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你是否也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手指無意識地滑開手機,即使沒有新通知,也忍不住一再刷新頁面;原本只想看五分鐘的短片,回過神來卻發現一小時已悄然流逝。我們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卻也隱隱感到一種時間與注意力被掏空的疲憊。
這不是個人的意志力問題,而是背後有一套深諳人性的設計邏輯。紐約大學心理學與行銷學教授 Adam Alter,正是這位為我們解碼當代困境的引路人。他以紮實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為基礎,像一位現代的「偵探」,挖掘出潛藏在我們螢幕背後,那些驅使我們不斷點擊、滑動的隱形力量。本文將帶您認識這位思想先驅,並深入剖析他那一場名為《為什麼我們會對科技上癮?》的精彩演講,看他如何從一個「科技巨頭不讓孩子用iPad」的驚人發現開始,帶領我們看清問題,並找到重奪生活主導權的實用策略。
演講核心主旨
Adam Alter 透過這場演講揭示了一個關鍵矛盾:科技產業的領導者深知其產品的潛在危害,因此嚴格限制自己家人使用;然而,一般大眾卻在沒有「煞車」機制的情況下,讓螢幕大量侵蝕了我們最寶貴的個人時間。 他並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幫助我們奪回人生的主導權。演講結構與重點整理
第一部分:引人深思的開場——「吃狗食」的例外
- 核心比喻:「使用自家產品」(吃狗食)
- 在商業界,這代表對自家產品有信心,願意親自使用。
- 關鍵發現:科技產業是這個規則的「例外」
- Alter 指出,以螢幕為基礎的科技產業中,許多領袖並不讓自己的家人使用產品。
- 舉例一: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2010年發表iPad後,受訪時坦言他的孩子沒有用過iPad,因為他限制孩子在家中使用電子產品。
- 舉例二: 矽谷的半島華德福學校禁止學生在八年級前接觸螢幕,而高達75%的學生家長是矽谷的高階技術主管。
這個開場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強烈的對比,引發聽眾的好奇與反思:為什麼最了解這些產品的人,反而最害怕它們?
第二部分: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在螢幕上花了多少時間?
Alter 將一天24小時拆解成幾個區塊,並用視覺化的長條圖來說明問題:
- 固定不變的區塊:
- 睡眠: 約7.5-8小時
- 工作: 約8.5-9小時
- 維生活動: 約3小時
- 最關鍵的區塊:個人時間
- 這段時間是我們用來發展嗜好、建立親密關係、思考人生、發揮創意的「神聖」時間,是構成我們獨特人生的核心。
- 觸目驚心的變化:
- 2007年(iPhone問世): 個人時間中只有一小部分被螢幕佔據。
- 2015年: 螢幕使用時間大幅增加。
- 現在(演講當時): 個人時間的絕大部分都被螢幕填滿,僅剩下「非常狹窄」的黃色區塊是真正屬於我們的、無螢幕的時光。
第三部分:深入剖析——我們如何使用螢幕時間?
Alter 進一步分析,我們在螢幕上的時間品質如何。他將應用程式分為兩大類:
- 讓我們感覺「良好」的應用程式:
- 類型: 放鬆、運動、天氣、閱讀、教育、健康。
- 使用時間: 平均每天僅花 9分鐘。
- 讓我們感覺「不快樂」的應用程式:
- 類型: 約會、社交網路、遊戲、娛樂、新聞、網路瀏覽。
- 使用時間: 平均每天花費 27分鐘,是前者的3倍。
核心結論: 我們花了三倍的時間在那些讓我們不快樂的活動上,這顯然很不明智。
第四部分:問題的根源——「停止提示」的消失
Alter 提出一個關鍵的心理學概念:停止提示。
- 二十世紀的媒體充滿停止提示:
- 報紙/書籍/雜誌: 讀到最後一頁或章節結束,自然會放下。
- 電視節目: 每集結束,必須等待下一週。
- 二十一世紀的數位媒體「沒有停止提示」:
- 無窮無盡: 社群媒體的動態牆、影音平台的自動播放、永不停歇的新聞推播和電子郵件。
- 結果: 我們失去了自然停下來的信號,導致無意識地不斷滑下去。
第五部分:解決方案——如何為自己創造「停止提示」?
Alter 從企業與個人層面提出解決方案:
- 企業的優秀範例:
- 荷蘭設計公司: 每天下午六點,辦公桌會升到天花板上,強制工作停止,空間轉為瑜伽教室或舞廳。
- 德國戴姆勒汽車: 員工度假時,系統會自動刪除在此期間收到的郵件,並通知寄件者,讓員工能真正斷開工作。
- 給個人的實用策略:
- 建立個人的「停止規則」: 與其規定在特定「時間」不用手機(因每天狀況不同),不如規定在特定「場合」不用手機。
- Alter 的個人規則: 「我絕對不會在餐桌上用手機。」
- 執行方法: 將手機放在遠處,從物理上隔絕誘惑。
- 初期感受: 會經歷「錯失恐懼症」,感到掙扎。
- 長期效益: 就像戒除成癮物,習慣後會發現生活變得更豐富、對話更深入、與身邊人的連結更真實。這個好習慣會自然擴展到其他生活領域(如起床後第一小時不用手機、週末開啟飛航模式)。
第六部分:有力的結尾——開車的比喻
Alter 用一個優美的比喻總結:
使用螢幕就像在一条快車道上將油門踩到底。你可以選擇只是路過美景並從車窗拍照,也可以選擇特別把車停在路邊,踩下煞車,走下車,感受腳下的沙子,讓海水漫過腳踝。
他鼓勵我們選擇後者,因為親身沉浸於當下的體驗,才能讓人生更豐富、更有意義。
總結:這場演講給我們的啟示
- 意識到問題: 我們花在螢幕上的時間遠超乎想像,且多數用在讓我們不快樂的事情上。
- 理解機制: 科技產品透過「移除停止提示」的設計,使我們行為成癮。
- 借鑑內行人的做法: 科技精英對自家產品的謹慎態度,是我們應該重視的警訊。
- 採取行動: 主動為自己建立「停止規則」,在特定場合(如用餐、睡前)隔離手機,重新擁抱線下的真實生活與人際連結。
這場演講不僅診斷了數位時代的集體困境,更提供了簡單而強大的心理工具,幫助我們在科技的洪流中,為自己打造一個避風港。
Adam Alter 簡介
Adam Alter 是一位傑出的心理學家、行銷學教授和暢銷書作家。他的核心研究與著作,都圍繞著一個主軸:探討我們身處的環境(無論是數位世界還是實體世界)如何以我們未曾察覺的方式,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思考、感受和行為。
身份與背景
- 學術職位: 他是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的行銷學副教授,並附帶心理學的任命。
- 教育背景: 擁有普林斯頓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
- 專業領域: 社會心理學、判斷與決策、行銷學。
核心研究主題與貢獻
他的研究主要可以從他的兩本知名著作來理解:
1. 《不可抗拒:令人上癮的科技與讓我們沉迷的企業》(Irresistible)
這本書讓他廣為人知,並精準地回應了您提到的「我們為何不停檢查手機」這個問題。
- 「行為成癮」的普及化: Alter 提出,現代社會的許多問題,如無時無刻滑手機、沉迷社群媒體、瘋狂追劇、過度網路購物等,不僅是壞習慣,更是一種行為成癮。它們與物質成癮(如酒精、毒品)在大腦中觸發的獎勵路徑是相同的。
- 成癮的六大要素: 他剖析了這些科技產品和平台是如何被設計來讓我們上癮的,歸納出六個關鍵要素:
- 誘人的目標
- 積極且即時的回饋
- 漸進式的進步
- 愈陷愈深的挑戰
- 未解決的緊張感
- 強大的社會連結
- 「停止」機制的消失: 他提出一個關鍵觀點:傳統的成癮行為(如看電視、讀實體書)有一個天然的「停止訊號」(例如:節目播完了、章節讀完了)。但數位世界是無窮無盡的(無限滾動、自動播放下一集),這使得「停止」變得異常困難。
2. 《粉紅色牢房效應:潛藏在身邊的無形力量,如何改變我們的想法、感受與行為?》(Drunk Tank Pink)
這本書展示了他研究的另一面,探討實體環境中的微妙線索如何影響我們。
- 環境的隱形力量: 書中列舉了大量有趣的研究案例,證明顏色、名字、溫度、符號等看似無關緊要的因素,會在不經意間影響我們的:
- 表現與競技能力
- 購買決策
- 對他人的看法與互動
- 創造力與思考模式
- 書名由來: 書名源自一個經典研究:將監獄牢房漆成特定的粉紅色(後來被稱為「貝克米勒粉紅色」),竟然能暫時性地降低囚犯的攻擊性。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環境色彩的強大心理效應。
為什麼你應該聽聽他的觀點?(Why you should listen)
- 科學基礎堅實: 他並非空談理論,而是以嚴謹的社會心理學實驗和研究數據作為論述的基礎。
- 高度相關性: 他的研究主題直指當代人的生活核心困境——我們與科技的關係。每個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幾乎都能從他的見解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 提出解決方案: 他不僅指出問題,在《不可抗拒》一書中也提供了個人與社會層面如何對抗行為成癮的具體建議,例如:為數位產品設計「停止訊號」、重新擁抱無聊、找回線下真實互動等。
- 優秀的溝通者: 他是一位非常受歡迎的TED講者,擅長將複雜的心理學概念,用生動的故事和案例轉化為普羅大眾都能理解並感同身受的內容。
Adam Alter 像一位導遊,帶領我們看清那些在背後驅使我們行為的隱形腳本——無論是手機App上精心設計的鉤子,還是我們周遭環境的色彩與符號。理解這些力量,是我們在數位時代重奪自主權的第一步。
結語
Adam Alter 的洞察,如同一道強光,照亮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數位生活背後隱藏的運作機制。他讓我們明白,那股「無法放下手機」的衝動,並非軟弱,而是一場精心設計與人類本能之間的不對稱戰爭。
然而,他的訊息最終是充滿力量的。他並非要求我們全面拋棄科技,而是倡導一種更具「意識」的使用方式。透過理解「停止提示」的原理,並主動在個人生活中建立界線——無論是晚餐時的無手機規則,或是週末的飛航模式——我們就能從被動的「使用者」,轉變為主動的「掌控者」。
下次當你發現自己又不自覺地滑開手機時,不妨想起 Alter 的比喻:你是要繼續在人生的快車道上呼嘯而過,從車窗匆匆一瞥美景?還是願意勇敢地踩下煞車,走下車,感受腳下沙子的溫度,讓真實世界的海浪浸濕你的腳踝? 這個選擇,決定了我們生活的質感與深度。奪回控制權,從來都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