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以為常,就是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信念,然後,努力不懈地達成,卻不曾想過,這個信念背後所埋藏的潛意識。 於是,我們用一生去實踐,而不去思維,就是去做。 做的當下,毫不猶豫,甚至自信滿滿,從不懷疑。 這樣的勇氣與堅定,令人感動。 但是,這樣的信念堅持下去,會不會失去了理解這個世界的多樣性。 把自己綑綁在那個根本毫無根據的信念裡。 然後,整個生命就是活在自以為是的信念裡,最後才意識到一切都是潛意識在作怪。

榮格與佛學對話:信念的幻象
當信念成為心的牢籠
我從不懷疑我所堅持的信念。 我深信,只要夠努力、夠堅定,就能穿越所有困境。 那樣的力量讓人敬佩,也支撐著我度過無數黑夜。 但某一天,我靜下來,忽然問自己: 「這個信念,從何而來?」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我所謂的『堅持』, 或許只是潛意識的一場投射。 於是,我開始觀照—— 那股不容懷疑的信念,是否真的屬於我? 還是我只是被某種恐懼、某段記憶所驅使? 這個覺醒的瞬間,讓信念從信仰變成了提問。 也讓我明白,真正的修行, 不在於堅定,而在於覺知。 一、榮格的啟示:潛意識的信念劇本 榮格說,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不夠努力, 而是因為被潛意識驅動而不自知。 我們以為自己在選擇,其實只是重演。 那些信念——「我要成功」、「我必須被愛」、「我不能失敗」—— 都是潛意識裡未被整合的聲音。 榮格稱之為「原型的召喚」。 它給予人方向與能量,但若缺乏覺察, 便會演變成盲目的執著, 甚至成為「人格面具(Persona)」的牢籠。 當我們堅信一件事到無法容納他者時, 潛意識便主宰了意識。 此時的信念,不再是自由的選擇, 而是恐懼與慣性的延伸。 榮格提醒我們—— 覺察潛意識的運作,是個體化的開始。 懷疑,不是背叛信念; 懷疑,是靈魂從沉睡中甦醒的起點。 二、佛學的觀照:信念中的我執與無明 佛陀說:「一切法由心造。」 信念,也是心的造作之一。 當人執著於某個信念不放, 便在那信念裡造出一個「我」—— 我認為、我相信、我對、我必須。 這個「我」若未被看見, 信念便轉為執著, 而執著則生出苦。 佛學強調的「無我」與「緣起」, 並非要否定信念, 而是邀請我們去觀照信念的生滅: 它是如何被形成,又如何消散? 當看見信念不過是一連串因緣的聚合, 心就不再被它綁縛。 於是,「信念」從一種立場, 變成一種流動的覺知。 這樣的心,不再固守, 而是隨緣而動,柔軟而明亮。 三、對話的交融:從堅信到覺醒 榮格的個體化, 與佛學的覺悟, 在深處指向同一條路—— 回到真實的自己,超越被信念塑造的假我。 榮格讓我們理解潛意識的心理動力, 佛學讓我們洞見信念的空性。 一個向內整合,一個向內解脫。 當兩者融合, 信念不再是牢籠,而成為鏡子。 它映照出內心的慣性與渴望, 提醒我們—— 勇氣不只是堅持信念, 更是願意鬆開信念, 去看見信念之外更大的真理。靜心語
當你開始懷疑自己的信念, 並非失去信仰, 而是走向真正的清明。 信念若無覺察,是執著; 信念若被觀照,便成智慧。 讓信念成為路,而非牆。 讓堅持帶著覺知,而非恐懼。 如此,信念不會禁錮你, 而會引你回到自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