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人為了讓自己變得更主動積極,常常會花大錢去上課、買書、甚至找職涯教練,但學了半天還是不知道怎麼開始。
我自己也走過這些彎路,花了不少錢、也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方法。
後來我才發現,其實真的有效的方法就那幾招,根本不需要花那麼多錢去學。
我把自己親自實踐、覺得最管用的「主動承擔」方法,全部整理成簡單的行動步驟。
什麼是「主動承擔」?為什麼在職場上這麼重要?要如何落實到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
接下來,我想用自己的經驗跟你聊聊,那些你一定會遇到的真實場景,以及如何把主動承擔變成你的關鍵競爭力。
自身經驗
在職場工作這麼多年,總會遇到推諉卸責的情形。
有些工作明明是你的責任,有人卻習慣找藉口,把事情丟給別的單位。
這樣的現象,在每個公司、部門、團隊中,都是習以為常的。
有一年,公司有個專案突然卡關,進度整個停擺。
大家都在觀望,沒有人願意出來處理這個案子。
我看了一陣子,最後決定主動承擔,把細節一項一項釐清,主動聯繫各部門人員,組成專案小組。
一開始,連其他主管都有點冷嘲熱諷的質疑我:「這真的是你該負責的事嗎?」
後來我發現,只要有人願意站出來負責,事情就會漸漸的跨出一步,主導權也自然落到自己手上。
專案後來也順利推動了,不管成效如何,讓我深刻體會「勇於承擔,才有被看見的機會」。
理論引證
這段經歷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大多數人遇到麻煩或困難時,第一個反應總是想推給別人? 又為什麼主動承擔的人,往往能夠被看見、得到更多信任與機會?
這時我想到《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作者 Stephen R. Covey 的一句話: 「人生最大的選擇權,是為自己負責,而不是把一切歸咎外在。」
他強調,在職場、家庭、社群裡,主動積極的人總是先認領責任, 不會把環境、成長背景當成藉口,而是堅持「我要為自己負責」。 相反地,被動的人則容易說「我沒辦法」、「我不得不」,習慣推卸本來應該承擔的任務。
但光有這樣的想法還不夠,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把「主動積極」的態度落實到每天的行動裡?
理論是起點,實踐才是改變的關鍵。那麼,主動積極在日常工作中,會是什麼樣子?
行動對照
什麼是主動積極的具體表現?
遇到工作困難時,先主動找解決辦法,不等別人來指揮。協作卡關時,主動溝通協調,不把希望寄託在別人的退讓。
每一天、每一次任務,都是一個選擇:你可以選擇主動,或選擇逃避。
主動積極,其實是一種長期練習。
每次遇到外在刺激、變動或挑戰時,先問自己:「我能做什麼?」
不要讓第一時間的衝動反應,主導你的決策。而是有意識地回應、調整、行動。
落地七法
要怎麼把主動的態度,落實到日常呢?
我把經驗歸納成七個具體行動。
- 每天開始工作前,先列出今天要完成的三件任務。
- 主動在群組、會議或週報裡更新進度,讓同事、主管都明白,你掌握了什麼。
- 遇到問題時,別悶著頭苦撐,要勇於找人討論、請教、尋找資源。
- 每週檢視自己的承擔表現,復盤反思自己還可以改善的項目。
- 養成多用「我可以做什麼」、「我要負責」的正向語言,減少「這不是我的事」這類消極表達。
- 善用 Notion、obsidian 等數位工具,把所有任務、進度、負責事項可視化,方便團隊協作與自我提醒。
- 發現流程或跨部門有問題時,不只是「反映」,更要主動的提出建議。
總結
這些步驟,不只讓你養成主動積極的習慣,更能讓你在團隊中逐漸發光。
被信任、被看見,職涯發展自然也能水到渠成。因為在職場上,主動承擔,就是你唯一能真正掌握、主動創造價值的競爭力。
職場上真正能改變你命運的,從來不是能力上的些微差距,而是你,能否敢於負起責任。 主動承擔,不只是完成分內的工作,更是主動尋找問題、帶動團隊、提出解決方案,甚至在沒有人要求時,先走一步、主動報告成果。 每一次你願意勇敢站出來承擔,無論事情大小,都會為自己累積信任、累積機會,也為團隊創造正向循環。
與其被動等待指令、擔心出錯,不如練習成為,能主動創造局面的推手。 長期下來,主動的人總會被看見,負責的人最終會贏得影響力,甚至改寫自己的職涯路徑。
主動承擔,也許一開始有壓力、會遇到質疑,但只有真正行動過後,你才會發現,這份勇氣將成為你職涯最強的後盾。 下一次當困難與責任來臨時,勇敢地往前一步,你會發現,舞台會是屬於你的。
主動的人贏得信任,被動的人失去位置,
肯負責的人得到機會,習慣逃避的人失去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