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四十九)水稟性在資訊史與醫病史的交錯處(上)
以「病是資訊流」理論來看,稟性可理解為一種「原始資料結構」——每個人天生攜帶的訊息運作模式。健康是一種資訊流動的平衡狀態,而疾病,則是資訊在輸入、處理或輸出的任一階段出現錯配。
當「水稟性」的人面對外界龐大的資訊洪流時,容易出現「過度共感」與「過度吸收」的情況,就像一個未經濾波的接收器,不停吸納外界的噪訊。這種資訊過載,最終可能轉化為心理與生理層面的混亂:焦慮、失眠、免疫系統失調,甚至癌症與自體免疫疾病。
在這個框架下,「水稟性招病」的意思不只是說「水性人容易生病」,而是指出:當人以水一般的稟性與世界互動,若缺乏辨識、過濾與轉化的能力,便容易被「外界資訊」所污染,最終使內在資訊流崩潰,轉化為身心病,導致身體弱化,免疫力降低,成了「易病化」的「招病」體質。
地球是一顆水的星球,人體約有70%是水組成。從資訊論角度來看,水是最古老的資料載體,它能記錄震動、能量與意念——這不只是江本勝的觀點,也受到物理學家研究水分子結構的啟發(雖是假說,但不排除是當前科技鑑測與觀察方法的發展尚未跟上)。
若地球與人體都是「水態資訊體」,那麼當今的「資訊爆炸」便不只是文化現象,而是一次行星級的能量衝擊。
人類每天面對數以億計的訊息湧入,而水稟性強的人(也就是情緒敏銳、共感力強的群體),將最先承受這種壓力。
結果,將可能觀察到一個全球趨勢:
●憂鬱症、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等病例自二OOO年後快速上升;
●科技使用時間與心理疾病的發生率呈顯著正相關;
●「腦霧」「資訊疲勞症」等新名詞出現於臨床與公共衛生研究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二十一世紀初以後,憂鬱症發病率增加了約50%,焦慮相關疾病幾乎翻倍;這段時間恰好與網際網路普及、社群媒體興起重疊。
換句話說,資訊流的急遽擴張,已經改變了人類的神經結構與心理能量場。
而由資訊史與醫病史的交錯來看,在這一條被忽略的時間線,資訊技術的進展與身心疾病類型的轉變幾乎是同步發展的:
如十五世紀印刷術普及後,宗教性狂熱與集體歇斯底里增多。
如十九世紀報業革命、電報興起後,神經衰弱(neurasthenia)成為新病。
如二十世紀中期電視、廣播成為失活日常後,注意力缺陷與焦慮傾向上升。
如二十一世紀網路與社群媒體爆發後,憂鬱症、躁鬱症、數位成癮、解離性障礙案例急升。
這條時間線揭示了一個關鍵:人類的身心疾病,始終隨著資訊處理的方式進化。
在「病是資訊流」的框架下,這不再只是偶然,而是能被解釋的必然現象。
我們每個人都如同一杯水,承載著時代的資訊震盪。
若水清澈,資訊流通,身心自然平衡;若水渾濁、共振錯亂,病就隨之而來。
資訊爆炸的時代,等同於地球整體的水在震動,我們能做的,不是逃避資訊,而是學會「淨化資訊」——從飲食、情緒、思考到社交網絡,重整我們的接收與輸出模式。
以下,更詳細地來看看,將已建立的「水—資訊—疾病」統一框架,由資訊史與醫病史之間的交錯,以「病是資訊流」的視角,結合「水稟性招病」的整體系統觀,在「地球萬物皆蘊含水」的背景中,人類病症的變化與案例增長的相關性。
(待下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