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三十九)「水稟性招病」的稟性觀與招病機制的論證(十)論「水稟性」如何「招病」(七)
(續上回)
第二部分:「水稟性」的系統性影響——現代醫學的三大核心病理機轉
「水稟性」的「煩」與「恐」,在現代醫學中對應於慢性心理社會壓力。它通過下圖所示的三大核心病理機轉,影響全身所有系統。
首要的是HPA軸失調與皮質醇毒性。
當大腦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因持續的「煩」與「恐」而長期過度活化,便會造成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持續氾濫。
這種「皮質醇毒性」是系統性的破壞者:它擾亂能量代謝,促成糖尿病與肥胖;它抑制甲狀腺功能,加劇疲憊與畏寒;它更對大記憶中樞海馬迴產生直接的神經毒性,成為腦力衰退與記憶力喪失的生理基礎。
其次是自主神經系統的嚴重失衡。
陰水性狀態本質上是一種持續的「戰或逃」警報,這使得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負責休息、消化與修復的副交感神經則被壓制。
這種失衡直接體現為心血管系統的持續緊張(血壓升高、心悸)、消化系統的功能紊亂(所謂的「腦腸軸」失調),以及持續的肌肉緊繃與難以恢復的睡眠障礙。
最終,這一切導向了免疫系統的紊亂與慢性全身性發炎。
長期壓力使免疫防線變得脆弱而混亂,同時在體內點燃一種低度但持久的炎性之火。
這種慢性全身性發炎,被視為是眾多現代疾病的共同熔爐:它摧毀自身組織,催生類風濕關節炎與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它損傷血管,加速動脈硬化;它更是許多憂鬱症、神經退化性疾病乃至於癌症發生與發展的潛在幫兇。
第三部分:傳統五行性理與現代病理機轉的系統性整合
「水稟性」透過三大現代醫學病理機轉對人體產生的系統性影響,與王鳳儀五行性理學說中的直接攻擊路徑形成對應與互補。
這種整合不僅驗證了古老智慧的科學性,更為理解心身疾病的發生提供了完整的理論框架。
1. HPA軸失調與「腎系統」損害的雙重印證
現代醫學中的HPA軸過度活化與皮質醇毒性,精準對應了五行性理中「水稟性」直接攻擊腎與膀胱系統的病理過程。
皮質醇擾亂能量代謝、抑制甲狀腺功能、損害海馬迴的生理機制,完全體現了中醫理論中「腎主水、藏精、生髓、通於腦」功能受損的現代內涵。
腎氣虧虛的「精力不濟、畏寒怕冷」與皮質醇導致的代謝減緩、疲勞狀態相互印證;而「精髓不充」導致的腦力下降、記憶衰退,更與皮質醇對海馬迴的神經毒性作用高度一致。
2. 自主神經失衡與「水剋火」、「水反侮土」的病理對應
自主神經系統中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與副交感神經受抑制的狀態,完美解釋了五行相剋中「水剋火」與「水反侮土」的生理機制。
當交感神經持續緊張引發心血管系統問題(血壓升高、心悸),這正是「陰水剋制心火」的現代醫學表現;而消化系統的功能紊亂(腦腸軸失調),則對應了「水反侮土」導致的脾胃運化功能失常。
這種神經系統的失衡,成為連接情緒壓力(水稟性)與心臟、消化系統疾病(火、土系統)的關鍵橋樑。
3. 免疫紊亂與慢性發炎作為「水逆金」與「水不生木」的物質基礎
免疫系統的紊亂與慢性全身性發炎狀態,為「水逆金」與「水不生木」的傳統理論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當慢性壓力透過神經內分泌機制導致免疫辨識功能異常,表現在呼吸系統與皮膚問題上時,這正是「水逆金」的現代詮釋——陰水之氣上逆窒塞肺金,影響其宣發肅降功能。
同時,免疫失衡導致的全身性炎症環境,會進一步影響肝臟的代謝功能與氣機疏泄,這對應了「水不生木」中腎水無法滋養肝木的病理過程。
第四部分:系統性病理模型的完整構建
將傳統五行性理與現代醫學機制整合,我們得以建立一個完整的「水稟性」系統性病理模型:
在這個模型中,「水稟性」作為核心驅動因素,首先透過HPA軸失調直接損害腎系統基本功能(直接攻擊);隨後透過自主神經失衡實現對心火系統與脾胃土系統的橫向影響(五行相剋);最終透過免疫炎症機制完成對肺金系統與肝木系統的縱向波及(五行相生失調與反侮)。
這種從核心向周邊、從直接到間接、從功能性到器質性的病理擴散路徑,不僅解釋了為什麼「水稟性」能夠成為「萬病之母」,更為臨床上複雜的共病情況提供了理論解釋。
當代常見的「代謝症候群伴隨焦慮抑鬱與慢性疼痛」等複雜臨床表現,在這個整合模型下得到了系統性的理解。
(待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