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人生中,每一天都充滿了各種選擇——從早餐吃什麼、職業如何規劃,到伴侶該選擇誰。我們都堅信自己正在追求幸福,並依據內心的「指南針」做出當下認為最好的決定。
但您是否曾想過,這個指引我們的「內心指南針」,可能從一開始就失準了?
哈佛心理學家丹·吉爾伯特正是這個領域的先驅。他並非傳統的心靈導師,而是一位用科學實驗來解構「快樂」本質的研究者。他提出一個震撼卻又無比真實的觀點:人類的大腦在預測什麼能讓我們幸福時,存在著系統性的缺陷。 我們賴以決策的直覺,在評估「機會」與「價值」時,常常會誤導我們,使我們不斷在追求快樂的道路上「誤入歧途」。接下來,我們將深入介紹吉爾伯特這個人,並梳理他一場精采演講的核心內容。透過他的視角,您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審視自己的每一次決定,並理解為何我們最聰明的腦袋,有時卻會做出最不理性的選擇。
演講核心主題
這場演講的核心在探討一個悖論:人類雖然擁有非凡的智慧,但在做人生決策時,卻系統性地無法正確評估「機率」與「價值」,導致我們經常做出不理性的選擇。 講者丹·吉爾伯特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解釋了我們大腦在判斷上的天生缺陷。
演講主要內容架構
一、 引言:偉大的智慧與現實的落差
- 伯努利的智慧公式:早在1738年,丹尼爾·伯努利提出一個簡潔的公式:行為的預期價值 = 成功機率 × 成功帶來的好處。理論上,只要準確計算這兩項,我們就能永遠做出正確決定。
- 核心問題:這個公式雖然完美,但卻對大多數人的生活沒有產生影響,原因是人類在評估「機率」和「價值」時非常不擅長。
二、 第一個錯誤:錯誤地估計「機率」
我們在計算客觀機率(如骰子、撲克牌)時沒問題,但應用到現實生活時卻錯誤百出。
- 我們依賴「可得性捷思法」:我們根據事件在腦海中浮現的容易度來判斷其發生機率。
- 例子一:問「被拴的狗多還是豬多?」人們容易想起狗,因此判斷狗較多,這通常是正確的,但因為記憶提取方式有偏誤,有時會出錯。
- 例子二:填字遊戲中,人們認為第一個字母是R的單詞比第三個字母是R的單詞多,但事實恰恰相反,因為我們的大腦習慣用第一個字母來搜索單詞。
- 媒體報導扭曲我們的機率感
- 例子:人們高估死於颶風、煙火的機率,卻低估死於溺水、哮喘的機率。因為前者會被大肆報導,後者則不會。游泳池的致死風險,遠高於圖槍、恐怖攻擊和所有自然災害的總和,但我們卻更害怕後者。
- 生動的影像戰勝抽象的數字
- 例子:彩票:我們在媒體上看到大量中獎者的故事,卻從未看過數以億計的輸家訪問。如果電視台平衡報導,你需要看9年半的輸家影片,才會看到一個30秒的中獎者影片,這時你就不會想買彩票了。
- 實驗證明:當9張彩票被一個名叫Leroy的人買走時,即使中獎機率不變,人們也不願購買剩下的那張票,因為他們能「生動地」想像Leroy贏得大獎的畫面。
三、 第二個錯誤:錯誤地估計「價值」
我們很難判斷一個東西到底能帶給我們多少快樂,其價值為何。
- 我們習慣與「過去」比較,而非與「其他選擇」比較
- 例子:巨無霸漢堡:當被問到25美元的漢堡是否值得時,人們會直接與過去3美元的價格比較,認為太貴。但卻沒問自己:「在當下這個情境,我這25元還能做什麼更棒的事?」在長途航班上,這25元的漢堡可能價值連城。
- 與過去比較導致非理性決策
- 例子一:漸減工資:一份先付6萬,再付5萬,再付4萬的工作,總收入是15萬。另一份從4萬開始,逐年增加到6萬的工作,總收入也是15萬。人們偏好後者,因為感覺上加薪比減薪好,儘管總收入相同。
- 例子二:夏威夷旅遊:當票價從2000元降為700元,一週後漲回1500元時,人們不願購買,因為他們與一週前的700元比較,覺得1500元太貴,而非與其本身的價值2000元比較。
- 例子三:遺失電影票:這經典實驗說明了「心理帳戶」謬誤。遺失票根後不願再買票的人,是覺得自己為「同一部電影」付了兩次錢;而遺失現金後仍願意買票的人,則覺得只是掉了錢,與看電影無關。但兩者實際損失的金額完全相同。
- 「轉移比較」的問題:決策時與享用時的比較基準不同
- 例子一:葡萄酒:在商店裡,因為有更貴的選項(33元),使得27元的酒看起來很划算。但回家後,這個比較基準消失了,27元的酒喝起來不會因為當初旁邊有更貴的酒而變得更好喝。
- 例子二:洋芋片實驗:當房間裡有Godiva巧克力時,人們預測洋芋片不會好吃;當房間裡有Spam午餐肉時,則預測洋芋片會好吃。但實際吃的時候,房間裡有什麼根本不會影響味覺。決策時的比較,破壞了對實際價值的評估。
- 例子三:汽車音響 vs. 整輛車:人們願意為了省100元(音響原價200元)開車穿越市區,卻不願意為了省100元(汽車原價31,000元)做同樣的事。這100元本身的價值是一樣的,但我們卻把它拿來與購買物的總價做比較,而非獨立看待這100元的絕對價值。
四、 時間不一致性:我們對未來的自己很苛刻
當面臨「立即的小獎賞」與「延遲的大獎賞」時,我們的選擇會因時間遠近而動態不一致。
- 問題:人們寧可今天拿50元,也不願一個月後拿60元(缺乏耐心)。但卻願意一年後拿50元,而非13個月後拿60元(變得有耐心)。
- 原因:心理距離的視覺比喻
- 就像兩個身高不同的人,離我們越遠,他們看起來越小,但高個子永遠比矮個子高。
- 同樣地,時間會削弱所有價值(未來所有的錢看起來都比現在少),但不會改變它們之間的相對關係(60元永遠比50元多)。
- 當選項在遙遠的未來時,我們能理性地看出「60>50」。但当選項近在眼前時,「現在拿到」的吸引力被急遽放大,導致我們寧可放棄更多的未來利益,選擇當下的滿足。這解釋了為何我們總是「臨時變卦」,無法執行長遠計畫。
五、 結論:為何我們如此,又為何我們能成功?
- 根本原因:我們的大腦是為遠古環境而設計的,那時我們生活在小群體中,壽命短,選擇少,首要任務是立即的生存與繁殖。伯努利的理性公式並不適合我們的天性。
- 最重要的啟示:我們是地球上唯一能掌控自己命運的物種。我們沒有天敵,也能主宰物理環境。唯一能毀滅我們的,是我們自己做出的糟糕決策。
- 最終警告:如果一萬年後人類滅絕了,那很可能是因為我們低估了未來的痛苦,並且高估了眼前的快樂,未能善用這份來自1738年的智慧。
誰是丹·吉爾伯特?
丹·吉爾伯特是一位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也是當代最知名、最具影響力的「快樂」研究者之一。他並非教授人們如何變快樂的心靈導師,而是一位嚴謹的科學家,透過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實驗,來探討一個核心問題:為什麼人類常常無法準確預測什麼會讓自己感到幸福?
他的核心思想與貢獻
吉爾伯特最著名的論點是:我們大腦的想像力存在系統性的缺陷,導致我們經常錯誤地預測未來事件對我們情緒的影響。
他將這種現象稱為「情感預測」的失準。以下是幾個他提出的關鍵概念:
- 心理免疫系統: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如同生理免疫系統一樣的心理防禦機制。當壞事發生時,這個系統會啟動,讓我們合理化事件、找出其中的正面意義,從而減輕心理痛苦。然而,我們在預測時,常常會低估這個系統的強大力量,以為失敗或挫折會讓我們永遠痛苦,但事實上我們恢復的速度和能力遠超自己的想像。 - 影響偏誤:
這是我們最常犯的錯誤之一:高估未來事件對我們情感影響的強度和持續時間。 - 例子:我們可能會認為「如果升職失敗,我將會痛苦一整年」。但事實上,可能只難過幾個星期,心理免疫系統就會開始運作,讓我們找到其他生活的樂趣和意義。
- 「仿製品」與「經驗」的差距:
當我們「預測」未來時(例如:想像擁有跑車的快感),我們是在大腦中「模擬」一個情境。但這種模擬是粗糙的、不完整的,它會忽略掉真實體驗中的許多細節(例如:跑車的保養費、塞車時的不舒服)。因此,我們基於這個有缺陷的「仿製品」所做的決策,自然容易出錯。
他的獨特之處
- 將複雜科學變得通俗有趣:
吉爾伯特最大的魅力在於他的表達能力。他能將深奧的心理學實驗和神經科學發現,用幽默風趣、充滿流行文化比喻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沒有專業背景的普通大眾也能聽得津津有味、哈哈大笑。這使他成為極受歡迎的TED講者。 - 科學與實證基礎:
他的所有主張都不是個人感悟,而是建立在嚴謹的臨床研究和數據之上。他在哈佛大學經營的「享樂主義心理學實驗室」,就是專門為了研究人類幸福感的運作機制而設立。
他的代表作:《Stumbling on Happiness》(中譯本:《快樂為什麼不幸福?》)
這本於2006年出版的書籍成為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並被翻譯成超過20種語言。
- 書名意涵:「Stumbling on」有「偶然發現」之意。吉爾伯特認為,與其說我們是「追求」到幸福,不如說我們常常是「意外撞見」幸福。因為我們精心規劃的、自以為能帶來快樂的道路,常常是錯的。
- 內容:他在書中詳細解釋了人類大腦在想像未來時會犯的各種錯誤,並用大量的實驗證據支持他的論點。
他的個人經歷:一個意外的心理學家
他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意外找到幸福」的絕佳例證:
- 19歲時,他是一名夢想寫科幻小說的高中輟學生。
- 在社區大學選課時,他想選的創意寫作課額滿了,於是只好選了當時唯一還有名額的課程:心理學。
- 這個意外的選擇讓他找到了真正的熱情所在。他最終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哈佛大學任教,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丹·吉爾伯特是一位顛覆我們對「快樂」認知的科學家。他告訴我們,人類的直覺在預測幸福方面並不可靠,我們賴以決策的「內心指南針」其實存在偏差。
他的工作不僅有趣,更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了解這些認知偏誤,能讓我們在做出人生重大決定(關於職業、感情、金錢等)時變得更謙虛、更審慎,從而更有可能「偶然」發現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路徑。
結語
丹·吉爾伯特的演講,像是一場為我們大腦認知盲點所進行的「矯正手術」。他並非告訴我們「做什麼」會快樂,而是犀利地點出「我們為何總是搞錯」。從高估中樂透的機率,到低估自己面對逆境的心理復原力;從被商家行銷手法愚弄,到為了眼前小利而放棄長遠福祉,這些都是我們大腦在原始設計與現代複雜社會碰撞下所產生的「系統錯誤」。
他的研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並非一個能立即獲得幸福的萬靈丹,而是一份深刻的謙卑。它提醒我們,在做出任何重大決定前,必須意識到自己的判斷可能天生就有偏差。我們需要更多地依靠數據與理性思考,而非僅僅依賴那充滿捷思與偏誤的直覺。
回到最初的核心問題:如果我們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如此容易迷路,為何人類文明還能如此輝煌?答案或許就在於,我們擁有像吉爾伯特這樣的科學家,願意點出我們的愚蠢,並提供理性的火炬來照亮前路。
最終,他的警告言猶在耳:人類最大的威脅已非外在環境,而是我們自己做出的錯誤決策。了解我們大腦的運作謬誤,或許就是我們在「偶然」遇見幸福之前,能為自己做出的最聰明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