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好像都活在一個「過度思考」的時代。
手機沒放好會想:「是不是忘了帶?」 傳訊息沒回會想:「是不是我哪裡講錯話?」 甚至連一個普通的日子,也會被腦袋裡的聲音切割成無數碎片。
現代人的焦慮,不一定是來自做太少,而是想太多。
一天腦袋裡平均有多少未完成的想法
有研究指出,一個人每天會產生超過六千個念頭,而其中大部分都不會被完成。
但我們的腦並不知道哪些是「想想就好」,哪些是「需要行動」的,於是每個想法都被暫時儲存在腦中,像一台永遠沒關機的電腦。
你或許也有這樣的經驗:
晚上準備睡覺時,腦袋卻開始播放「明天要做的事清單」。
明明白天忙了一整天,卻還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完成。
這就是「未完成效應」(Zeigarnik Effect)——當一件事還沒被處理完時,腦袋會自動標記它為「待辦」,提醒我們別忘了。
只是,當待辦太多時,這個提醒就變成了一種噪音。
「想太多」其實是對掌控感的渴望
大部分的「想太多」,其實是我們想掌控不確定的事。
擔心考試成績、害怕別人不喜歡、焦慮未來的選擇……這些想法看似煩人,其實都源自於我們想讓一切變得可預測。
但人生不是一條線性的劇本。
有時,我們越想控制,就越容易陷進恐懼的泥沼。
我曾經在準備報告的前幾天失眠。
並不是因為時間不夠,而是我腦袋不停模擬「如果我講不好怎麼辦」、「如果老師問我我答不出來怎麼辦」…… 我把一件還沒發生的事,在腦裡重播了幾十次,最後我發現,我不是在準備報告,而是在準備害怕。
想太多的根源,不是懶惰,也不是缺乏自信,而是「害怕失去掌控」。
但矛盾的是——真正的平靜,往往來自承認自己無法完全掌控一切。
「三步清腦法」讓自己安靜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再想更多,只需要給想法一個出口。
這裡分享我常用的「三步清腦法」,幫助自己從混亂的思緒裡抽離出來。
Step 1. 寫下
拿一張紙,或開啟筆記軟體,把腦袋裡的一切都寫出來。
不需要整理,不需要邏輯,只要把它「倒出來」,就像把一個滿到溢出的抽屜全部清空,先讓自己能看見裡面有什麼。
Step 2. 篩選
從那些寫下來的想法中,挑出三類:
- 可以馬上行動的事(ex. 回訊息、繳交作業)
- 需要規劃的事(ex. 專題、長期計畫)
- 其實只是情緒的事(ex. 我怕我不夠好)
這一步是最重要的,因為你會發現,腦中70%的「想太多」其實屬於第三類——那些無法被解決的念頭,只能被理解。
Step 3. 放下
對於「情緒的事」,不需要逼自己解答。
你可以對自己說:「這件事我先放在這裡,等我有力氣再回來看。」 光是承認它存在,腦袋就會鬆一口氣。
放下,不是逃避,而是給思緒一個緩衝區。
因為有時候,思考的疲勞並不是因為想得不夠清楚,而是想得太密不透風。
睡前的「思緒清單」練習
我習慣在睡前寫一張「思緒清單」(Mind Dump)。
不是寫代辦事項,而是寫——我今天在想什麼。
有時寫下來的是:
「我今天好像又拖延了。」「我覺得自己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明天要早點起床。」
寫完之後,我會在最底下加一句話:「這些念頭明天再說。」
這個動作的意義在於:
告訴大腦,「今天的思考已經下班了」。
如果你也常被思緒卡住,試試這個小練習:
拿出一本專屬的筆記本,每晚睡前寫下五個讓你掛心的念頭,然後關上筆記本,不再往回看。
你會發現,很多焦慮根本撐不過明天早晨。
思考不該是雜音,而是方向盤
我們無法讓腦袋不思考,但可以選擇讓思考「有方向」。
想太多,常常是因為我們忘了思考的目的。
當思考只剩下擔心,它就成了雜音; 但當思考是為了了解自己,它就會變成方向盤。
下一次當你又陷入「想太多」的迴圈,不妨停下來問自己:「我現在在思考,還是在擔心?」
只要能分辨這兩者,腦袋就會慢慢安靜下來。
📩留給你的一封小問候
有時候,安靜不是要逃離世界,而是回到自己身邊。
如果最近的你也被各種想法壓得喘不過氣,請記得—— 不需要馬上釐清所有答案,有時暫時的不清楚,也是人生的一種節奏。
你可以慢一點、亂一點,也可以讓自己歇一會。
重要的是,不要忘記,你的思緒是你的一部分,但你不是它的囚犯。
👀我也想聽聽你的分享…
你會在什麼時候特別容易「想太多」?又是什麼方法,讓你重新找回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