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理解對方」,但實際上是在用自己的經驗、恐懼或慣性去詮釋對方。
這樣的理解,其實是一種「投射式理解」——不是看見對方,而是看見自己。
🌫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被拒絕」的恐懼會讓人傾向:- 主動合理化對方的行為,讓自己不那麼痛。
- 用自己的邏輯去替對方找理由,好像這樣就能維持聯繫。
- 用同理之名掩飾逃避,以為理解能換來安全感。
但這樣的「理解」其實不是尊重,而是一種控制——想透過理解去避免失去、避免面對現實。
真正的理解是不替他詮釋,也不急著改變他。
- 停下自己的反應——不總是從自己感受出發
- 觀察對方的立場——看見他在什麼脈絡下做出這樣的選擇
- 承認彼此不同——允許對方的世界不是你的延伸。
理解,不是讓兩人變得一致;而是讓兩個獨立的意識,能夠真實相遇。
不要用「害怕失去」的心,去包裝成「理解」。真正的理解,是帶著清醒的慈悲。
「理解」聽起來像是一種善意,但當中常夾雜著「投射」——我們以為在理解他人,其實是在看見自己。
🌙 關於理解與投射
有時我們說「我懂你」,但那句話裡,裝的其實是「我希望你像我」。
理解,本該是讓我們走近彼此,可當它被恐懼污染,就成了投射——我用自己的經驗去替你解釋,用自己的情緒去推測你的意圖,甚至用自己的需要去定義你的冷與熱。
真正的理解,是不急著判斷、也不急著親近。它允許「不同」的存在,允許對方的世界不必照我的樣子長。
當我們放下「想被理解」的執著,也就不再強求「理解他人」的控制。
彼此的距離,反而變得真實而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