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過自己,也是一種勇氣
長大之後,我們常常被一句話困住:「我不應該那麼軟弱。」明明已經筋疲力盡,卻還在對自己說要撐下去;明明很想哭,卻逼自己微笑。有時候我們以為堅強,是把眼淚藏起來、把傷口包起來;但事實上,真正的勇氣,是能夠在崩潰時對自己說:「沒關係,我可以慢一點。」
你不需要完美,才能值得被愛
心理學家布朗(Brené Brown)曾說過:「脆弱不是軟弱,而是勇氣的展現。」
社會告訴我們要堅強、要成功、要表現得很好,但沒有人教我們如何「放過自己」。
我們把標準拉得很高,以為那樣才是成長;但事實上,越是逼迫自己成為完美的人,越容易迷失在自我批判裡。試著停下來問自己:「如果今天我已經盡力了,為什麼還要責怪自己?」
我們的痛苦,往往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來自「我應該更好」的那個念頭。
學會放過自己,並不是妥協,而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
內在批評者,從何而來
在心理動力學中,「超我」(Superego)代表著那個不斷審判我們的聲音。
它來自童年的經驗、父母的期待、社會的標準。
也許你曾被責怪「怎麼這麼笨」、「為什麼不努力一點」,於是長大後,你開始在心裡重複那些聲音——就算沒有人責備你,你也會自動檢討、自動懲罰。
這種內在的嚴厲,其實是我們想「變好」的證明。
只是,我們忘了:成長不該是自我虐待的過程,而是逐漸學會溫柔的旅程。
放過自己,不代表放棄
很多人害怕「原諒自己」,因為以為那等於逃避責任。
但心理學研究指出,**自我寬恕(Self-forgiveness)**其實能帶來更長遠的改變。
當你不再陷在罪惡感裡,你才有能量去修正、去前進。
想想看:
一個被責備到抬不起頭的人,怎麼可能真的變好?
唯有被理解、被接納的心,才有力量重新出發。
所以,與其反覆懲罰自己,不如告訴自己:「我願意學習,也願意給自己一次機會。」
實踐練習:寬恕日記(Forgiveness Journal)
每天花十分鐘,寫下三件事:
1. 我今天責怪自己的地方是什麼?
2. 如果那是我朋友做的事,我會怎麼對他?
3. 我願意怎麼對自己說?
這個練習的核心,是讓你意識到——你也值得被溫柔對待。
當我們願意改變和自己的對話方式,生命就會慢慢從苛責轉向理解,從壓力轉向寬容。
學會和自己和好,是最深的勇氣
生命的每一階段都會有錯誤、有遺憾,但那不代表你不夠好。
那些錯誤,是你學習愛自己的門票。
學會放過自己,不是逃避,而是成長的另一種形式。
下一次,當你又開始懷疑自己、責怪自己時,請你深呼吸,然後輕輕說一句:
「我已經盡力了,現在,我選擇原諒自己。」
這不是軟弱,而是你終於願意對自己溫柔,那,才是真正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