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潔的家都很類似,雜亂的家各有各的雜亂理由。」你曾想過,你家的雜亂,是怎麼一步步形成的嗎?
我是收集玩具超過30年的玩家,也寫過一本談底片老相機收藏的書(擁有百多部老相機)。如果你曾經像我一樣,花了大半人生在收藏東西,那麼你會懂:有些東西不只是物品,它們是我們曾經活過的樣子。每一項收藏,背後都有我的故事。它們不只是我擁有的東西,更像是某個階段的我。曾以為,這些收藏會一直陪我走下去。但到了人生的下半場,我開始覺得:也許是時候放下一些了。
也許你的原因和我不同,但相信因雜亂而苦的心境相同:感受到壓力和不幸福、影響健康、浪費時間與金錢、影響人際關係、陷入惡性循環…。但正如書中所說「雜亂,是一連串延遲的決定造成的後果。」問題從來不是「東西太多」,而是我們總用:「先放著吧」「之後再決定」「也許還有用」這類藉口延遲了處理過多物品的決定,不只堆亂了空間,也拖住了自己。知道我們的問題何在,《慢捨離》要帶給我們的並不是勵志雞湯或速成秘方。作者惠如老師開宗明義地提到「重要的是人,是你自己,不是物品。『需要、有用、所愛』是決定是否留下物品的關鍵。」《慢捨離》不是那種要你「一鼓作氣清完」的整理書。它反而提醒我們:「整理不是一場衝刺,而是一場長跑」,要找到自己的節奏,一步步建立「不復亂系統」。
當然,重點在於實踐。惠如老師提供許多貼近現實、可執行的方法。以下幾個觀念我分外有感:
- 整理不要靠一時衝刺,而是持續的小行動累積
我現在設定給自己任務是「每天丟掉三件東西」,讓整理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次性的爆衝任務。
- 丟東西前,先跟它與自己對話
不是每個東西都非留即丟,只是需要你重新看見、確認它的價值、再做選擇。這就像書中說的:「跟物品對話,確認它是否仍然『需要、有用、所愛』。」
- 依循『瑞典死亡整理』原則,是對後人的一種體貼
如果我不處理自己的收藏,總有一天會變成別人的負擔。與其讓家人或伴侶在我不在時手忙腳亂,寧可自己在有餘裕的時候好好處理。
讀完《慢捨離》,我知道自己不需要成為極簡主義者般的把所有東西全部清空,我還是喜歡心愛的物品伴著自己。但希望做到的是:「留下真正需要與喜歡的東西,釋放那些只因為過去而存在的物品。」
對於每一位曾被物品困住的人來說,《慢捨離》是一本充滿同理心與智慧的指南。透過這本書,你將會發現,清除那些不需要的物品,最終目的並非是追求極簡,而是為了騰出空間,為自己「已然俱足」的人生,創造更多的豐盛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