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價值多元而混亂的時代,我們雖然渴望擁有更多的自由,卻常常感到內心空虛、茫然,失去了生命的方向感。聖嚴法師以溫暖而慈悲的智慧觀察到,現代人因不斷地「向外馳求」——追逐財富、地位與他人的評價——最終迷失了自己,淪為「環境的附屬品」,隨波逐流。
我們似乎成為了自己所擁有之物的奴隸,忘記了自己本來的樣貌。面對這種心靈的漂泊,法師提出了一條根本的道路:回歸內心。他深刻地指出,一切問題的根源與答案的關鍵,其實都在我們自己的「心」中。這趟「找回自己」的旅程,就是一場回到心靈家園、尋得安頓的安心之旅。

--------------------------------------------------------------------------------
一、 認識我們的兩種「我」
在踏上這趟旅程之前,我們首先需要釐清,在我們的生命中,其實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我」。
1. 煩惱的根源:「私我」是什麼?
聖嚴法師指出,我們日常所執著、那個讓我們煩惱不斷的「我」,其實是一個虛妄的「私我」。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 一個執著的集合體: 這個「我」並非真實的存在,而是由我們緊抓不放的各種觀念所構成的虛妄組合。我們常說「我的」身體、「我的」財產、「我的」觀念、「我的」家人,這個「私我」正是由這一連串的「我的」所堆砌起來的,其本質是執著與分別。
- 外在環境的奴隸: 這個「我」是在我們社會化的過程中,為了被他人接納、獲得肯定而逐漸形成的。它的價值觀完全受外在評價所左右,早已聽不見自己內在真實的聲音,成為了環境與他人眼光的附屬品,失去了自主性。
- 痛苦的來源: 這個「私我」的核心是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它充滿了無盡的要求與慾望,當這些要求無法被滿足時,便產生了失望、憤怒、焦慮等種種痛苦。因此,這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私我」,正是我們所有煩惱與痛苦的根本原因。
2. 平靜的歸宿:「真我」或「功德的我」是什麼?
與充滿煩惱的「私我」相對,聖嚴法師引導我們去尋找和實現的,是一種更真實、更安樂的生命狀態,他稱之為「真我」或「功德的我」。這並非去尋找一個被埋藏起來、靜態不變的靈魂實體,而是一種主動的修煉。
- 心的主人: 「真我」是一種動態的能力,它代表我們能夠有意識地、自由地主宰自己的身心活動,不被外在環境或內在的負面情緒所牽引。它是一個動詞,而非名詞。成為「心的主人」,意味著從環境的奴隸,轉變為生命的主宰。
- 奉獻與服務的展現: 「功德的我」是將那個「自私自利的我」轉化後的生命狀態。它透過感恩、謙虛與無私的奉獻,在服務他人、貢獻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它的價值不在於「得到」多少,而在於「付出」多少。
- 內在的平安與圓滿: 這個狀態的核心,是對成功有了全新的定義。法師慈悲地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功不是外在的獲取,而是內在的安頓,「心安理得就是成功」。當我們將生命的目標從追逐外物,轉向內在人格的圓滿時,便能找到不被外境動搖的平安與幸福。
3. 「私我」與「真我」的核心對比
為了幫助你更清晰地理解這兩種生命狀態的差異,以下是一個簡單的對比:
面向私我(煩惱的我)真我(功德的我)核心狀態環境的奴隸,執著的集合體身心的主人,一個動詞價值來源外在評價、物質擁有內在平安(心安理得就是成功)生命動力自私自利、向外馳求感恩奉獻、服務利他最終感受空虛、茫然、痛苦、不安心安理得、圓滿、自在
既然我們理解了這兩種生命狀態的差異,那麼,聖嚴法師為我們指引了一條什麼樣的道路,能幫助我們從充滿煩惱的「私我」,走向安樂自在的「真我」呢?
--------------------------------------------------------------------------------
二、 從煩惱到安樂的旅程:轉化自我的四個步驟
聖嚴法師的教導提供了一幅清晰的心靈地圖,這趟旅程並非一步登天,而是有次第、有步驟的轉化過程。
第一步:認識自我 (Knowing the Self)
這是旅程的起點。我們必須先誠實地看見並承認,我們長期以來被各種執著、觀念和外在評價所構成的「私我」的真實樣貌。只有先認識到問題所在,才能開始轉化的第一步。
第二步:肯定自我 (Affirming the Self)
這一步至關重要。在許多人誤解佛教的「無我」就是要否定一切時,聖嚴法師明確指出,在談論「無我」之前,必須先建立一個健康、完整、能負起責任的「我」。真實的自信,並非來自於外在的擁有或他人的誇讚,而是來自於清楚了解自身長處與短處的「自知之明」。一個能夠肯定自我的人,才能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並由此踏出成長的堅實步伐。
第三步:成長自我 (Growing the Self)
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動態過程。在肯定了健康的自我之後,聖嚴法師提醒我們,成長的關鍵在於建立穩固的「方向感」。這個生命的主要方向,並非追逐世俗的成功,而是「培養完美的人格」,達到「身心的平安」。有了這個內在的羅盤,我們才能透過不斷地學習、修正、奉獻與服務,來深化我們的智慧與慈悲心。如法師所言:「個人的成長就是整體人類的成長。」這個階段的努力,已經超越了個人,開始與更廣大的生命產生連結。
第四步:消融自我 (Dissolving the Self)
這是修行的圓滿階段。這裡的「消融」並非自我毀滅或變成虛無,法師為我們指出了具體的實踐方法。他教導我們:「時時以感恩的心來過生活,『自我』就會消融。」 當我們透過深刻的感恩與智慧的觀照,看透「私我」的虛幻性,體認到個人的一切皆是無數因緣和合而成時,那份以自我為中心的執著便會自然消融。一個消融了私我的人,並非從此變得消極被動,而是能「精進不懈地努力,卻沒有個人得失的痛苦」,達到真正的灑脫與自在。
當我們踏上這趟內在轉化的旅程,不僅是療癒了個人的煩惱,更是在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播下最關鍵的種子。
--------------------------------------------------------------------------------
三、 找回自己,就是建設人間淨土
《維摩詰經》中有一句核心名言:「心淨則佛土淨」。
這句話用最淺白親切的語言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理:我們所處的世界,其實是我們內心的倒影。
- 當我們的心充滿煩惱、自私與對立時,我們眼中所見、身心所感的世界,便是一片充滿衝突與苦難的「穢土」。
- 當我們透過修行,逐步淨化自心,讓內心變得安定、慈悲與充滿智慧時,我們當下所處的地方,就開始轉化為和平、和諧的「淨土」。
因此,「人間淨土」並非一個遙遠的夢想或死後才要前往的地方。它是一項真實不虛的工程,而這項工程的起點,就在於淨化我們自己的這一念心。
--------------------------------------------------------------------------------
結語:安住自心,圓滿世界
聖嚴法師以其一生,向我們傳達了一個既賦予我們力量,又極其深刻的核心訊息:找回自己的旅程,是我們能踏上的最重要、也最有影響力的旅程。
當我們淨化一個念頭,就已在淨化這個世界。創造一個和平、圓滿世界的力量,並非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是真實地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心那份寧靜、精進且慈悲的涵養之中。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