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一現象曰「感官記憶觸發(sensory trigger)」,特別是味覺與嗅覺,最容易喚醒過往的情感經驗。是以在地傳統美食往往帶來美好回憶,交織著親情、人情與愛情,諸如普魯斯特自傳小說《追憶似水年華》,瑪德萊娜小點心泡在茶中的味道,瞬間喚醒作者的童年回憶;或是李安電影《飲食男女》,退休大廚老朱週日為三個女兒準備豐盛的家宴,每道菜都像是一種情感的表白。換言之,美食之所以令人津津樂道,不只是好吃,更因為它們承載了時間、情感與人際關係的重量。文學與電影中,喚起記憶、情感與生命意義的食物,無疑是一種「時間的容器」與「情感的翻譯者」。
‧常見到父母不斷要求子女「讀書、讀書、讀書」,可怪的是,做父母的卻忙於工作、應酬、玩樂而不去接觸書本,更別說坐下來,和子女共同討論某一本書提及的觀念或交換讀後心得了,這算是什麼「身教」呢?
‧菩提系列作家林清玄(1953-2019),作品於1980至90年代,風靡全臺,至少有三百萬人次以上聽過他的演講。林清玄得獎無數,致力宣揚佛法,成為許多人的「心靈導師」。後因爆出外遇事件,在理想形象與現實行為之間,出現明顯落差、爭議或矛盾,使得讀者或評論者開始質疑其長期被塑造的那種「禪意/道德/心靈導師」形象,人設整個崩壞,乃至於淡出臺灣文壇,轉往中國大陸另起爐灶。他所留下的作品,還有閱讀價值嗎?如今臺灣還有人讀林清玄嗎?‧許多上班族主動組成讀書會,利用工作之暇,汲取新知,拓廣視野,還定期舉行討論會,藉由腦力激盪,幫助彼此學習、充電,這是十分可喜的現象。然而閱讀的書籍如能從與工作有關的事業範疇,進一步走向政治、社會、歷史、文化、文學……等更寬闊的天地,那才是上班族真正的自我成長。
‧於永康街吃了晚餐,至附近的大安森林公園散步,在露天音樂台前難得看見成千上萬、身手矯捷的年長者,聚集齊唱校園民歌,充滿歡樂的氣息,場面十分驚人。原來是臺北捷運公司主辦「民歌50」演唱會。校園民歌歷久不衰,確是臺北十分特別的文化現象。
‧記憶猶新,昔日書法課,史紫忱師因材施教,看了我的字,要我臨寫的是王羲之「聖教序」。這對自己未來的硬筆字,也頗有影響。
‧《說文解字》謂,善,吉也;善與「義」、「美」同義。以現代觀點言之,行善的人充滿吉祥之氣,也必然具有禮容得宜的美。所謂「施比受更有福」,行善的人不只快樂,行善的人也最美,對吧?
‧新聞報導,臺南市安南區新闢重劃區內出現「京都街」、「本庄街」兩條新路名,網友驚呼「臺南太會了!」、「5分鐘就能環遊日本!」堪稱最有「出國感」的散步路線。此外,其周邊有社區公園、亞太棒球村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當地居民受訪時得意的說,家住京都,感覺抬高身價不少。將來重劃區綠樹成蔭,去臺南或可安排到此一遊。
‧日文「勉強」有奮力用功之義,唯凡事盡力而為、問心無愧即可,至於成功與否,端看天意及個人造化,大可不必勉強。若所訂目標遠遠超乎自己的能力、條件,卻又勉強自己為之,如此就像老子所說的「固鋼必折」,註定要失敗,反而給自己招來更大的苦惱。是以,自然勝於勉強,我們應當順其自然,量力而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