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人」(Hebrews)、「以色列人」(Israelites)與「猶太人」(Jews)三個名稱,指涉的並非三個彼此獨立的民族,而是同一群體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身份轉化。本文從聖經文本與歷史脈絡出發,探討這三種稱呼在語源、社會結構、宗教意涵與現代政治語境中的關聯與差異,進而揭示從遊牧族群到國族公民的長程變化。 一、希伯來人:從遊牧族群到語言的起源 「希伯來人」是三者中最早的稱呼。其語源可追溯至希伯來文 ʿIvri(עִבְרִי),意為「越過」或「跨越」,暗示他們在地理與文化上皆具遷移特質(Sarna, 1980)。此詞或與古近東文獻中的 Habiru 有關,該詞常指古代無固定土地的邊緣族群(Rowton, 1976)。 在聖經語境中,「希伯來人」首先出現在亞伯拉罕的敘事中,用以區分他與當地迦南人或埃及人(《創世記》14:13)。這群人以部落形式生活,信仰單一的上帝,並使用早期希伯來語。
此一階段,「希伯來人」並非一個國家或宗教共同體,而是一種族群與語言身份的表徵。今日「希伯來」一詞多保留於文化與語言層面,如「希伯來語」或「希伯來大學」等名稱中。 二、以色列人:從族群到民族的形成 「以色列人」的出現,標誌著希伯來人從遊牧族群轉變為定居民族。根據《創世記》,雅各在與天使摔跤後被賜名「以色列」(יִשְׂרָאֵל, Yisra’el),意為「與上帝角力者」。他的十二個兒子成為十二支派,構成了以色列民族的基礎(《創世記》32:28)。 出埃及事件象徵他們從奴隸群體到「上帝選民」的轉化,而進入迦南地則標誌政治共同體的形成。公元前11世紀左右,掃羅、大衛與所羅門建立統一王國,並以耶路撒冷為中心。此一時期的「以色列人」同時擁有民族、宗教與政治的三重身份。 王國在所羅門死後分裂為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北國於公元前722年亡於亞述,其民分散,史稱「失落的十支派」;南國於公元前586年亡於巴比倫,但其後裔仍保有宗教與文化傳統,成為後世「猶太人」的前身(Bright, 1981)。 三、猶太人:信仰共同體的形成與延續 「猶太人」(Jews)一詞源自「猶大」(Judah),最初是南國居民的地域稱呼(Goodman, 2007)。在巴比倫之囚之後,原本以地域與血緣為基礎的民族認同轉化為以信仰為核心的宗教認同。猶太人以《妥拉》(Torah)為律法核心,透過會堂制度與節期維繫群體記憶。由此,「猶太人」的概念逐漸超越地理疆界,成為散居世界各地的文化與宗教共同體。 在後來的希臘化與羅馬時期,「猶太人」不僅是宗教群體的名稱,也成為被他者化的身份標誌。儘管歷經流散(Diaspora)、迫害與分佈於歐亞非三洲的離散生活,猶太民族透過信仰、律法與語言保持了文化連續性(Yerushalmi, 1982)。 四、以色列人(現代):國籍與歷史記憶的再構 1948年,以色列國的建立使古老的名稱「以色列」重獲政治實體性。現代「以色列人」(Israelis)不再等同於古代的「以色列人」(Israelites)。前者是國籍概念,指以色列國公民,包括猶太人、阿拉伯人、德魯茲人與其他少數族群。 以色列選擇「Israel」作為國名,既是對聖經傳統的承繫,也是一種政治象徵——在現代主權國家的框架下,將宗教與歷史身份轉化為公民共同體。這一命名同時表達了對古代民族遺產的延續,也試圖包容多元現代社會的現實結構(Sand, 2009)。 五、歷史對應與身分演化 若以時間為軸線觀察,三者呈現出明確的歷史演化脈絡。
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希伯來人」以族群與語言為核心,屬於遊牧階段。至公元前一千年,「以色列人」形成有宗教信仰與王國制度的民族體系,將族群轉化為政治共同體。在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之囚之後,民族認同失去地理依託,信仰遂成為延續之本,於是「猶太人」的身份誕生,成為橫跨時空的宗教共同體。
到了現代,以色列國的成立使「以色列人」一詞再度獲得現實意義,從宗教民族轉向國民身份。於是,古代的族群稱謂、宗教共同體與現代國家概念在此連成一線,形成歷史上罕見的身份連續性。 從這個角度看,「希伯來人」是起點,「以色列人」是民族的形成,「猶太人」是信仰的延續,而現代的「以色列人」則是歷史的再現與政治的重構。三者之間的關係不是替代,而是疊加;不是斷裂,而是延伸。 六、結論:歷史的延續與再命名 「希伯來人」、「以色列人」、「猶太人」三個名稱記錄了一個民族在信仰、政治與文化三個層面上的演變。它們共同構成了一條連續的歷史軸線——從遊牧的祖先信仰,到王國的民族體制,再到流散中的宗教共同體,最終重現於現代國家的形式。 在這條軸線上,身份的核心不在於疆界的穩定,而在於記憶與信仰的持續。希伯來人開啟了語言與血脈的起點,以色列人建立了政治與宗教的秩序,猶太人則保存了精神與律法的傳統,而現代以色列人則在國籍的層面重新賦予這段歷史以現實形體。 這是一條歷史從未中斷的線:從遊牧到流散,從信仰到國家,一個民族以不同的名稱延續了同一份存在的意志。 參考文獻 Bright, J. (1981). A History of Israel.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Goodman, M. (2007). Rome and Jerusalem: The Clash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Penguin Books. Rowton, M. B. (1976). Dimorphic Structure and the Problem of the Apiru-Habiru.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35(1), 13–20. Sand, S. (2009). The Invention of the Jewish People. Verso. Sarna, N. M. (1980). Understanding Genesis: The Heritage of Biblical Tradition.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Yerushalmi, Y. H. (1982). Zakhor: Jewish History and Jewish Memor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