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充斥著分裂、不信任與負面新聞的時代,我們是否曾暗自懷疑,人性的光明面只是一種天真的幻想?當世界彷彿陷入「憤世嫉俗」的惡性循環,我們是該隨波逐流,戴上冷漠的盔甲,還是能有另一種更聰明、更有力量的活法?
此刻,我們需要聆聽一個來自科學界的清晰聲音——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Jamil Zaki。他並非空談希望的夢想家,而是一位透過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嚴謹探究人類同理心與善良本質的學者。他將帶領我們直面這個時代的心理瘟疫,並用令人信服的證據告訴我們:希望,不是無知,而是一種看清現實並選擇改變未來的智慧。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介紹這位「為善良而戰」的心理學家,並梳理他一場精采演講的核心內容,看他如何拆解「憤世嫉俗」的陷阱,並為我們指出一條可行的突圍之路。演講核心論點
Zaki 教授的核心論點是:憤世嫉俗(認為人性自私、不可信)並非一種更聰明、更看清現實的表現,反而是一種會自我實現、毒害我們與社會的心理陷阱。我們可以透過主動「選擇希望」來打破這個陷阱,並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1. 問題的開端:我們為何變得憤世嫉俗?
- 時代背景: 全球疫情、政治分裂、資源分配不公等問題,讓許多人感到無力與失望。
- 數據佐證: 美國相信「多數人可被信任」的比例,從 1972 年的 45% 暴跌至 2018 年的 30%。
- 個人掙扎: 即便身為研究人性光明面的心理學家,Zaki 本人也在 2020 年陷入了憤世嫉俗的情緒,感覺自己像個「騙子」或「傳真機銷售員」。
2. 關鍵發現:憤世嫉俗不是「看清現實」,而是「形塑現實」
- 漁村實驗: Zaki 引用一個關鍵研究:巴西兩個漁村因捕魚方式不同(需合作的海洋捕魚 vs. 獨自作業的湖泊捕魚),形成了「信任合作」與「競爭猜疑」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這證明所處的環境(社交世界)會像黏土一樣,把我們塑造成信任或憤世嫉俗的人。
- 當代社會如同「湖泊漁村」: 當前社會的高度不平等與不公正,彷彿將我們置於一個鼓勵自私的環境中,促成了憤世嫉俗的蔓延。
3. 打破迷思:憤世嫉俗並不「聰明」
- 普遍誤解: 70% 的人認為憤世嫉俗者更聰明,85% 的人認為他們更擅長識破謊言。
- 研究打臉:
- 憤世嫉俗者在認知測驗表現較差、收入較低、在談判中更容易輸。
- 他們在辨別說謊者方面表現更糟,因為他們預設所有人都是騙子,反而無法找出真正的壞人。
4. 「憤世嫉俗陷阱」的惡性循環
憤世嫉俗會創造出它自己所恐懼的現實:
- 行為: 憤世嫉俗者因害怕受傷,而先拒絕親密、懷疑他人、監視同事。
- 結果: 他人感受到敵意後,也會以自私的行為回應。
- 自我實現: 這正好「驗證」了憤世嫉俗者「人性本惡」的預設,使他們更深陷於一個充滿「壞蛋」的故事中。
Zaki 的研究進一步展示了這個陷阱的具體危害:
- 快樂零和謬誤: 認為快樂是有限的(你快樂,我就會不快樂),導致不願幫助他人,結果自己反而更不快樂。
- 政治同理心缺失: 將政治視為戰爭,放棄同理心,導致不願與不同陣營溝通,加劇社會分裂。
5. 解決方案:我們可以「選擇希望」,改寫故事
Zaki 的實驗證明,我們可以透過改變「敘事」來跳出陷阱:
- 實驗介入: 他們讓受試者閱讀不同的文章:
- 憤世嫉俗組: 讀到「同理心是弱點」。
- 希望組: 讀到「同理心是優點」。
- 驚人結果: 僅僅一篇文章,就顯著改變了人們在槍枝管制議題上與對手的溝通方式。希望組的訊息更理性、更具同理心,也更有說服力,更能改變對手的想法。
- 核心啟示: 如果憤世嫉俗的故事會成真,那麼充滿希望的故事也一樣能成真。
6. 結論與行動呼籲
- 憤世嫉俗的本質: 它不是系統升級,而是「心靈的惡意軟體」。
- 我們的責任: 我們可以選擇「懷疑但懷抱希望」——在相信人之前要求證據,但相信他們有能力變得更好。
- 具體行動:
- 主動關注媒體忽略的仁慈行為。
- 在社區、團體中尋找志同道合的人。
- 用「集體的樂觀」建立互助團體,打造現代的「海洋村落」。
- 最終信念: Zaki 將憤世嫉俗比喻為「心理流沙」,越掙扎陷得越深。他鼓勵大家:
「你要想辦法脫身,找到一些對人類的信念,別忘了回過頭伸出手拉一把其他陷在裡面的人。」
他強調,樂觀不是過時的遺物,而是讓我們能更清晰看見未來、建造美好未來的關鍵工具。
這場演講不僅診斷了時代的病症(憤世嫉俗),更提供了充滿科學依據的解方(主動選擇希望)。它告訴我們,未來的樣貌並非注定,而是由我們共同「訴說的故事」所塑造的。選擇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我們就能一步步將其實現。
Jamil Zaki 教授介紹
Jamil Zaki 是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史丹佛社會神經科學實驗室的主任。他是一位在心理學領域,特別關注人類社交與情感連結方面,極具影響力的學者與公眾溝通者。
核心研究與貢獻
他的研究主要圍繞在兩個相互關聯的主題上:
- 「同理心」是可以鍛鍊的
Zaki 教授的研究挑戰了「同理心」是一種固定天賦的觀念。他透過科學實驗證明,同理心、善良和關懷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透過練習來增強。他將自己的實驗室比喻為 「同理心健身房」 ,在裡面設計各種方法,幫助人們「鍛鍊」自己的關懷與理解能力。 - 對現代「憤世嫉俗」瘟疫的探索
近年來,他深入研究「憤世嫉俗」——即人們對自己、他人和社會失去信任與信心的現象。他發現,憤世嫉俗是一種現代心理瘟疫,它會傷害個人心理健康、破壞人際關係、侵蝕文化,並且正在快速蔓延。 - 然而,他帶來了充滿希望的訊息:透過理解憤世嫉俗的成因,我們可以對抗它。我們能夠重建對彼此的信任,共同努力打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公眾影響力與著作
除了學術研究,Zaki 教授也積極投身於科學推廣,致力於向公眾傳播心理學知識:
- 專欄作家:他曾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華爾街日報》和《紐約客》等極具影響力的媒體上,撰寫關於同理心與善良心理學的文章。
- 作家:他在 2019 年出版了第一本書 《The War for Kindness》(為善良而戰) 。這本書廣受好評,被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譽為「一本廣泛而實用的、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指南」。
Jamil Zaki 教授是一位將深奧的心理學研究轉化為實用行動方案的先驅。他不僅告訴我們人類天生具有連結與關懷的能力,更提供了具體的方法來培養這些能力,並對抗當前社會中蔓延的冷漠與不信任。他的工作核心在於一個強而有力的信念:我們可以透過主動的選擇和練習,讓自己和他人都變得更善良、更有連結感。
結語
Jamil Zaki 教授的工作,為我們這個充滿懷疑的時代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地圖。他沒有否認世界的複雜與黑暗,而是用科學告訴我們:憤世嫉俗並非更深刻的認知,反而是一種會自我實現的心理陷阱,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共同創造了那個我們極力想逃離的冷漠世界。
然而,他的研究也帶來了最振奮人心的啟示:我們有能力改寫這個故事。 如果憤世嫉俗的敘事會成真,那麼充滿希望的敘事也同樣可以。正如他所比喻的,我們不必深陷於憤世嫉俗的「心理流沙」,而是可以主動選擇相信,並伸出手將他人一併拉出。
他的演講不只是一場知識的洗禮,更是一項行動的號召。樂觀,在他看來,不再是天真的代名詞,而是建造更美好未來最關鍵的基礎設施之一。從理解我們大腦中同理心可像肌肉般鍛鍊,到認知到我們每一次的信任與合作都在為社會這個「大型故事」貢獻情節,我們每個人都成了改變的起點。
讓我們記住 Zaki 的提醒:未來的樣貌,取決於我們此刻選擇相信什麼樣的故事,並如何一起訴說它。選擇希望,就是選擇了那個我們真正渴望生活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