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基本上沒有「相對貧窮」的觀念,說一個人「貧窮」就是真的指他吃不飽,穿不暖,沒有足夠的柴火,生存基本需求都受到威脅。像我們這樣天能吃飽有乾淨衣服穿有地方住,哪怕是租的,都是豐裕的生活而不是貧窮,在以前的人眼中,除了像街友這種邊緣外,我們今天大部份人的生活都是小康。
直至1958 年,有一個叫作 John Kenneth Galbraith 的美國經濟學家,他想寫一本書探討窮人為何貧窮,那本書就叫 The Affluent Society。
在五十年代的美國,作為地球上農業與工業都最發達的國家,不僅能餵飽所有自己人還能餵飽地球另一方的人,不僅能讓所有人穿上衣服也能令其他地方的人能穿上他們的麵粉袋,那麼照傳統的觀點,美國應是一個沒有貧窮的國家。但實際上美國還是多的是因為金錢問題而過得困苦的人,那麼吃飽穿暖的貧窮存在嗎?他認為這是過去經濟學家的界限,因為過去經濟學家例如阿當斯密生存的時代,大部份人類面對的還是真的因為資源不足而餓死的問題。所以過去的經濟學家,理論根據的都是人類一些必要的需求,例如糧食,衣服等。但如果社會發展像冷戰初期的美國一樣,生存資源再也不是大部入人的問題,那貧窮就不再是華人愛說的「餓死」,而是相對他人比較而成。
自此之後,社會才普及了「貧窮是相對」的觀念。因此「相對性貧窮」其實是美國創造出來的,六十年代的時候美國兩黨都認可了,當生存條件被滿足後,貧窮並沒有客觀的定義,而是主觀的。
雖然都是貧窮,但「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其實是完全不同的觀念。絕對貧窮是生存資源的不足,故給予窮人免費的住房與食物,傳統的「絕對貧窮」是可以被消滅的。
但「相對貧窮」是「別人比我有錢」,只要這世界上有富人,就會有相對貧窮,因此「相對貧窮」是無法消滅,永遠存在的。或者相對貧窮的唯一消滅方法,就是讓所有人都不知道有比自己富裕的人存在,如果孤島上只有你一人,你就不會覺得自己醜,畢竟島上沒有人比你英俊。
雖說貧窮是主觀的,但住透天開好車的小地主,看到自己不夠李嘉誠有錢就喊好窮,因為我主觀覺得自己好窮就好窮,把貧窮弄到像廿一世紀的性別認同一樣,這實在令人看不過眼。只要一個人貪得無厭,大家就要可憐他的「相對貧窮」,認同社會虧待了他了嗎?
因此雖然貧窮是主觀的,跟人比較出來的,但是還是需要一個客觀標準。那麼相對性貧窮要怎樣設立客觀標準?那就是你不能只看你比多少人窮,你也要同時看多少人比你窮。「相對貧窮」同時也是「相對富裕」,你望著比你有錢的人覺得窮,那你就該望望比你窮的人,那你就會覺得你自己其實真的不窮。
所以一個有車有房的小地主,已經比社會上大部份人好了,那他光看著李嘉誠就說自己窮是沒道理的。只有這社會大部份人都比你有錢,你才有資格說自己是「相對貧窮」。這已經沒有計較你有沒有努力學習工作了。
結論就是一個人是否相對貧窮,看的是他落後「中位數」有多遠。作為臺灣新聞的長期讀者,我很清楚多的是以為中位數就是平均數的人:中位數的意思就是一半人比這多,一半人比這少。你的收入剛好是臺灣的中位數的話,那麼臺灣有一半人收入比你高,一半人收入比你低。如果你的月入高過中位數,也就是 50524 臺幣的話,那麼你就是在社會的前段班,不算相對貧窮。
一般來說,會被視為相對貧窮的,是後段的 1/3。那些是社會真的需要幫助的貧窮,除此之外的,都是自己覺得自己貧窮,但實際上是其他問題的人。



















