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靜下來想過,我們每天所做的無數選擇,背後的理由究竟從何而來?為什麼喜歡這個品牌?為什麼支持這個政策?為什麼愛上身邊這個人?我們總是毫不遲疑地給出答案,深信自己了解內心真正的想法。
然而,瑞典認知科學家 Petter Johansson 和他的研究,卻對我們這份與生俱來的自信提出了驚人的挑戰。他透過一個名為 「選擇盲視」 的巧妙實驗,揭露了一個令人坐立難安的真相:我們對於自我的認知,很可能只是一場精心編織的「事後解釋」。想像一下,當你自信滿滿地解釋一個你從未做過的選擇時,會是什麼情景?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Petter實驗室裡的日常。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入Petter Johansson的研究世界,看他如何運用魔術師的手法,窺探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運作機制,並重新思考那個我們以為最了解的人——自己。演講核心: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
Petter Johansson 是位實驗心理學家,他的研究圍繞一個根本問題:我們是否真的知道自身行為背後的真正理由?
我們總認為自己能說出選擇的原因(例如為什麼選擇某位伴侶、支持某項政策),並對此深信不疑。然而,Petter 的研究透過巧妙的實驗揭示,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可能只是一種「事後詮釋」。
🎩 關鍵實驗方法:「選擇盲視」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Petter 的團隊求助於魔術師,設計出一種能「操控」他人選擇結果的實驗方法。
- 基本範例:面孔偏好實驗
- 受試者被要求從兩張照片中選擇較有吸引力的一張。
- 透過魔術手法(例如雙面卡片、黑色桌面掩護),研究人員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將受試者選擇的照片,替換成他們剛才拒絕的那一張。
- 結果顯示,僅有不到20%的受試者察覺到替換。當被問及「為什麼選擇這張照片」時,他們會真誠地為一個自己從未做過的選擇編造理由,例如提到照片中人物的耳環,但事實上,那對耳環只出現在被調包後的那張照片上。
📊 實驗發現與延伸
- 口頭報告分析:比較受試者在「正常選擇」和「被操控選擇」後的解釋,發現兩者在情緒、具體程度和確定性上沒有顯著差異。這意味著,我們的大腦非常擅長且快速地為任何選擇建構出合理的解釋。
- 效應的普遍性:「選擇盲視」效應在消費者選擇(口味、氣味) 和推理問題上也得到了驗證。
- 重大挑戰:道德與政治態度
- 在瑞典大選前,團隊上街進行「政治立場測驗」。
- 他們使用魔術手法,將受試者的問卷答案整個翻轉(例如從左翼立場變為右翼立場)。
- 高達90%的受試者沒有發現他們的答案被徹底改變了。
- 當被問及為什麼支持某個與自己原立場相反的政策時(例如支持大規模政府監控),受試者會立即建構出合情合理的論述來為這個「被強加」的立場辯護,甚至引用當天報紙的內容來佐證。
- 後續影響:在實驗結束後,許多受試者的投票意向發生了改變,部分人從左/右翼轉向了另一翼,更多人則從「明確」變為「搖擺不定」。這顯示,僅僅是讓一個人去思考和解釋另一方的觀點,就足以動搖其原有態度。
💡 主要結論與啟示
- 自我知識是「自我詮釋」: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很大部分是在行為發生後,大腦為了讓一切看起來合理而進行的「事後詮釋」。這個過程如此迅速且自然,使我們誤以為自己一直都知道原因。
- 「為什麼」這個問題會創造出態度:當你問一個人「為什麼」時,你可能正在促使他創造一個在發問前根本不存在的態度或理由。這對市場調查、新聞訪談、政治決策等領域都有重要啟示。
- 積極的一面:我們具有彈性:這項研究也帶來了樂觀的訊息——我們的態度和偏好並非鐵板一塊。我們有能力改變心意,也能透過引導他人從不同角度看問題來改變他們的心意。這為溝通和說服提供了科學依據。
- 擁抱改變,放下一致性的壓力:Petter 分享了他的個人實踐:允許自己和伴侶「反悔」。認識到我們不必因為過去說過喜歡什麼,現在就必須堅持,這能為人際關係帶來巨大的輕鬆感。
Petter Johansson 的演講用風趣而嚴謹的科學實驗,傳達了一個發人深省的結論:
你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樣了解自己。
承認這一點,不僅能讓我們在探索內心時更謙遜,也能讓我們在面對他人時更寬容,並擁抱自身思想與態度所具有的可塑性和成長潛力。
人物簡介
Petter Johansson 是瑞典隆德大學的副教授,專攻認知科學。他與同事 Lars Hall 共同領導該校的 「選擇盲視實驗室」。
他的研究核心圍繞著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究竟有多了解自己?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他的團隊發展出一套名為「選擇盲視」的創新實驗方法。
核心研究:「選擇盲視」
「選擇盲視」是一種實驗典範,旨在探討人們對自己選擇和決策的覺知程度。
實驗方法與巧妙之處
Johansson 的研究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其方法論。他將心理學實驗與近距離魔術技巧相結合:
- 誘發選擇:實驗中,研究者會請受試者做出一個選擇(例如,從兩張人臉照片中選出覺得較有吸引力的一張)。
- 魔術手法干預:利用巧妙的魔術手法(例如特製的卡片或快速的操作),研究人員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將受試者選擇的項目,替換成他們剛才「拒絕」的那一個。
- 要求解釋:研究者接著會請受試者解釋他們「為什麼」做了這個選擇(而實際上他們拿到的是相反的選項)。
驚人的發現
實驗結果挑戰了我們對自我認知的基本假設:
- 未能察覺:相當大比例的受試者完全沒有發現他們的選擇被調包了。
- 為非自身選擇進行辯護:當被要求解釋時,這些受試者會毫不猶豫地為一個他們從未做過的選擇編造理由和動機。他們會 confabulate(虛構解釋),試圖合理化這個被強加於他們的結果。
這顯示了我們的「內心世界」和「決策敘事」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可靠。大腦會即時地編造一個合理的故事,來解釋我們當下的狀態,即使這個狀態是基於一個虛假的前提。
研究的應用與影響
「選擇盲視」效應在許多領域都得到了驗證,顯示了其普遍性:
- 美學判斷:如上述的人臉吸引力選擇。
- 消費行為:例如選擇果醬或茶葉的口味,被調包後仍能侃侃而談為何喜歡這個「新」口味。
- 道德與政治決策:研究也曾讓受試者對一些政治或道德聲明表態,然後偷偷翻轉他們的立場。許多受試者不僅沒發現,還會為自己從未支持過的立場進行強力辯護。
為什麼你應該認識他?
Petter Johansson 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 挑戰「自我」的權威性:他的工作直接質疑我們對自身想法、偏好和決策過程的「第一人稱權威」。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可能比我們以為的要少得多。
- 揭示決策的「事後合理化」本質:許多我們認為驅動決策的「理由」,其實是大腦在事後為了讓行為看起來合理而建構出來的。
- 開創性的研究方法:他成功地将魔術這門古老技藝轉化為嚴謹的科學工具,為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研究開闢了全新的道路。
- 對現實世界的啟示: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虛假記憶」、「錯誤認罪」,以及在行銷、談判和人際互動中,人們的態度是如何被影響和建構的。
總結來說,Petter Johansson 是一位用巧妙而令人驚奇的方法,揭示人類自我認知脆弱性與可塑性的先鋒科學家。他的研究提醒我們,對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或許應該保持一份謙遜和批判性的態度。
結語
Petter Johansson 的演講,像是一面誠實而銳利的鏡子,迫使我們直視自我認知中那片從未察覺的盲區。他的「選擇盲視」實驗告訴我們,那個我們深信不疑的「內心聲音」,可能只是大腦為了讓一切看起來合理而即興創作的劇本。
這個發現雖然動搖了我們對自己的掌控感,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份深刻的解放。它意味著,我們的態度、偏好甚至價值觀,並非刻在石頭上一成不變。我們擁有改變心意的彈性,也能夠透過引導,真誠地去理解與自己立場相左的觀點。
正如Petter在個人生活中實踐的規則——「你可以反悔」。我們無需被過去的選擇所綁架,也不必背負著「前後一致」的沉重壓力。承認「我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了解自己」,並非一種弱點,反而是一種智慧。這份謙遜能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更寬容,在面對未來時更開放,並真正開始一場探索內在真實的迷人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