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台灣史課本的台灣人想必都知道,在簽訂馬關條約(在日本稱為「日清講和条約(下関条約)」),日本滿懷雄心壯志,展開對臺灣的殖民統治。然而,迎接他們的僅是武裝抵抗,還有更為致命的無形戰爭。
根據歷史數據,戰死與負傷者未達7百人,但卻有病死者4,624人,罹病者26,094人總計,損失超過 32,000 人,佔侵臺總人數的一半以上,故將臺灣形容為「鬼界之島」。可見疾病的威脅,遠超戰場上的刀槍。
這使我不禁疑惑:
同樣是殖民,為何幾百年前的西班牙殖民者幾乎未受「美洲本土疾病」的嚴重威脅,而日本殖民者卻在「台灣本土疾病」下如此死傷慘重?
本文將從兩個核心角度深入解析:
一、從人口移民史討論免疫系統上的發展落差
二、細菌學的發現,即日本殖民政府為何能夠由高木友枝(Takagi Tomoe たかぎ ともえ)等專家來降低疾病帶來的衝擊,並進行公共衛生現代化工程。
首先,讓我們先來搞清楚:
為何西班牙殖民者在十六世紀的南美洲,沒有受到如此大規模的疾病攻擊,殖民時期也沒有處理傷病問題呢?
答案不在於西班牙人的體格強健,而在於舊世界(歐洲)與新世界(美洲)在微生物生態上的發展。
西班牙人進入美洲時,所處的歷史情境與日本殖民臺灣截然不同:
美洲大陸的原住民缺乏與大量馴養家畜的緊密接觸,因此缺乏具有高度傳染性和致命性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也就是說,西班牙人可能感染了美洲的寄生蟲或其他風土病,但這些疾病的致死率和傳播速度,遠低於他們從歐洲帶入的天花和麻疹。
《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的作者也指出,歐亞大陸因為馴化了大量的家畜,使其人口更早接觸並演化出了對抗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抗體,相較之下,美洲原住民則馴化動物模式不同,沒有這個環境培養抗體,因此造成大量傷亡。
且在16世紀時,歐洲殖民者普遍抱持 Providentialism (The belief that all events are predetermined by God or fate.)的觀念,認為原住民的大規模死亡是上帝的旨意。
從目的上來分析,西班牙殖民的主要目標是掠奪黃金、白銀及傳播天主教,原住民因疾病而大量死亡,反而可以為後續移民提供了更多土地。
再者,時代背景與價值觀也不同。西班牙殖民發生在現代醫學和公共衛生概念誕生之前,殖民者不知道病因也無從處理,亦不認為被殖民者的健康是需要殖民者在意的事情,更甚者,疾病問題還可以成為人口減少的理由,對其他人交代,就如 《Colonizing The Body State Medicine And Epidemic Disease In 19th Century India 》的作者 David Arnold 所說:
According to David Arnold, it is more related to what he identifies as “men-made disaster:”…Disease becomes a metaphor of imperialism, a disguise of how colonizers enact their sovereignty over natives, a smoke screen by which they cover both their slaughter of natives and the exploitation they have done to the land. “ (大意:疾病變成殖民者用來掩蓋對原住民的殺戮及對土地進行的剝削的煙幕彈。)
既然西班牙殖民者能夠安然無恙,那麼...
為何日本殖民者跟被殖民的台灣同樣居住在東亞島嶼,身上會沒有帶著相似的疾病抗體,且需要在殖民初期就解決傳染病問題呢?
雖然跟西班牙、南美洲相比,台灣與日本的地理距離相當接近,但這並不代表,兩邊會共享差不多的抗體。
臺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氣候區,而日本位於溫帶氣候區。臺灣高溫多雨,是瘧疾原蟲、鼠疫媒介(跳蚤和老鼠)、以及兇猛的細菌性傳染病(如傷寒、赤痢)的溫床。
日本人雖然對霍亂等亞洲常見疾病有一定經驗,在20世紀初的「阪神地區的大規模鼠疫(阪神地区のペスト)」撲滅後也對瘟疫有一定的抗體,但對臺灣的風土病仍然缺乏抗體。
因此,日本殖民政府解決感染病的問題,不僅是基於公共衛生考量,更是殖民行政的生存需要,詳細原因基本上有:
- 殖民統治的根基受到威脅: 日本的殖民目標是現代化、長期經濟開發,需要大量的日本籍官員、警察、技術人員、及專家來建設台灣、發展產業、使其能為母國賺錢。如果這些殖民者因疾病大量倒下,則統治將難以為繼。
舉例來說,根據<台湾医学衛生の父、高木友枝の伝染病対策>這篇研究:
苗栗-台中縦貫鉄道工事が行われたが、マラリアの影響で3度にわたって、技師以下の従業員全員が罹患して作業不能になったことがあった。(在苗栗-臺中縱貫鐵路工程中,曾因瘧疾影響,導致技師以下的員工全部染病而無法作業,前後發生了三次。)
可以得知,醫療衛生建設是確保殖民者自身生存、維持行政運作的必要成本。 - 證明現代化與文明優越性: 作為近代東亞第一個崛起的現代化殖民者,日本肩負著向西方世界證明其殖民統治的「文明性」。並證明其殖民可以使被殖民地獲得巨大的進步。
同時,對被殖民的臺灣民眾而言,改善公共衛生、降低死亡率是展現「文明德澤」、確立殖民政府統治信用度與優越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這也是後藤新平和高木友枝主張「以醫術取代宗教」的核心策略。
因此對日本而言,在臺灣進行大規模的衛生建設,是為了將臺灣從「瘴癘之地」轉變為一個有利於日本行政與經濟開發的「文明領地」,是身為現代殖民統治者必要的手段。
那麼,日本殖民者是如何消滅病菌的呢?最終的成效又如何?
要解釋這個問題,就不能不提到關鍵人物:高木友枝(Takagi Tomoe たかぎ ともえ)。
他是被稱為臺灣「衛生總督」和「醫學衛生之父」的細菌學專家,因其早年在香港及阪神的亮眼政績,被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延攬入臺。
高木的到來,標誌著「細菌學(Bacteriology)」在臺灣殖民行政中的全面應用。所謂的「細菌學」,即是在19世紀末由微生物學家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領導的一門研究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及其與疾病關係的科學。巴斯德強調「病原體(如細菌、原生生物、真菌、病毒、朊毒體、類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是疾病的主要原因」而非傳統認為的「瘴癘之氣」。
不同於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對病菌的一無所知,二十世紀初的日本人在明治維新後,全力向德國學習,已經能夠掌握了這些傳染病的成因,也知道如何消滅它們。
高木友枝的衛生哲學是「我們應以醫術取代宗教(來殖民台灣)」。代表他認為傳染病問題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除病,更是意識形態的統治策略:透過具體的、可衡量的公共衛生績效,來證明殖民政府的統治正當性。
為此,高木友枝在臺灣建立了完整的公共衛生體系,其具體成就和成效包括:
1、建立衛生行政與研究體系: 他擔任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校長長達13年,為臺灣培養了第一批的現代化西醫醫生。他還創設了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專注於熱帶醫學、傳染病研究、並提供免費的疫苗施打、醫學知識普及講座。
2、根除鼠疫的硬核手段: 針對從香港等地經海運傳入的鼠疫,高木擔任臨時防疫課長後,推行了兩項堅決的措施:強制拆除狹隘不潔又陰暗潮濕的舊式中式木造房屋,以及實施大規模的滅鼠運動(特別針對臺灣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這項行動至1919年共捕獲了超過四千萬隻老鼠,最終成功根除臺灣本土鼠疫病毒。此成就被視為殖民地衛生成就的里程碑,也讓他於1920年6月12日獲大正天皇授予旭日重光章。
3、系統性控制瘧疾: 針對瘧疾,高木制定了《マラリア防遏規則(瘧疾遏制規則)》,強調撲滅蚊子(瘧蚊 / アノフェレス蚊 / Anopheles mosquito)這一傳播媒介,並對主要疫區的民眾進行強制驗血和免費給藥治療。雖然直到1965年,台灣才被WHO認證為瘧疾根除區,但高木的方針確實有效,且使得瘧疾死亡率顯著下降。
高木等人的努力,不僅保障了殖民者的生存,也極大地改善了臺灣的整體公共衛生環境。到1920年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降至歷史低點。這項成就被視為日治行政中最傑出的一環,並確立了現代科學與醫學的價值觀在臺灣社會的地位。因此,高木的學生、臺灣首位醫學博士杜聰明,高度評價高木友枝是臺灣的「衛生總督」和「醫學衛生之父」。
結語與反思:現代化的殖民與特殊時空背景,如何改寫殖民風格與殖民者、被殖民者的命運
回顧文章伊始的疑問:為何西班牙殖民者不會因為新世界的疾病而造成重大傷亡,而日本殖民者卻在臺灣付出了超過數萬人的慘痛代價?
這兩個殖民案例的差異,實則反映了橫跨四個世紀的殖民風格、科學認知、與人文價值觀化的巨大演變。
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憑藉粗放掠奪式的統治,視大規模的病死為上帝的旨意與大量死傷的藉口。而當時缺乏現代細菌學知識,也讓殖民者不需要對公共衛生加以改善。
相較之下,二十世紀的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則發生在現代科學知識啟蒙之後,熱帶的病原體導致殖民者自身的生存和殖民行政、經濟發展上的不穩定,迫使政府必須將公共衛生建設視為優先處理的統治成本,因此可以看到在日治初期,日本政府就著手建設相關醫療、教育院所。
且作為近代東亞第一個殖民者,日本需透過現代化工程,向西方世界證明其統治的正當性,並確立其國際地位與名聲。
在了解病原體的成因的當時,可以透過科學知識解決,因此採取了如大規模撲殺老鼠、蚊蟲、強制免費施打疫苗、給藥等措施。
高木友枝等醫生、學者、醫療部門官員的貢獻,最終惠及了整個臺灣社會。衛生環境的大幅改善、出生率提升、死亡率降低,不只是日本殖民者,連被殖民的臺灣人也受惠了。
殖民統治的目的雖然是資源汲取,但在病毒面前人人平等。殖民者的生存危機,間接成為了臺灣現代公共衛生系統奠基和社會價值觀現代化的驅動力。這段歷史顯示,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殖民體系中的「優點」與「缺點」,往往互相糾纏、難以簡單評判。
結尾的 murmuring
會研究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日本友人來台灣參觀博物館時討論到的。由於我們都不是專業的,光是找相關資料就花了不少時間,且因為問題涉及不同時代、地區的歷史與價值觀,導致參考資料中參雜了中文、英文、日文、西班牙文等,日文的部分還可以由友人負責,西班牙文則只能靠 AI 幫忙翻譯。
幸好我們活在有 AI 的時代,讓這種個人研究的可行性與完整度大幅提升並縮短了所需的時間,感謝 AI、讚嘆 AI!
關於這個題目,大多數非專業人士可能都沒有思考過,不過如果你成功讀到了這裡,或對其中某個段落特別有感想,都歡迎留言分享!
參考文獻
- 台湾医学衛生の父、高木友枝の伝染病対策|特集|三田評論ONLINE
- <The immunogenetic impact of European colonization in the Americas>
- 「遏」、「疫」之戰:1895年-1945年臺灣的傳染病與公共衛生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 『神戸・兵庫の郷土史』Web研究館
- <偉大的法國科學家Louis Pasteur(路易士.巴斯德)>
- Louis Pasteur — Vaccines, Microbiology, Bacteriology | Britannica
- Colonizing The Body State Medicine And Epidemic Disease In 19th Century India David Arnold : Shani Chhabra : Free Download, Borrow, and Streaming : Internet Archive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西班牙在墨西哥與日本在台灣殖民時期的影響>
- <19 世紀阿根廷移民政策及歐洲移民的影響>
- <朝向整體醫療:席爾柯小說《亡者曆書》中殖民疾病的毀滅與部落醫療之創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