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 11 個思考:揮別迷茫、焦慮,重寫人生下半場劇本--讀《經理人月刊》2025年10月號

更新 發佈閱讀 15 分鐘

人到中年,面對已經過去的人生風景,你是否開始問自己:「接下來的幾十年,我還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工作二十多年,如今已在職場站穩腳步,有些成就,但卻感覺愈來愈疲倦。年輕時充滿熱情的夢想,逐漸被「穩定就好」取代。看著日曆上密密麻麻的行程,你開始懷疑:「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你並不孤單。

幸福感低落,迷茫焦慮的中年世代

根據2008 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與英國華威大學兩位經濟學家大衛布蘭奇弗勞爾與安德魯奧斯沃的研究:人類的幸福程度隨著年齡增長呈現微彎的U型曲線,最低點是46歲,2020年布蘭奇弗勞爾再度發表搜集更多數據之後的結果:更多國家的人的幸福感同樣呈現U型曲線:最低點在47.2歲~48.2歲。中年困惑不是個人問題,而是這個時代共同面對的人生課題。

但換個角度想,中年也可以是人生最有力量的階段。你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與資源,對自己和世界有更清晰的認識,這些都是年輕時尚未具備的優勢。

這一期的《經理人月刊》封面專題是「中年的11個思考」,結合心理學、管理學與實務案例,為讀者拆解中年轉型的完整地圖。我有幸接受《經理人月刊》的採訪,好奇他們為何要做這個題目?「在《經理人月刊》創刊時30多歲的年輕經理人讀者們,現在也已經是40好幾的中年人了,我們想為這群跟著雜誌一同成長的讀者們做這個題目。」

媽,我上雜誌了 :P

媽,我上雜誌了 :P

我覺得這個想法真的很棒,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11個思考。

思考一:接受自己的平庸

我們花了大半輩子追求卓越、證明自己,到了中年才發現:原來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但這不是失敗,而是一種解放。

為什麼接受平庸如此重要?

當我們不再把「傑出」當成唯一標準,才能真正看見自己擅長什麼、享受什麼。那些讓你感到從容的事情,可能才是你真正的天賦。中年的課題不是「成為什麼」,而是「與自己共處」。

【轉型行動】:

  1. 放下「人設」的束縛:放下那個不斷追求成功的「超人」人設,接受自己也是一個需要休息、會犯錯的凡人。
  2. 釋放負面情緒:寫下讓自己後悔的事,揭露自己真正的想法與感受。但不要過度批判自己,嘗試轉換成第三者客觀視角,幫自己找到下一步。
  3. 執行「失敗反思」:用「失敗履歷表」坦然面對職涯、投資、家庭中的挫折。從失敗中提煉出經驗,這是中年最重要的資產。

思考二:找回人生規畫主導權,擺脫 KPI 式生活

許多中年人的困境來自「目標導向思維」——總是為了達成某個 KPI(升遷、加薪、買房、孩子考上好學校)而活,卻忘了問自己:「這些真的是我要的嗎?」

什麼是 KPI 式生活?

  • 以外在標準評價自己(職位、收入、社會地位)
  • 永遠在追逐下一個目標,無法享受當下
  • 把人生當成待辦清單,完成一項劃掉一項
  • 忽略內在感受,只在乎外在成果

該如何奪回主導權?

人生不該只有「升、等、加、置、達成」的 KPI,而應該思考什麼能為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去從事那些讓自己感到充實、愉悅、有意義的活動。

【轉型行動】:

  1. 盤點時間分配:記錄自己的時間使用,標記哪些活動是「真正讓你快樂的」,哪些是「為了 KPI 而做的」。
  2. 把「完成目標」改為「持續體驗」:不以達到某個終點為目標,價值來自於不斷投入與探索。

思考三:與其感嘆時不我予,嘗試讓經驗發揮更大價值

生物學家達爾文 在 50 歲發表了曠世巨作《物種起源》,成就了他一生的學術地位。但他在人生下半場卻感到抑鬱寡歡,因為自覺意志與體力都比不上年輕時期,

中年人的最大優勢是什麼?

英國心理學家瑞蒙卡特爾研究指出:中年人擁有「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這是一種將知識結晶化並靈活運用的能力。年輕人或許反應快、學得快,但中年人能看得深、連得廣。

延伸閱讀:按下重啟鍵,人生也需要轉型。你可以在中年時展開第二曲線,過好人生下半場--《重啟人生》

【轉型行動】:

  1. 善用「晶體智力」:將數十年的知識、經驗、判斷力、人脈資源和專業技能整合,解決複雜且跨領域的問題。
  2. 從「專家」到「導師/教練」:將精力從親自操作轉向「賦能他人」,運用經驗指導年輕人,實現更高層次的價值。
  3. 跨世代協作:學習與不同世代的同事合作,讓年輕人的「流體智力」與中年的「晶體智力」形成互補。

思考四:檢視理財觀,盤整未來所需,建立財務安全網

美國退休人士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2022 年的調查顯示:60 歲以上受訪者中,每 10 位就有 4 位擔心退休後錢不夠用。2023 年英國統計也顯示,38% 的中年人(相當於1,250 萬人)擔心儲蓄不足以退休。

財務焦慮是中年最大的隱形殺手。中年理財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一個能讓自己安心、自由的財務安全網。

財務安全網的 6 個階段:

近年美國家庭倡導 FIRE 運動(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核心概念是建立「財務自由數字」。在《The Six Stages of Financial Freedom》一書提出 6 個階段:

  1. 財務依賴期:收入不足支付基本開銷,需仰賴他人
  2. 收支平衡期:收入足以支付基本開銷,但無多餘儲蓄
  3. 財務穩定期:開始理財,有足夠半年開支的準備金,可提高儲蓄率
  4. 財務安全期:資產足夠支應2~3年開支,可以持續投資長期資產
  5. 財務獨立期:被動收入足以支付所有開支
  6. 財務富足期:被動收入遠超過所有開支,有餘裕傳承或做公益

以中年階段來說,需要設法從「財務穩定期」轉為「財務安全期」

延伸閱讀: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用九個步驟幫你達成財務獨立--《跟錢好好相處》

【轉型行動】:

  1. 計算財務自由數字:公式是「(年支出 × 25)或(年支出 ÷ 4%)」。例如你年支出 60 萬,那麼需要累積 1,500 萬資產。這個數字會讓你清楚知道「距離自由還有多遠」。
  2. 建立多元收入:除了主業薪資,開始培養「專業副業」(顧問、教學、接案)、「被動收入」(投資、租金、版稅)。目標是 3-5 年內,讓「主業外收入」達到總收入的 20-30%。

思考 5:跳脫單一職業框架,換跑道永不嫌晚

英國管理學家查爾斯韓第在 1980 年代提出「組合式人生」(portfolio life)概念:不再是「一輩子做一份工作」,而是「同時擁有多重工作型態與身份」。

這個觀念在今天更加重要。隨著平均壽命延長、產業變化加速,「一個職業做到退休」已經不切實際。文章引用《中年的選擇》書中指出:中年是個好節點,進入 40 歲之後,應該開始思考「除了現在的工作,我還能做什麼?」

延伸閱讀:現實世界「中年級實習生」奇普康利的兩次中年轉型際遇告訴你:中年不是危機,而是活出新生命的開始--《中年的選擇》

【轉型行動】:

  1. 建立「組合式人生」:將職涯視為多個收入來源與活動的組合,例如:全職工作 + 顧問諮詢 + 興趣轉化。
  2. 盤點「技能組合」:整理自己的技能、人脈、經歷,製作一個「技能組合檔案」,不再只用單一職稱定義自己。
  3. 調整生活與時間分配:例如韓第一年中將150天從事有酬勞工作,25天做志工,90天做家務工作,其餘留給休閒。我們可以思考自己想要用什麼方式進行組合。

思考 6:審視內心重視的價值,別美化沒選擇的那條路

「如果當初選那條路會更好嗎?」這是許多中年人的心魔。看到同學創業成功、朋友移民海外、同事轉換跑道,內心總會冒出「如果當初我也⋯⋯」的念頭。

價值觀是人生的指南針

建議:用「初心者心態」檢視現況。什麼是初心?就是那些讓你真正感到充實和有意義的事。重新審視自己重視的價值或排序。

人生最常追求的 5 種價值:

  • 家庭:工作賺錢養家,給孩子更好未來
  • 伴侶:經營親密關係,建立穩定家庭
  • 教育:進修學習,追求專業成就
  • 職業:升遷發展,累積社會地位
  • 財務:累積資產,達到經濟自由

但到了中年,這些價值會開始轉變。有人發現「陪伴家人」比「賺更多錢」重要;有人覺得「做喜歡的事」比「升遷」更吸引人。可以藉此為自己進行價值重新排序。

【轉型行動】:

  1. 進行「人生上半場經驗盤點」:列出過去的人生經驗,找出讓你感到有意義、有連結、有貢獻的活動,以及可以運用的經驗和能力。
  2. 從後悔轉向機會:保持務實,以自身經驗優勢做出新的決定。
  3. 果斷採取行動:一旦確定了核心價值,就必須採取行動。不要美化那些你「沒選的路」,專注於將現在的選擇做到最好。

思考 7:婚姻不是一成不變的契約,要順應變化修正相處模式

《台灣社會學》期刊一項研究,找來300 多位北部地區不同婚齡的夫妻,發現:婚姻關係的充實感會隨著婚齡長短逐漸下降。內政部統計,離婚率的兩大高峰是婚齡「未滿5年」與「20年以上」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指出,婚姻的關鍵轉折:

  • 孩子出生前:兩人世界,重點是「建立親密感」
  • 孩子 0-15 歲:家庭重心在孩子,容易忽略伴侶需求
  • 孩子離家後:重新面對彼此,需要重新定義「我們是誰」

婚姻的品質是影響中年幸福感的關鍵。夫妻關係不是一張永恆不變的合約,而是需要像軟體一般不斷升級。

【轉型行動】:

  1. 接受轉變:承認中年婚姻會進入不同階段(如:兒女成年離家,空巢期),過去的相處模式需要調整。
  2. 對伴侶重啟好奇心:重新探索伴侶的現狀、煩惱與需求,如同重新認識一個朋友。
  3. 設計優質時間為關係升溫:制定固定的、排除干擾的優質相處時間,以確保情感連結不會被日常生活磨損。

思考 8:接受生命百態和多樣性,「老」不是一種限制

美國退休人士協會調查顯示:從詢問 1800 位 40~90 歲美國人「老化意味著什麼?」,發現不管實際年齡如何,85%的人認為自己「並不老」,45%的人認為自己「年輕」,並且認為要比現在大上幾歲才算「老」。所謂「老」可能不是當事人自己的體驗,而是社會加諸的標籤,在長壽且健康的時代,對於「老」的認知正在改變。

固然年齡的增長與身體機能老化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但無須把衰老是為缺陷或是必須抵抗的狀態。

【轉型行動】:

  1. 擁抱「老之多樣性」:接受年老狀態產生的生理差異性,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健康行為,而不是社會對老年的刻板印象。
  2. 正視死亡與病痛:將其視為生命的一部分,無須恐懼,聚焦珍惜存在的時光。

思考 9:超人也有卸下披風的時候,先顧好自己並不自私

三明治世代(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是當代中年人最沉重的負擔。《覺醒中年》指出,覺得沒把家庭照顧好的中年人,會被內疚感吞沒,最終產生情緒反彈、發洩甚至身心疾病。

超人也會累

超人也有卸下披風的時候,照顧他人的前提是你自己要有力量。如果你倒下了,誰來照顧你照顧的人?中年世代要學會放下「要當個理想父母/子女」的幻象,關注自身需求並不是自私,而是健康且誠實的行為。三明治族的課題在於能否在愛與責任之間保有自我,懂得設下界線,允許自己休息與尋求協助。

【轉型行動】:

  1. 從犧牲到照顧好自己:理解照顧好自己是照顧好他人的前提。
  2. 為自己設立界線:學習拒絕超出自身能力的請求,劃清工作、家庭與個人時間的界線。
  3. 爭取喘息時間:為自己創造一個「Me Time」或「個人空間」,即使只有片刻休息,也能重新充電。

思考 10:朋友像是情緒保險,需要有意識經營與互動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追蹤受試者超過 80 年,發現:人際關係品質是影響老年幸福感的最關鍵因素。不是朋友數量,而是關係深度。

中年後,人際網絡會因為工作與家庭重心轉移而逐漸萎縮,然而友誼在中年以至老年特別重要。研究顯示:擁有 3 個以上親密朋友的長者,幸福感比沒有朋友者高 5 成以上。

【轉型行動】:

  1. 從義務到樂趣:有意識地從耗費心力、充滿功利性的社交中抽身,轉向能帶來真實情感支持和愉悅的友誼。
  2. 執行朋友盤點:定期回顧朋友圈,重點經營那些能提供情感支持、實質幫助,且彼此價值觀契合的友誼。

思考 11:擁抱孤獨,學習和自己相處,設計自立又有尊嚴的晚年

學會獨處,是最可靠的人生規劃。無論你現在有伴侶、有家人,都無法保證「一輩子有人陪」。配偶可能先離開、子女有自己的生活、朋友可能搬到其他城市。唯一永遠陪伴你的,只有你自己。

孤獨分為兩種:

  • 不情願的孤獨:報持否定態度,感覺寂寞、失去活力
  • 自在的孤獨:一種生活狀態,享受獨處、在精神上自立

以「一個人」的狀態逐漸老去,是無可避免的人生課題,與其逃避,不如接納與享受獨處。

【轉型行動】:

  1. 培養自立能力:不再依賴子女或伴侶,主動學習新技能、規劃自己的健康與財務。
  2. 正視孤獨的價值:孤獨不是空虛,而是與自我相處、進行深度思考的機會。學會與自己獨處,是擁有自主晚年的第一步。

結語:從思考到行動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中年不是單純的人生中點,而是第二次成年的機會。第一次成年(20 歲)我們學習如何在社會中生存;第二次成年(40-50 歲)我們學習如何與自己共處。唯有接受自己在「第一成年期」的希望與期待已經破滅,開始為自己尋求新的意義和責任時,第二成年期才會開始。轉變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方式讓自己的能量有所產出,感受到任務的挑戰性與完成的滿足感,以及參與群體和世界,產生深入的關係與連結。

《經理人月刊》專題的這 11 個思考,提供一個覺察和選擇的框架,幫你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下半場劇本。讀完這 11 個思考,你可能會覺得「道理都懂,但不知從何開始」。這很正常。中年轉型不是一夕之間發生,而是從一個個小行動開始累積。在步入「第二成年期」後,我們將不再只是社會角色的扮演者,而是自己人生的設計師。

---------------------

想開展第二人生嗎?讓「人生轉型工作坊 2.0」幫你梳理方向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感覺?一切還順利,卻總有種「心空空的」感受;想改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這並不是你獨有的疑問,而是無數中年人的共同感受:「我究竟是誰?」、「我為了什麼努力?」「難道一生就這樣了嗎?」

別讓這些疑問停留在心中影響你!小班制的《人生轉型工作坊2.0》是老查專為中年人設計,透過引導與討論、反思,幫你打開新視野,找回動力,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在一整天的工作坊中,帶你從盤點過去、檢視現在、未來描繪與制定計畫,3大階段讓你撇除心中雜音,梳理雜亂思緒,幫自己找回工作與生活的熱情!

報名連結:https://senior.104.com.tw/c/674feebb4432c5060ebcbe7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41.6K會員
217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2025/10/02
《慢捨離》要帶給我們的並不是勵志雞湯或速成秘方。作者惠如老師開宗明義地提到「重要的是人,是你自己,不是物品。『需要、有用、所愛』是決定是否留下物品的關鍵。」《慢捨離》不是那種要你「一鼓作氣清完」的整理書。它反而提醒我們:「整理不是一場衝刺,而是一場長跑」,要找到自己的節奏,一步步建立「不復亂系統」。
Thumbnail
2025/10/02
《慢捨離》要帶給我們的並不是勵志雞湯或速成秘方。作者惠如老師開宗明義地提到「重要的是人,是你自己,不是物品。『需要、有用、所愛』是決定是否留下物品的關鍵。」《慢捨離》不是那種要你「一鼓作氣清完」的整理書。它反而提醒我們:「整理不是一場衝刺,而是一場長跑」,要找到自己的節奏,一步步建立「不復亂系統」。
Thumbnail
2025/09/22
從 Google 搜尋趨勢發現,過去十年台灣人對「中年轉型」的搜尋熱度正逐漸追上「中年危機」。顯示大眾心態正在改變,從被動的焦慮與恐懼,轉向主動尋求解決方案。 「中年危機」代表集體情緒的放大,而「中年轉型」則象徵著方法與行動的發展。這場中場戰事,不再只是情緒的泥沼,而是從焦慮到行動的黃金轉機。
Thumbnail
2025/09/22
從 Google 搜尋趨勢發現,過去十年台灣人對「中年轉型」的搜尋熱度正逐漸追上「中年危機」。顯示大眾心態正在改變,從被動的焦慮與恐懼,轉向主動尋求解決方案。 「中年危機」代表集體情緒的放大,而「中年轉型」則象徵著方法與行動的發展。這場中場戰事,不再只是情緒的泥沼,而是從焦慮到行動的黃金轉機。
Thumbnail
2025/09/11
本書探討現代人年齡焦慮與迷思。作者透過對父母固執行為的觀察,列出自己的「不做清單」,挑戰外表焦慮、社交孤立與目標缺失等老年陷阱。不僅分享作者如何從染髮、穿衣、交友等日常瑣事中找回自我認同,更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從恐懼老去轉變為擁抱智慧人生。鼓勵我們成為「常青人」,永遠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與熱情,優雅變老。
Thumbnail
2025/09/11
本書探討現代人年齡焦慮與迷思。作者透過對父母固執行為的觀察,列出自己的「不做清單」,挑戰外表焦慮、社交孤立與目標缺失等老年陷阱。不僅分享作者如何從染髮、穿衣、交友等日常瑣事中找回自我認同,更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從恐懼老去轉變為擁抱智慧人生。鼓勵我們成為「常青人」,永遠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與熱情,優雅變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中年轉型危機 — 你敢按下自己人生的暫停鍵嗎 中年,是特別容易身心靈壓抑到一定程度,突然宣告不治…喔不是,是宣告抗議的微妙年紀。 你會在某一天醒來,忽然厭倦日復一日的奔忙、突然懷疑起自己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 忽然討厭起自己,為何不是活成本來想要的人生? 將自己的人生按下暫停鍵,拋
Thumbnail
中年轉型危機 — 你敢按下自己人生的暫停鍵嗎 中年,是特別容易身心靈壓抑到一定程度,突然宣告不治…喔不是,是宣告抗議的微妙年紀。 你會在某一天醒來,忽然厭倦日復一日的奔忙、突然懷疑起自己究竟為誰辛苦為誰忙? 忽然討厭起自己,為何不是活成本來想要的人生? 將自己的人生按下暫停鍵,拋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你已經步入中年了嗎?《重啟人生》作者亞瑟布魯克斯雖然身為讓人敬佩欽羨的哈佛教授,在48歲時也不免有感到自己人生走下坡的失望與擔憂。因而展開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探索之旅。經過他長達九年的研究、訪談與親身嘗試,本書要告訴人到中年的讀者:如何順應與轉化逐漸衰老的現實,藉由轉換想法與心態走出一條全新的人生路。
Thumbnail
半世紀之齡的人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需要面對職業生涯轉變與規劃、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尋找生活的目的與意義等問題。
Thumbnail
半世紀之齡的人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需要面對職業生涯轉變與規劃、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尋找生活的目的與意義等問題。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人生下半場」這一詞大概在2000年左右盛行,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健康和生活品質的重視程度提高,當時許多書籍和媒體報導聚焦於「人生下半場」一些人物故事,中年以後繼續追求健康、幸福和個人成長。這個風潮促使「人生下半場」這一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大概在8年前左右,我打算離開待了12年多的公司
Thumbnail
「人生下半場」這一詞大概在2000年左右盛行,因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健康和生活品質的重視程度提高,當時許多書籍和媒體報導聚焦於「人生下半場」一些人物故事,中年以後繼續追求健康、幸福和個人成長。這個風潮促使「人生下半場」這一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大概在8年前左右,我打算離開待了12年多的公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