⃣建立「進入專注」的儀式
每次開始專注前,做一個固定的小動作:泡一杯茶、深呼吸三次、打開固定的文件。
這些動作會成為「專注開關」,幫助大腦進入狀態。
4️⃣善用清單,而非同時開啟
把想做的事情都寫下來,依序完成。
當你一邊工作、一邊想著下一件事,大腦會不斷分配資源,讓注意力無法集中。
5️⃣允許自己慢一點
單工不是慢,而是穩。
當你真正全心投入一件事時,效率會比想像中更高,也更有成就感。
📩留給你的一封小問候
如果你也常常覺得「好忙,但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或許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太努力地在「切換」。
給自己一點空間,允許專注,也允許空白。
有時候,生活真正的進展,不是在加速,而是在放慢。
👀我也想聽聽你的分享…
你覺得自己是「多工派」還是「單工派」呢?
在嘗試專注時,你最容易被什麼事情分心?
歡迎在留言裡分享你的經驗,我會慢慢看,也許能從你的故事裡,找到下一篇文章的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