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未經雕琢的原木(樸),它質樸、天然、完整,可以成為任何東西,也無需成為任何東西。一旦被雕刻成器物,便有了固定的名稱、用途,同時也失去了其他的可能性。
《道德經》倡導「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不是要人退化成原始人,而是要人在歷經世事繁華之後,還能洗去鉛華,找回那份最初的純真與質樸。
這是一種「減法」的智慧。減去多餘的雕飾,本性之光自然顯現。
一塊未經雕琢的原木(樸),它質樸、天然、完整,可以成為任何東西,也無需成為任何東西。一旦被雕刻成器物,便有了固定的名稱、用途,同時也失去了其他的可能性。
《道德經》倡導「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不是要人退化成原始人,而是要人在歷經世事繁華之後,還能洗去鉛華,找回那份最初的純真與質樸。
這是一種「減法」的智慧。減去多餘的雕飾,本性之光自然顯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