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只是一首〈哈利路亞〉
每逢聖誕,當韓德爾《彌賽亞》神劇中那段輝煌的〈哈利路亞〉大合唱在世界各個角落響起,我們的心中總會湧起一股熟悉的、難以言喻的崇高感。那旋律彷彿是刻印在集體靈魂中的聖詠,溫柔地提醒我們關於希望、勝利與神聖的可能。
然而,在這首幾乎人人皆知的旋律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層、更令人驚訝的智慧?在這部不朽的傑作中,除了音樂的壯麗,是否還藏著一把能解開我們內心枷鎖的鑰匙?
這篇文章想與您分享的,正是這部作品背後五個鮮為人知的面向。它們不僅關乎音樂的奧秘,更是一趟深刻的心靈轉化之旅,溫柔地引導我們從絕望走向慈悲,從孤獨走向合一。讓我們懷著謙卑與感恩的心,一同探尋這份來自近三百年前的溫柔祝福。
--------------------------------------------------------------------------------
本文
1. 絕望深淵中的奇蹟:它誕生於24天,為的是「解放被囚者」
要理解《彌賽亞》那撼動靈魂的力量,我們必須回到它誕生的那一刻——那是一個在最深的絕望中,綻放出神聖奇蹟的時刻。1741年,作曲家韓德爾正處於人生的絕對低谷。他備受讚譽的義大利歌劇事業慘敗,令他負債累累,甚至真實地面臨著被送入債務人監獄的羞辱與恐懼。他的創作火焰,幾乎要被現實的焦慮所吞噬。
就在此時,兩個看似無關的因緣奇蹟般地匯聚。首先,一位朋友交給他一份完全由《聖經》經文構成的劇本。其次,一個來自都柏林的慈善團體,邀請他為一場音樂會創作新曲,而這場音樂會的目的,正是為了「釋放債務人監獄中的囚犯」而籌款。
這是一個多麼深刻的共鳴。或許我們都曾感受過,生命在幽暗的隧道中,為我們點亮一盞意義非凡的燈火。韓德爾自身的困境——對債務監獄的恐懼,與這部作品的慈善目的——解放被囚禁的債務人,形成了強而有力的連結。創作的動機,瞬間從「個人生存」的掙扎,昇華為「集體慈善」的宏大願力。
靈感如神蹟般降臨。韓德爾在短短24天內,完成了這部長達260頁的不朽巨著。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創作,而是一次深刻的「高峰體驗」。據記載,他廢寢忘食,時常被音樂與經文的深意感動到淚流滿面。當他完成〈哈利路亞〉大合唱時,他對僕人說出了那句傳世名言:
「我確實認為我看到了整個天堂在我面前,和偉大的上帝自己坐在祂的寶座上,周圍環繞著祂的天使天軍。」
《彌賽亞》的誕生,本身就是一個從「絕望」到「崇高」的心理轉化故事。它的第一次呼吸,就是一次慈悲的解放行動,為所有被困頓束縛的靈魂,帶來了希望的曙光。
2. 最好的安慰,不說教義:開場白是一帖「心理急救良方」
許多神聖的經典,往往以嚴肅的教義或審判作為開場。但《彌賽亞》卻截然不同。在莊嚴的序曲結束後,那第一句響起的人聲,不是命令,不是要求,而是一句極其溫暖的撫慰:「安慰你們,安慰你們,我的百姓」。
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天才般的設計。它沒有以「你必須相信」的教條起手,而是以「你正被安慰」的全然接納開場。它觸碰到我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為所有帶著創傷與焦慮而來的靈魂,提供了一份即時的「心理安全感」。
從健康心理學的視角,這段悠揚的男高音獨唱,其音樂本身就具有療癒性。它像一次溫柔的治療引導,彷彿在對我們緊繃的神經說:「你可以放鬆了。」它旨在降低我們因壓力而生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啟動內在負責放鬆與修復的寧靜力量。
《彌賽亞》從一開始就表明,它的功能不僅是「教義宣示」,更是「心靈療癒」。它首先止息眾生的苦難與焦慮,為後續所有關於希望、救贖與永生的信念,建構了最穩固、最溫柔的心理基礎。
3. 溫柔的擁抱:音樂如何成為我們的「安全基地」
在第一部的中段,韓德爾為我們呈現了全劇中最慈悲的核心樂章之一:「祂必像牧人牧養祂的羊群;祂必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
請您在心中聆聽。這不僅是韓德爾的旋律,這或許是我們內在孩童長久以來渴望聽見的搖籃曲。這首詠嘆調,是發展心理學中「依附理論」的完美音樂體現。音樂中那溫柔的、如同搖籃曲般的節奏,以及「牧人」抱著「羊羔」的形象,在聽覺上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絕對的「安全基地」。
無論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是否體驗過足夠的關愛,這段音樂都溫柔地邀請我們,去經歷一次深刻的「矯正性的情感體驗」。它讓我們在心靈層面,體驗到無條件的接納與關懷,彷彿一個溫暖的擁抱,輕聲告訴我們:「無論你有多疲憊、多徬徨,在這裡,你是安全的。」
更有甚者,從倫理心理學的角度,這首樂章本身就是「同理心」的化身。它不僅安慰我們,更在潛移默化中教導我們,如何成為他人的「安慰者」與「牧人」,將這份溫暖傳遞出去。
4. 〈哈利路亞〉的科學:它讓我們變得更渺小,也更善良
〈哈利路亞〉是《彌賽亞》最廣為人知的高潮,其文本取自《啟示錄》,宣告著「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永恆勝利。但它之所以擁有如此巨大的震撼力,不僅因為其神學意涵,更因為它巧妙地運用了強大的心理學原理,宛如一場精妙的心靈煉金術。
首先,它觸發了深刻的「敬畏感」(Awe)。當那音牆襲來,當數百人的合唱團與管弦樂團共同奏響輝煌的和聲,我們彷彿感到胸腔在共鳴,思緒頓時靜默。那個終日喋喋不休的小我,在這股浩瀚的聲流中,渺小得幾乎消融。這種體驗迫使我們的大腦擴展既有的認知框架,從而產生「敬畏」。心理學研究證實,這種「自我渺小化」的體驗,會顯著增加我們的「利他行為」,讓我們變得更慷慨、更富同情心。
接著,這份個人的敬畏感,又轉化為強烈的「集體歡騰」(Collective Effervescence)。聆聽〈哈利路亞〉時,觀眾集體起立的傳統,據說源於1743年英王喬治二世被音樂深深感動而起立。無論傳說真偽,這個「行為同步」的儀式本身,創造了一種強烈的社會連結感。當數百人同時起立,專注於同一段崇高的音樂,個人的敬畏就成為了集體的燃料,情感在共鳴中被放大,讓在場的所有人融合成一個短暫的「神聖共同體」。
因此,〈哈利路亞〉不僅是一首激勵人心的聖歌。它透過深刻的心理機制,先讓我們在「無我」中變得更柔軟,再將我們與周遭的陌生人進行一次深刻而溫暖的連結。
5. 最深的陰影與慈悲的和解:當神聖藝術面對歷史傷痕
任何偉大的文化遺產,都可能帶著它所屬時代的陰影。我們必須以最謙卑和慈悲的態度,去正視《彌賽亞》中一個令人不安的學術爭議:有學者指出,其劇本可能隱含著神學上的「反猶太主義」。
爭議的核心在於〈哈利路亞〉前的一段詠嘆調:「你必用鐵杖打破他們」。在當時的歷史脈絡下,這句話可能被詮釋為對猶太人的懲罰,使得隨後的〈哈利路亞〉帶有慶祝「復仇」的色彩。
面對如此沉重的歷史傷痕,我們該如何自處?源於慈悲的智慧,為我們提供了三條和解的路徑:
- 回到初衷: 我們必須記得,這部作品的誕生,是一次為「解放債務人」而發起的慈善行動。它的「行動」本身所蘊含的普世慈悲,遠比備受爭議的「文本」更能代表其真實的靈魂。
- 音樂超越文本: 韓德爾的音樂所傳達的,是一種超越性的、包容一切的神聖情感。這種情感的廣度,遠遠大於任何特定時代神學思想可能存在的狹隘性。
- 今日的實踐: 在當代,《彌賽亞》被廣泛用於「跨宗教合唱」。基督徒、猶太人、佛教徒甚至無神論者,並肩站立,共同歌唱。這個行動本身,就是對歷史傷痕最有力的、最慈悲的療癒與和解。
面對複雜的文化遺產,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選擇擁抱其光明面——讓音樂的普遍慈悲,去療癒文本的歷史創傷。這本身就是一場深刻的修行。
--------------------------------------------------------------------------------
結語:將我們內心的國度,轉化為人間淨土
在〈哈利路亞〉合唱中,有一句最具革命性的宣告:「世上的國成了我主的國」。
這句話,可以被理解為一個深刻的「心理學宣告」。所謂「世上的國」,正是我們由「我執」、分裂和焦慮所統治的內心狀態。而《彌賽亞》整趟旅程所要帶領我們到達的,正是那被轉化後的「我主的國」——一個充滿安慰、同理心、韌性與合一的內在狀態,一個我們可以親手建立的「人間淨土」。
《彌賽亞》因此不是一座供人仰望的紀念碑,而是一條可以親身走上的道路。它為我們畫出了從內心囹圄走向精神自由的地圖。它是一套能幫助我們處理焦慮、滋養同理心、淨化創傷、體驗「無我」與「合一」的轉化工具。
下一次,當我們再次聆聽〈哈利路亞〉時,我們是否願意讓這股力量不僅振奮我們的耳朵,更能轉化我們的心,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安慰與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