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小校校長的第一人稱視角,探討小型國中在大校旁的經營困境與翻轉策略。文章指出,小校往往因位處邊陲、升學落差而面臨學生流失、家長觀感不佳與教師士氣下降,但同時小校擁有規模小帶來的「關係密度高、課程彈性大」優勢。
作者分享透過課程特色化、社區連結化、學校品牌化與教師舞台建構等策略,將小校從「邊陲」轉向「亮點」。文章提供教育行政與學校領導者可參考的實務經驗與理念省思,強調教育的價值在於陪伴與全人發展,而非單一的升學指標。
關鍵詞
小型學校、小校經營、教育領導、課程特色、社區連結、學校品牌化
兩所國中,一牆之隔。一所規模龐大、升學率高,是家長眼中的明星學校;另一所規模較小,學生人數僅為前者的三分之一。在同一片天空下,兩種氛圍截然不同。作為小校的校長,深切感受到這種差距的現實壓力。家長往往將升學率作為首要選擇標準,學生也因家庭期待或社區觀感而傾向轉入大校。小校似乎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困境:學生資源有限、基礎能力參差、升學率不高、社區認同低,當然教師士氣也容易受影響。
從規模劣勢到關係優勢
小型學校雖在規模上相對有限,班級數與學生人數較少,表面上似乎面臨資源分配的劣勢,但在教育運作層面,卻展現出難以取代的「關係優勢」。小校的特質使師生互動密度高,教師能以更具回饋性的方式進行個別化教學與差異化輔導,親師關係也因頻繁互動而更加緊密,形成高信任、高回應的學習共同體。
在學習氛圍上,小校能實踐全人教育理念與關係導向學習,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創造力與社會情緒能力。這樣的學習環境不僅重視學業表現,更關照學生的情意發展與自我實現,使教育現場更具人文關懷與溫度。
在組織運作層面,小校因層級較少,具備扁平化管理與高回應性決策機制的特性,能快速整合行政與教學資源,節省溝通成本與決策流程。這樣的結構不僅提升行政效能,也有助於落實分布式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使學校更靈活地回應教育變遷與學生多元需求。校長收到孩子們寫來的信(圖一),感動不已,字裡行間完整詮釋小校間的人際互動。因為學校小所以教師們能以「全校關懷模式」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與情緒狀態,讓「每個孩子都被看見、被理解、被支持」。這種關係性支持雖難以量化數據呈現,卻是最能形塑學生長期學習動機與心理韌性的教育力量。善用劣勢轉化為優勢,這正是小校展現教育韌性的軟實力!

(圖一)
重構教育遊戲規則 改變比較框架
外界常以升學率、名次與會考成績作為衡量學校績效的主要指標,但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應侷限於學科成就的展現。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人發展,讓學習成為自我成長與生命探索的歷程。
小校不應被動接受外界設定的比較框架,而應主動重構教育遊戲規則——不以升學率競逐,而以教育價值取勝。當學校以全人教育與多元表現導向評量為核心理念,便能打破「單一標準」的學習想像,讓學生在真實情境與多元經驗中展現不同面向的能力。這樣的教育觀點強調多元智能理論與教育公平引導學生理解成功有多種定義與路徑。
以南華國中為例,學校共設有五支校隊——田徑、太鼓、口琴、卡巴迪與啦啦旗隊,參與學生達98人,占全校學生數約39%。校隊的成立不僅是體育與藝術的展能舞台,更是課後延伸學習與保護性教育機制的具體實踐。藉由引導學生投入正向活動,學校有效降低網路成癮與校外遊蕩風險,同時強化學生的歸屬感與社群參與意識。致力於營造多元展能與支持性學習環境,讓不同能力與興趣的學生皆能被看見與肯定,不以學業成績作為唯一評量標準。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搭建表演舞台,啦旗隊獲邀在新竹市聯合藝文季、玻璃藝術節、全國科展進行開場表演獲得滿堂喝彩!開設全市唯一的技藝專班,讓具技職傾向的學生得以發揮潛能,技藝專班「雞老闆」以「廚餘零浪費 永續雞蛋燒」食農教育課程在大新竹食農教育嘉年華大獲好評!學生從課程發表中找到動力、發揮所長,提高學習自信!
此外,學校推動的「鮭魚計畫」邀請畢業校友(現為大學生)於寒暑假返校擔任課輔老師,形成「回流式教育支持網絡」。這不僅讓在學學生看見正向榜樣,也協助大學生減輕經濟壓力,進而創造教育、社會與地方經濟的多贏共榮局面。在校生與校友的回饋反映正面積極,藉由學長姐的鼓勵更貼近學弟妹的生活與理解困境。目前鮭魚計畫已實施進入第5屆,國中教育會考C等級成績比例,連續三年下降。不以單一標準定義孩子,每個孩子都獲得多元展能舞台,不論是學術傾向、技藝傾向的在這裡都得到發揮的舞台!
鏈結社區特色 深化課程品牌
小校的生存與發展,不能只靠短期努力。翻轉困境的核心策略是課程特色化-做出區隔、社區連結化-深耕在地、學校品牌化-讓學校發光。
1、課程特色化-以課綱為本,創造差異化優勢
課程特色化是小校翻轉困境的關鍵策略。唯有落實課綱精神,發展具在地意義與學生核心素養取向的校訂課程,才能在競爭中做出區隔。南華國中以「認識自己、理解他人、關懷世界」為課程主軸,設計循序漸進的跨域統整課程,培養「在地生活實踐家」、「創意思考能動者」與「關懷生命故事家」三大學習角色。

在課程實踐上:
• 「品味藝術師」課程結合經營管理概念,探討波光市集的發展策略;
• 「風動光電人」課程則運用在地自然資源,探討風能與太陽能,並融入生活科技手作;
• 校慶嘉年華課程中,七、八年級學生化身「文青商店」經營者,親手設計並販售鑰匙圈、卡林巴琴、玻璃吊飾、木製餐具等文創作品;
• 九年級微型創業家課程更結合南寮風景區特色,從產業分析、產品定位、製作與客群鎖定在校慶中每班化身為店家,進行完整創業歷程!
這些課程不僅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行動力,更讓社區重新認識學校的價值。當學生能將知識轉化為具體行動與產品,從生活、生命、生態到生產,課程就不只是學習內容,而成為學校品牌的核心展現。南華國中正以課程實踐帶動形象轉變,讓「學會知識、學會生活」成為學校的教育亮點。
2. 社區連結-在地深耕
從學校出發以具體行動關心在地,打開學校的大門讓學生走進社區。與新竹區漁會合作將食魚教育融入課程了解從產地到餐桌(如利用在地海鮮進行烹飪教學)推廣在地水產品(如烏魚子)的產業文化活動,認識在地漁產、了解漁業永續,藉由校訂課程將學校與社區做更緊密連結。例如竹塹騎緣為例,利用南寮漁產直銷中心停業搬遷的機會,帶孩子們走進漁產直銷中心拍照、訪問攤商為擁有30歷史的直銷中心留下珍貴的影像紀錄鏈結在地特色!。連結竹塹風動文化協會、竹塹社區大學合作辦理校訂課程「舊港跑跑人」活動,透過實地踏查來了解南寮漁港、新竹漁港、竹塹港同一地點不同歷史時期的指稱,在地文化課程走進社區,社區走進學校,讓學生從真實情境中學習。
3.學校品牌化-讓學校發光,價值被看見:
現在是過去選擇的結果,未來是現在選擇的延伸。改變不在於換人,而在於營造讓人願意改變的環境。當課程深耕、社區連結,學校自然會產生獨特的教育思維與辨識度,形成「被看見」與「被信任」的品牌力量。南華國中以「課程即品牌」為核心思維,從課程設計、學生表現到校園文化轉變,逐步建立「自信、創新、關懷、行動」的學生圖像。校慶課程嘉年華不僅是成果展示,更是品牌的舞台。社區民眾看見學生的行動力與創造力,也開始重新定義學校的品牌形象。同時,學校運用多元媒介分享教育故事,讓更多人理解南華在課程創新、在地深耕的努力。當社區以「新眼光」看待學校,品牌就不只是形象,而是情感的連結與信任的累積。南華國中正以教育的溫度與專業的厚度,讓學校在地方發光,也讓學生在學習中發亮,達到「有盼望的學習 有夢想的學校」願景
小校並非劣勢,困境可以轉化為精緻的優勢;教育的核心價值不在分數,而在親師生互動、關注學生的成長;當小校找到自己的特色、建立明確願景、凝聚教師與社區力量時,它能從邊陲走向亮點,成為孩子、家長與社區信任的教育堡壘。興起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