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改善專案,還沒開始就已經死在氣氛裡。
IE常常熱血沸騰地提案:「我們這樣做可以省三十秒!」 然後整個部門冷回:「那你來做。」
專案不是 PowerPoint,專案是你把人、流程、數據、現場、時間、立場與責任揉成一團,然後還要有人願意跟你一起吞下去的東西。
這一章,我們來做一個不會死掉的改善專案。關鍵不在於你多聰明,而在於你多會避開死亡陷阱。
💀 專案死亡地圖
先說重點:大多數改善案不是輸在方案本身,而是輸在「搞不清楚誰會扯你後腿」。
以下是專案常見死亡類型:
- 無聲死亡:提完就沒人回你,最後變成資料夾深處的化石。
- 行刑式死亡:主管當眾說「不錯啊,但現場做不到」,你還得假裝笑著說感謝建議。
- 資源乾死:沒人幫忙、沒人給數據、連印個表都得自己掏錢,最後只能棄屍。
- 內訌死亡:部門之間互踢皮球,你的改善案變成戰場中央那塊飛彈靶。
知道怎麼死,才知道怎麼避開。
🔍 改善專案五階段:從發想到落地
1. 觀察現況(Observe)
別一開始就急著解問題。改善案不是你腦子想什麼就能改,而是你看懂哪裡「真的」在浪費、卡住、重複。
觀察不是路過現場,是融入日常。 去看、去問、去問為什麼還是這樣做。把現況搞清楚,不然你做再多分析也是虛構小說。
2. 提出假設(Assume)
別裝沒事。我們做改善,永遠是「推測」哪裡可以更好。 但請記得:你的假設不是事實,是測試題。
你必須有意識地說:「我猜XX這段流程可以優化」,然後去證明它。
3. 取得支持(Get Buy-in)
最重要的階段。你再聰明,如果沒人支持你做,那你就是孤魂野鬼。
找關鍵角色,說人話,講重點。 不要說「這個指標會下降7.2%」,請說「我們可以少加班、客訴會減少」。
4. 小規模驗證(Pilot)
不要上來就全廠導入。 先找一條產線、一個人、一個班別試做,記錄成果、修正方式、累積信任感。
這階段會發現很多你根本沒預料到的問題——這是好事,比你改完才爆要好100倍。
5. 成果視覺化(Show it, Sell it)
做完沒人知道=沒做。 請你寫成故事、做成圖表、拿出前後對比、讓大家知道「你不是只是開口建議,你是有行動的人」。
📊 數據的魔法:用數據說話,不用辯解
身為IE,你的最佳盟友不是主管、不是前輩,是數據。因為它不會扯你後腿,也不會背後說你壞話。
在一個人治文化濃厚、每個人都有自己SOP的職場裡,數據是你少數可以依靠的真相裝置。你說流程可以優化?人家只會覺得你眼睛長歪。但你拿出平均加工時間、設備稼動率、良率趨勢?瞬間就會多出幾個點頭的人。
📌 數據不是拿來證明你贏,是拿來讓對方安心
數據的存在,是為了讓人覺得:「他不是來亂的」。不是要你當數據暴君,一開口就講標準差和p值,而是能精準說出:「這三天的返修率是平常的兩倍」,就夠讓人坐直身體聽你講。
💣 沒數據的改善,就像拿空槍上戰場
你說流程有問題,但沒資料佐證,那你講的就是感覺;而職場裡,誰在乎你的感覺?除非你長得像K-pop偶像,不然請用數據說服別人。
🎯 數據讓你選對戰場,少浪費時間
改善案之所以會死掉,很多時候不是你能力不夠,是你選錯地方開火。數據可以告訴你哪裡影響最大、哪裡風險最低,幫你選出那個最值得花力氣的案子。
🧮 那數據要怎麼來?怎麼看?
- 來源要清楚:來自機台、手抄表單、MES系統,還是作業員口述?每一種都有誤差,報之前要先標註來源。
- 邏輯要透明:怎麼算出來的?平均值是三天的?還是一個班別?取樣點是哪裡?這些要寫清楚,讓人可以「回頭查」,而不是信你一面之詞。
- 格式要乾淨:不要用那種Excel裡藏了三層公式、還有10個Sheet連在一起的資料報表。你的報表應該是: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你不是來騙KPI的。
記住:數據讓你活得更久,不是讓你看起來聰明。也不是拿來遮羞的。
🧯 專案活下來的五個小技巧
- 把功勞分給別人:IE只要留下邏輯,成果請讓現場一起上台。
- 改人之前先改流程:不要一上來就怪人,先從環境下手,降低反彈。
- 永遠從現況出發:不是從你學過的方法出發。
- 報喜不報功:成效讓主管說,別自己講到像產品發表會。
- 記得有備案:專案進行中你會發現很多「理論可行、實務爆炸」的陷阱,有Plan B你才不會GG。
🎬 小結:改善案不是用來得分的,是用來活下來的
如果你覺得改善案是證明你能力的方式,那你可能會走得很快,也死得很快。
真正成功的改善專案,是讓別人也願意走下去的那種。 不是你提得多漂亮,而是:
- 對的人願意幫你做
- 關係沒因此變差
- 改完之後大家反而覺得舒服
這才叫不會死掉的改善案。
還有一件常被忽略的事,就是改善時程的重要性。太多人一開始就想衝,結果不是自己累死,就是整個團隊反彈到天邊。
開200公里的車,看起來很猛,但一旦一個轉彎沒控好,就直接出場,還沒有保險賠你。
改善是一場耐力賽,不是比誰先飆上限速。
你要的是走得穩、走得久、別人願意跟你走。不是今天拚命做一個月的報表,然後三天內沒人再打開過它。
適當的節奏安排、階段性成果檢查、留給他人適應的時間,這些都才是改善專案真正成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