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不是因為東西太多,是我們延遲面對!從囤積到清簡,運用《慢捨離》擺脫收納整理焦慮,建立不復亂系統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整潔的家都很類似,雜亂的家各有各的雜亂理由。」你曾想過,你家的雜亂,是怎麼一步步形成的嗎?

我是收集玩具超過30年的玩家,也寫過一本談底片老相機收藏的書(擁有百多部老相機)。如果你曾經像我一樣,花了大半人生在收藏東西,那麼你會懂:有些東西不只是物品,它們是我們曾經活過的樣子。每一項收藏,背後都有我的故事。它們不只是我擁有的東西,更像是某個階段的我。曾以為,這些收藏會一直陪我走下去。但到了人生的下半場,我開始覺得:也許是時候放下一些了。

也許你的原因和我不同,但相信因雜亂而苦的心境相同:感受到壓力和不幸福、影響健康、浪費時間與金錢、影響人際關係、陷入惡性循環…。但正如書中所說「雜亂,是一連串延遲的決定造成的後果。」問題從來不是「東西太多」,而是我們總用:「先放著吧」「之後再決定」「也許還有用」這類藉口延遲了處理過多物品的決定,不只堆亂了空間,也拖住了自己。

知道我們的問題何在,《慢捨離》要帶給我們的並不是勵志雞湯或速成秘方。作者惠如老師開宗明義地提到「重要的是人,是你自己,不是物品。『需要、有用、所愛』是決定是否留下物品的關鍵。」《慢捨離》不是那種要你「一鼓作氣清完」的整理書。它反而提醒我們:「整理不是一場衝刺,而是一場長跑」,要找到自己的節奏,一步步建立「不復亂系統」。

當然,重點在於實踐。惠如老師提供許多貼近現實、可執行的方法。以下幾個觀念我分外有感:

  • 整理不要靠一時衝刺,而是持續的小行動累積

我現在設定給自己任務是「每天丟掉三件東西」,讓整理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次性的爆衝任務。

  • 丟東西前,先跟它與自己對話

不是每個東西都非留即丟,只是需要你重新看見、確認它的價值、再做選擇。這就像書中說的:「跟物品對話,確認它是否仍然『需要、有用、所愛』。」

  • 依循『瑞典死亡整理』原則,是對後人的一種體貼

如果我不處理自己的收藏,總有一天會變成別人的負擔。與其讓家人或伴侶在我不在時手忙腳亂,寧可自己在有餘裕的時候好好處理。

讀完《慢捨離》,我知道自己不需要成為極簡主義者般的把所有東西全部清空,我還是喜歡心愛的物品伴著自己。但希望做到的是:「留下真正需要與喜歡的東西,釋放那些只因為過去而存在的物品。

對於每一位曾被物品困住的人來說,《慢捨離》是一本充滿同理心與智慧的指南。透過這本書,你將會發現,清除那些不需要的物品,最終目的並非是追求極簡,而是為了騰出空間,為自己「已然俱足」的人生,創造更多的豐盛與自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41.4K會員
216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2025/09/22
從 Google 搜尋趨勢發現,過去十年台灣人對「中年轉型」的搜尋熱度正逐漸追上「中年危機」。顯示大眾心態正在改變,從被動的焦慮與恐懼,轉向主動尋求解決方案。 「中年危機」代表集體情緒的放大,而「中年轉型」則象徵著方法與行動的發展。這場中場戰事,不再只是情緒的泥沼,而是從焦慮到行動的黃金轉機。
Thumbnail
2025/09/22
從 Google 搜尋趨勢發現,過去十年台灣人對「中年轉型」的搜尋熱度正逐漸追上「中年危機」。顯示大眾心態正在改變,從被動的焦慮與恐懼,轉向主動尋求解決方案。 「中年危機」代表集體情緒的放大,而「中年轉型」則象徵著方法與行動的發展。這場中場戰事,不再只是情緒的泥沼,而是從焦慮到行動的黃金轉機。
Thumbnail
2025/09/11
本書探討現代人年齡焦慮與迷思。作者透過對父母固執行為的觀察,列出自己的「不做清單」,挑戰外表焦慮、社交孤立與目標缺失等老年陷阱。不僅分享作者如何從染髮、穿衣、交友等日常瑣事中找回自我認同,更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從恐懼老去轉變為擁抱智慧人生。鼓勵我們成為「常青人」,永遠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與熱情,優雅變老。
Thumbnail
2025/09/11
本書探討現代人年齡焦慮與迷思。作者透過對父母固執行為的觀察,列出自己的「不做清單」,挑戰外表焦慮、社交孤立與目標缺失等老年陷阱。不僅分享作者如何從染髮、穿衣、交友等日常瑣事中找回自我認同,更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從恐懼老去轉變為擁抱智慧人生。鼓勵我們成為「常青人」,永遠保有對世界的好奇心與熱情,優雅變老。
Thumbnail
2025/09/04
五十歲,究竟是下坡,還是另一個起點?在《50歲後我想這樣過》中,松浦彌太郎把五十歲視為「第二個生日」。人生下半場不必依附於過去的成就與框架,可以重新設計:以遊戲般的心態開啟人生專案。更重要的是,他說「真正的資產不是金錢或地位,而是我們的人生故事」。五十歲,就是幫自己重新書寫人生故事的最好時機。
Thumbnail
2025/09/04
五十歲,究竟是下坡,還是另一個起點?在《50歲後我想這樣過》中,松浦彌太郎把五十歲視為「第二個生日」。人生下半場不必依附於過去的成就與框架,可以重新設計:以遊戲般的心態開啟人生專案。更重要的是,他說「真正的資產不是金錢或地位,而是我們的人生故事」。五十歲,就是幫自己重新書寫人生故事的最好時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不論「斷捨離」、「極簡主義」或是「簡單生活」...,都是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節奏,朝著嚮往的、自在的生活前進。從物品減量、收納技巧到選物指引等,學習真誠地面對自己,更了解自己所重視的,空間裡擁有的是怦然心動的、必須的物品,創造讓自己更自在的「簡單生活」。
Thumbnail
不論「斷捨離」、「極簡主義」或是「簡單生活」...,都是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節奏,朝著嚮往的、自在的生活前進。從物品減量、收納技巧到選物指引等,學習真誠地面對自己,更了解自己所重視的,空間裡擁有的是怦然心動的、必須的物品,創造讓自己更自在的「簡單生活」。
Thumbnail
現代社會中,推崇極簡主義提倡簡化生活,進而放回生活的重心在自己身上。本書作者以自身經驗探討各種一般人在執行斷捨離時會遇到的問題,並提供觀點進行反思。
Thumbnail
現代社會中,推崇極簡主義提倡簡化生活,進而放回生活的重心在自己身上。本書作者以自身經驗探討各種一般人在執行斷捨離時會遇到的問題,並提供觀點進行反思。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了作者如何從擁有更多到擁有更快樂的生活方式,透過斷捨離概念來改變購物模式和生活方式。透過三條關鍵的斷捨離入門,包括丟掉一整年沒有使用到的東西、丟掉收納的概念、感受怦然心動的感覺。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了作者如何從擁有更多到擁有更快樂的生活方式,透過斷捨離概念來改變購物模式和生活方式。透過三條關鍵的斷捨離入門,包括丟掉一整年沒有使用到的東西、丟掉收納的概念、感受怦然心動的感覺。
Thumbnail
整理物品其實是在整理人生,關係的斷捨離與界線的界定,如何捨掉「執著」?如何透過斷捨離讓生活重新流動?讓人生更自覺、自在!
Thumbnail
整理物品其實是在整理人生,關係的斷捨離與界線的界定,如何捨掉「執著」?如何透過斷捨離讓生活重新流動?讓人生更自覺、自在!
Thumbnail
在這個節奏飛快的社會裡,我們常常被工作、生活的壓力搞得焦頭爛額。想要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平衡,很多人開始關注兩個超實用的理念:慢活(Slow Living)和斷捨離(Decluttering)。這兩個方法各有側重,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有質感。
Thumbnail
在這個節奏飛快的社會裡,我們常常被工作、生活的壓力搞得焦頭爛額。想要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平衡,很多人開始關注兩個超實用的理念:慢活(Slow Living)和斷捨離(Decluttering)。這兩個方法各有側重,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簡單、更有質感。
Thumbnail
斷捨離是什麼?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捨=捨棄多餘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讓閉塞的人生恢復流動的方法,提升人生的新陳代謝 減法的哲學 重視的是空間而不是物品 斷捨離的好處?(為什麼要斷捨離) 可以從此擺脫雜亂的生活,不再讓雜物堆滿家中,增加幸福感 為什麼你丟不掉東西 我們居
Thumbnail
斷捨離是什麼?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捨=捨棄多餘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讓閉塞的人生恢復流動的方法,提升人生的新陳代謝 減法的哲學 重視的是空間而不是物品 斷捨離的好處?(為什麼要斷捨離) 可以從此擺脫雜亂的生活,不再讓雜物堆滿家中,增加幸福感 為什麼你丟不掉東西 我們居
Thumbnail
近年來全球掀起一陣收納與整理的風潮,也讓「斷捨離」成為了熱門關鍵字,因此許多相關的職業也應運而生。然而,真的在整理過後就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順遂,工作也更充滿專注力嗎? 日本作家森博嗣在《人生超整理》這本書中坦承自己的工作室及書房都非常凌亂,但卻不認為這些東西有必要不時去整理或捨棄,更不
Thumbnail
近年來全球掀起一陣收納與整理的風潮,也讓「斷捨離」成為了熱門關鍵字,因此許多相關的職業也應運而生。然而,真的在整理過後就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順遂,工作也更充滿專注力嗎? 日本作家森博嗣在《人生超整理》這本書中坦承自己的工作室及書房都非常凌亂,但卻不認為這些東西有必要不時去整理或捨棄,更不
Thumbnail
通過斷捨離讓自己擁有更多空間,消除內心焦慮與繁雜。節奏慢慢悠悠的生活,讓身邊圍繞的都是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事物。
Thumbnail
通過斷捨離讓自己擁有更多空間,消除內心焦慮與繁雜。節奏慢慢悠悠的生活,讓身邊圍繞的都是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事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